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散

黃柏散

HUANG BA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九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脾經 12%
大腸經 12%
腎經 12%
肺經 8%
三焦經 8%
肝經 8%
小腸經 8%
心經 8%
膀胱經 4%
心包經 4%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三焦經
肝經
小腸經
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在中藥方劑「黃柏散」中,雞蛋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滋陰補血、滋潤皮膚的功效。雞蛋性平味甘,能夠滋陰補血、滋潤皮膚,適用於治療陰虛所致的面色萎黃、皮膚乾燥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雞蛋能夠增強方劑的滋陰補血作用,對改善陰虛和皮膚問題非常有益。

黃柏散以「黃柏」為主要藥材,其原因如下:

  1.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擅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病症,如濕熱下注、熱淋、帶下、瘡瘍等,都有良好的療效。
  2. 抗菌消炎,止癢止痛:黃柏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真菌的生長,並有效緩解炎症反應。對於濕疹、皮炎、瘡瘍等皮膚病,以及尿道感染等疾病,都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因此,黃柏散以黃柏為主藥,正是利用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抗菌消炎等功效,來治療濕熱蘊結、皮膚病等疾病。

黃柏散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柏性寒,善於清熱瀉火,而芒硝亦性寒,能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兩者合用,增強清熱瀉火之力,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煩躁不安、小便不利等症狀。
  2. 軟堅散結: 芒硝具有軟堅散結之功效,能化解瘀積,對於熱毒所致的腫痛、硬結等病症,可與黃柏共同作用,達到消腫散結的效果。

綜上所述,黃柏散中加入芒硝,是為了增強其清熱瀉火、軟堅散結的功效,使療效更佳。

黃柏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通腑泄熱: 黃柏性寒,善於清熱瀉火,而大黃苦寒,以瀉下通便為長。兩藥合用,可增強清熱瀉火之力,並藉由通便之效,將積滯熱邪從腸道排出,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目的。
  2.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黃柏偏於清熱燥濕,而大黃則以瀉下通便為主。兩藥配伍,可相互協同,既能清熱瀉火,又能通暢腑氣,使藥效更為顯著。

黃柏散是一個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引起的各種病症。其中,寒水石的加入,對該方劑的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排石的功效。在濕熱症狀明顯的情況下,寒水石能夠幫助調理體內的濕熱,促進尿液排出,減少體內濕氣的積聚,從而減輕病症。此外,寒水石還能有效對抗由於熱毒引起的炎症,這使其在治療由濕熱造成的尿路感染、皮膚癢疹等方面顯得尤為有效。將寒水石與其他成分如黃柏、白朮等相結合,可以形成一個協同增效的方劑,從而增強解毒、清熱的效果。綜合來看,寒水石的添加不僅豐富了方劑的藥效,還提高了對於濕熱病症的治療效果,實現了中藥方劑的整體平衡和調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柏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湯火傷(即熱湯、烈火所致之燙傷、燒傷)。
古代醫家認為湯火傷後,熱毒壅滯肌膚,局部紅腫灼痛,甚則潰爛成瘡。此方以外用為法,旨在清熱解毒、止痛生肌,防止熱毒內陷。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黃柏(78克)——君藥

    • 性味苦寒,歸腎、膀胱經,善清下焦濕熱,外用可瀉火解毒、燥濕斂瘡。
    • 針對湯火傷後熱毒蘊結肌膚,能清解局部火熱之毒,兼防濕濁壅滯,為方中主藥。
  2. 青黛(6克)——臣藥

    • 性味鹹寒,入肝經,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 助黃柏加強清熱之力,尤善解熱毒鬱結所致之紅腫疼痛,並抑制瘡面化膿。
  3. 肉桂(3克)——佐藥

    • 性味辛甘大熱,能溫通血脈、散寒止痛,反佐黃柏、青黛之寒涼。
    • 湯火傷雖屬熱證,但局部氣血瘀滯,肉桂少量可促進血行,緩解疼痛,防寒涼藥冰伏氣血。
  4. 冰片(1克)——使藥

    • 性味辛涼,香竄透膚,能清熱止痛、防腐生肌。
    • 引諸藥直達病所,迅速緩解灼痛,同時輕宣散鬱火,助瘡面修復。

組方特點與治療原理

  • 寒熱並用:以黃柏、青黛為主清熱解毒,佐以肉桂溫通,防寒涼太過而抑氣血運行,契合中醫「火鬱發之」之理。
  • 外用直達:細末外敷可使藥力直接作用於患處,通過局部清熱、涼血、止痛,促進瘡面癒合。
  • 層次分明:針對湯火傷「熱毒—瘀滯—疼痛」的核心病機,兼顧清解、行散、止痛,體現「標本同治」思維。

此方簡潔有力,針對性強,展現古代外治方劑之巧妙配伍。

傳統服藥法


黃柏78克,青黛6克,肉桂3克,冰片1克。
上為細末。
外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疥癬神經性厭食症原發性高血壓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痲風 [漢生氏病]麻疹單純性疱疹軟性下疳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皮膚癬菌病(足)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唇惡性腫瘤(唇癌)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口腔炎及相關病灶

相同名稱方劑


黃柏散, 出處:《回春》卷八。 組成:黃柏1兩,輕粉3錢。 主治:臁瘡濕痛;及遍身熱瘡。

黃柏散, 出處:《得效》卷十九。 組成:雞子殼、黃柏樹皮、朴消、大黃、寒水石各等分。 主治:湯火傷。

黃柏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 組成:黃柏1兩,五倍子2錢,密陀僧少許,甘草少許。 主治:繭唇。

黃柏散, 出處:《雞峰》卷四。 組成:黃柏1兩,蔥根10莖。 主治:腎臟風毒流註,腳膝生瘡,紫黑,久不癒。

黃柏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 組成:黃柏、黃芩各等分(爲末),蘿蔔葉1握(搗細。如無,用子亦可)。 主治:寒濕金瘡舉發,打撲傷損。

黃柏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二。 組成:五倍子半兩(末之),密陀僧1兩,銅青1兩,黃柏1兩(蜜炙)。 主治:上膈壅毒,咽喉腫塞,口舌生瘡,痰涎不利;及小兒瘡痛,毒氣攻口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