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鵝黃散中包含黃柏,乃因其性寒涼,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方中以黃柏清熱瀉火,燥濕解毒,針對濕熱蘊結,下焦濕熱所致之症狀,如濕熱下注,小便淋瀝澀痛,帶下黃稠等,起到清熱利濕、解毒止痛之效。此外,黃柏亦可抗菌消炎,有助於治療濕熱所致的感染,如濕疹、瘡瘍等。因此,黃柏在鵝黃散中起著重要的清熱解毒、燥濕止痛之作用,為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鵝黃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渴之效。鵝黃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黃疸,石膏可清泄肺胃熱毒,降低血熱,改善黃疸症狀。
- 利濕退黃: 石膏能利濕退黃,促進體內濕熱排出,進而使黃疸消退。鵝黃散中加入石膏,有助於利濕通淋,幫助患者排出體內毒素,加速黃疸消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鵝黃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古代文獻記載,鵝黃散主治「父母梅毒遺傳,小兒初生無皮」,此症乃因先天穢毒(梅毒)遺傳胎兒,導致新生兒皮膚潰爛、潮紅濕爛,甚或無皮裸露,屬中醫「胎毒」範疇。梅毒為濕熱穢濁之邪,下注胞宮,侵蝕胎元,故嬰兒出生後見皮膚病變。本品外用以清熱解毒、燥濕生肌,緩解皮膚濕爛瘙癢之症。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論
煅石膏:
- 性寒涼,煅後收斂生肌力強,長於清熱解毒、斂瘡止血。
- 針對皮膚濕爛、滲液,可吸濕並促進瘡面乾燥結痂。
黃柏:
- 苦寒沉降,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專治下焦濕熱。
- 梅毒穢毒多屬濕熱,黃柏可直折火毒,抑制皮膚濕瘡潰爛。
薄荷葉:
- 辛涼透表,疏風止癢,兼能清熱解毒。
- 緩解患處灼熱瘙癢,疏散外邪,助藥力透達表層。
治療原理與配伍精義
- 清熱燥濕:煅石膏、黃柏協同清解濕熱毒邪,石膏收濕、黃柏燥濕,從根本上減少滲液。
- 生肌止癢:煅石膏斂瘡生肌,薄荷葉輕揚止癢,標本兼顧,促進皮膚修復。
- 外治邏輯:先以金銀花、甘草湯外洗(清熱解毒),再撲藥末,雙重清解穢毒,體現「先潔淨、後敷藥」的傳統外治思維。
潛在應用推展
雖原方針對「梅毒遺傳無皮」,然其組方嚴謹,推論亦可應用於其他濕熱型皮膚病,如濕疹、燙傷潰爛等,凡見紅腫濕爛、滲液瘙癢者,可酌參此方外治思路。
傳統服藥法
煅石膏、黃柏、薄荷葉各等分。
燥濕止癢。
上為極細末。
先用雙花、甘草湯洗患處,再以藥面擦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鵝黃散, 出處:《金鑑》卷五十一。 組成:黃柏、石膏(煅)各等分。 主治:父母梅毒遺傳,小兒初生無皮。
鵝黃散,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綠豆粉31g,黃柏93g,輕粉6g,滑石粉15g,冰片3g。 主治:痱子。
鵝黃散,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熟石膏62g,黃柏15g,青黛9g,輕粉3g,六一散。 主治:濕疹,皮炎,燒傷,潰瘍。
鵝黃散, 出處:《外科正宗》卷三。 組成:真輕粉、石膏、黃柏各等分。 主治:解毒止痛,收乾。主治:楊梅瘡。潰爛成片,膿穢多而疼痛甚者。
鵝黃散,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綠豆粉1兩,滑石5錢,黃柏3錢,輕粉2錢。 主治:止痛收乾。主治:痤疿瘡。作癢,抓之皮損,隨後又疼。
鵝黃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組成:煅石膏、黃柏、薄荷葉各等分。 主治:燥濕止癢。主治:梅瘡潰爛,濕瘡浸淫,痛癢難忍,膿水淋漓。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