方劑組成解釋
「燙火藥」方劑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燙傷後,局部組織會出現充血、發炎,甚至出血。地榆可清熱涼血,止血消腫,減輕燙傷後的疼痛和炎症。
- 收斂生肌: 地榆味苦澀,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組織再生。燙傷後,使用地榆可以幫助傷口收斂,促進創面癒合,預防感染。
「燙火藥」方劑中加入黃柏,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藥性,以達到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痛的目的。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癢,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瘡瘍腫痛、帶下病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在「燙火藥」方劑中,黃柏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燙火藥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燙傷後局部組織容易出現紅腫熱痛、炎症反應,大黃可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燙傷的症狀。
- 促進排毒: 大黃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毒素排出體外,避免毒素在體內積聚,加重病情。燙傷後局部組織容易受到損傷,大黃可以促進組織修復,加速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燙火藥方劑中加入大黃,主要利用其清熱瀉火、促進排毒的功效,以緩解燙傷的症狀,促進傷口癒合。
「燙火藥」方劑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寒水石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燙傷灼傷屬火熱之邪,寒水石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燙傷後的紅腫熱痛等症狀。
- 收斂止血:寒水石亦具收斂止血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燙傷後,傷口易出血,寒水石可收斂止血,防止感染,加速傷口修復。
因此,寒水石在「燙火藥」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作用,有效緩解燙傷後的疼痛、紅腫等症狀,促進傷口癒合。
「燙火藥」方劑中使用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燙火藥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煩躁不安、口渴咽乾、神志不清等症狀,石膏能有效地清泄體內熱毒,緩解患者的痛苦。
- 涼血止血: 石膏還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因熱毒灼傷血絡而導致的出血,如吐血、衄血等症狀,石膏能有效地清熱涼血,止血止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名為「燙火藥」,專治「湯燙火灼,紅腫起泡」,乃外敷之用,針對皮膚因熱源(如沸水、火焰)灼傷後出現的局部紅腫、水泡等症狀。其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如下: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古代醫家認為燙火傷屬「熱毒外侵」,肌膚受熾熱所灼,氣血壅滯,發為紅腫、水泡,甚則皮肉潰爛。此方以清熱解毒、斂瘡生肌為核心,透過外敷直接作用患處,達到:
- 清熱瀉火:針對熱毒熾盛,緩解局部灼熱感。
- 燥濕斂瘡:減少滲出液,防止水泡潰破後感染。
- 涼血止痛:改善紅腫疼痛,促進傷口修復。
組成與方義解析
1. 君藥:地榆炭(8兩)
- 性味功效:苦酸微寒,炒炭後增強收斂止血之效。
- 作用:為治燒燙傷要藥,能涼血解毒、收斂創面,減少組織液滲出。
2. 臣藥:黃柏(4兩)、生大黃(2兩)
- 黃柏: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抑制熱毒所致炎症。
- 大黃:瀉火涼血,破瘀散結,助地榆炭清解深層熱毒,兼化瘀消腫。
3. 佐藥:寒水石(煅,2兩)、石膏(煅,4兩)
- 寒水石:辛鹹大寒,煅後減其寒性,增斂瘡之效,外用可緩解灼痛。
- 石膏:煅後轉為收斂生肌,吸濕斂瘡,與寒水石協同清解表層熱邪。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與收斂並行:全方以寒涼藥為主,但煅製寒水石、石膏及地榆炭,強調「清中帶斂」,既清熱解毒,又避免過度寒涼妨礙癒合。
- 燥濕與涼血兼顧:黃柏、大黃配合地榆炭,能燥濕止滲、涼血消腫,針對燙傷後濕熱瘀滯病機。
- 局部直接作用:研末香油調敷,香油本身具潤膚保護之效,助藥粉附著患處,緩解乾裂疼痛。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以清熱解毒為本,結合煅製藥材的收斂特性,契合燙火傷「熱毒熾盛→氣血瘀滯→皮損滲液」的病理過程。
傳統服藥法
地榆炭8兩,黃柏4兩,生大黃2兩,寒水石(煅)2兩,石膏(煅)4兩。清熱解毒。
共研為細粉,過羅。
香油調敷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燙火藥,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地榆炭8兩,黃柏4兩,生大黃2兩,寒水石(煅)2兩,石膏(煅)4兩。 主治:清熱解毒。主治:湯燙火灼,紅腫起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