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黃散中包含石膏,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渴生津的功效。石黃散中常因外感風熱、內有鬱熱而導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石膏可清熱瀉火,解除這些症狀。
- 涼血止血: 石膏亦具涼血止血之效。若患者因熱邪灼傷血液而出現吐血、衄血等症狀,石膏可清熱涼血,止血止痛。
石黃散中加入石膏,可有效地清熱瀉火、涼血止血,達到治療目的。
石黃散中包含黃柏,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善於清熱燥濕,對於濕熱下注所致的陰囊濕疹、帶下病等症狀有顯著療效。石黃散中加入黃柏,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燥濕之效。
- 解毒止癢: 黃柏具有一定的解毒止癢作用,可有效抑制皮膚炎症反應,緩解濕疹引起的瘙癢難耐之症。石黃散中加入黃柏,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發展,促進皮膚組織的修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黃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石黃散首載於《幼幼新書》引《譚氏殊聖》,原為治療小兒吐瀉之方,後世亦用於「濕瘡發癢」。其主治特點如下:
- 小兒吐瀉:
- 中醫認為小兒脾胃薄弱,易因外感濕邪或飲食不潔導致濕濁內停,上逆為吐,下迫為瀉。此方以硫黃、滑石二藥配伍,旨在「分消濕濁」,調和脾胃氣機。
- 濕瘡發癢:
- 濕瘡多因濕熱蘊結肌膚,見疹、水泡伴瘙癢滲液。硫黃外用本有燥濕殺蟲之效,配伍滑石清熱收濕,內服或外用(研末調敷)皆可緩解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特性
- 硫黃(半兩):
- 性溫味酸,歸腎、大腸經,傳統多用於「溫陽通便、殺蟲止癢」。
- 於此方中取其「溫化寒濕」之功,尤其適用於寒濕型吐瀉(如《幼幼新書》所述)。其殺蟲之效亦對濕瘡癢痛有緩解作用。
- 滑石(一分或等分):
- 性寒味甘淡,歸胃、膀胱經,長於「清熱解暑、利水滲濕」。
- 與硫黃配伍,寒溫相制,既能防硫黃溫燥傷陰,又可協同分利濕邪,從小便而解。
(2)配伍機理
- 溫寒並用,分消濕邪:
- 硫黃溫而燥濕,針對中焦寒濕;滑石寒而滲濕,引濕熱從下焦出。二者一溫一寒,共奏「升清降濁」之效,適用於濕濁中阻之吐瀉。
- 外用治瘡之邏輯:
- 濕瘡癢痛多屬濕熱夾風,硫黃殺蟲燥濕,滑石清熱收濕,研末外敷可直接吸濕斂瘡,緩解瘙癢。
(3)劑量與服法特點
- 「每服半錢」或「一字」(約0.4克),量輕,因小兒臟腑嬌嫩,且硫黃有毒,需謹控劑量。以米泔水送服,取其和胃氣、助藥行。
三、延伸思考
此方雖簡,卻體現中醫「異病同治」原則:
- 病機相通:無論吐瀉或濕瘡,皆以「濕邪困阻」為核心。硫黃與滑石一動一靜,一溫一寒,恰合「濕非溫不化,非淡不滲」之理。
- 靈活應用:小兒吐瀉屬急症,濕瘡為皮膚病,然透過調整用法(內服或外用)、比例(原方半兩配一分,後世或等分),可適應不同證候,展現古方之妙。
傳統服藥法
硫黃半兩,滑石1分。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米泔下。
《幼幼新書》引《譚氏殊聖》:治小兒吐瀉,用滑石、硫黃各等分,每服一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上吐下瀉
相同名稱方劑
石黃散,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熟石膏、黃柏各等分。 主治:濕瘡發癢。
石黃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惠眼觀證》。 組成:硫黃半兩,滑石1分。 主治:小兒霍亂,吐瀉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