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經散

清經散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傅青主女科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35)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8%
肝經 18%
心經 14%
肺經 14%
脾經 9%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膽經 4%
腎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清經散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涼血活血: 牡丹皮味苦寒,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對於熱毒壅盛、血瘀阻滯所致的各種熱證,如發熱、口渴、煩躁、斑疹、吐血、衄血等,均有較好療效。
  2. 解毒消腫: 牡丹皮還能解毒消腫,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目赤腫痛等病症,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清經散中加入牡丹皮,旨在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解毒消腫,以達到治療熱毒壅盛、血瘀阻滯之症的效果。

清經散中包含地骨皮,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清經散主治溫熱病邪入營血,症見高熱神昏、煩躁不安、口渴引飲、斑疹出血等,地骨皮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減輕患者的熱毒症狀。
  2. 滋陰生津: 地骨皮同時具有滋陰生津的作用,可以緩解溫熱病邪耗傷陰津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清經散中加入地骨皮,可以達到清熱解毒、滋陰生津的雙重功效,更有效地治療溫熱病邪入營血的症狀。

清經散方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熱證: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柔肝止痛的功效。清經散主治溫熱病證,白芍可清熱解毒,緩解高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2. 調和營血: 白芍能養血柔肝,調和營氣,使氣血流暢,緩解熱病所致的營血虧虛、血瘀等症狀。同時,白芍也能緩解熱病過程中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脇疼痛。

總之,白芍在清經散中起到清熱涼血、柔肝止痛、調和營血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清經散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是為了補益氣血,滋陰潤燥。

熟地黃味甘、性溫,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養血生津的功效。由於清經散本身以清熱解毒為主,而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以緩解藥物的燥性,防止傷陰,並能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療效。

此外,熟地黃也能補充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患者更快康復。因此,在清經散中加入熟地黃,是為了更好地協調藥性,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清經散方劑中包含青蒿,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青蒿味苦性寒,入肝膽經,能清熱解暑,散風熱,且能涼血止血,對於外感風熱、熱毒熾盛、血熱妄行等病症均有良好療效。

清經散主治溫病初起,症見發熱、頭痛、口渴、咽痛、脈浮數等症。青蒿在此方中,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幫助緩解患者的發熱、咽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風熱的功效。

清經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清經散用於治療溫病後期,患者多脾虛濕盛,氣陰兩傷,茯苓可健脾利濕,以助氣化,恢復脾胃運化功能,為後續恢復提供能量。
  2. 利水滲濕: 清經散主要用於治療溫病後期,患者多伴有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茯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消除水腫,改善小便不利,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利濕之目的。

清經散方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清經散旨在清熱解毒,治療熱毒壅盛、血分有熱等病症,黃柏可有效清除體內濕熱,並抑制炎症反應,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2. 涼血止血: 黃柏還具有涼血止血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傷血引起的出血症狀。清經散中常伴有血熱妄行、血瘀阻滯等病症,黃柏的涼血止血作用可有效緩解出血癥狀,促進血行通暢。

綜上,黃柏在清經散中發揮着清熱燥濕、涼血止血的功效,與方劑整體功效相輔相成,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經散」之主治功效分析

概述

清經散,出自《傅青主女科》,為治療婦女經期提前,且經量過多之常用方劑。根據古籍記載,此證並非單純血熱,而是腎中水火皆旺所致之有餘之病。方劑組方精妙,旨在清熱而不傷陰,平衡水火,達到調經止血之效。

古文解析與病機闡述

多部醫書皆指出,婦人經期提前,且經量過多,並非單純血熱所致,實乃腎中水火太旺。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言:「婦人有先期經來者,其經甚多,人以為血熱之極也,誰知是腎中水火太旺乎!夫火太旺則血熱,水太旺則血多,此有餘之病,非不足之症也。」此段文字明確點出病機:腎中水火皆旺。火旺則血熱,導致經期提前;水旺則血多,導致經量過多。此乃「有餘之病」,而非虛證。

《竹泉生女科集要》亦有相同觀點,認為此乃「腎中水火皆太旺,蓋有餘之病也」。並進一步解釋,壯年婦女之「水則正水,而火則邪火也」。因此,治療上應當清瀉邪火,而不可損傷正水。

古籍中亦提出,過度旺盛的水火,雖似「不藥有喜」,然則過猶不及,子宮太熱,反而不易受孕,甚至可能影響男性精液。因此,必須平衡水火,使其趨於平和。

清經散之組方與治療原理

清經散之組成,體現了「清熱而不傷陰,平衡水火」的治療原則。具體分析如下:

  1.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 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之功效,可清除血中之熱邪,同時亦能活血散瘀,有助於經血排出。
    • 青蒿:清熱解毒,退虛熱,利濕。在清解血熱的同時,亦能輔助清除體內濕熱。
    • 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與丹皮、青蒿協同作用,加強清熱瀉火之力。
  2. 滋陰補腎,平衡水火:

    • 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乃滋補腎陰之要藥。補腎陰,有助於制約過旺之火,從根本上調理腎中陰陽平衡。
    • 地骨皮:清虛熱,降火,養陰生津,輔助熟地黃滋陰清熱。
  3. 調經和血,健脾利水:

    • 白芍:緩急止痛,調經和血。能緩解經期不適,同時亦能調節經血運行。
    • 茯苓:健脾利水,安神寧心。健脾可加強水液代謝,利水則可減輕水濕過盛之勢。

綜上所述,清經散以熟地黃為滋陰補腎之本,配伍丹皮、青蒿、黃柏清熱涼血,地骨皮輔助滋陰降火,白芍調經止痛,茯苓健脾利水。諸藥合用,既可清瀉過旺之火,又可滋養不足之陰,平衡腎中水火,使經血正常運行,從而達到經水先期量甚多之治療目的。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言「治之法但少清其熱,不必泄其水也」,此方恰如其分地體現了這一治療原則。

結語

清經散作為治療經期提前、經量過多之名方,其組方精巧,切中病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透過此方,可見古人對於婦科疾病的深入理解與治療智慧。此方不僅僅是針對症狀的治療,更是從根本上平衡腎中水火,恢復機體陰陽平衡的體現。

傳統服藥法


澤蘭葉3錢,人參3錢,荊芥穗1兩,川芎半兩,炙甘草3錢。
補虛理血。
上為極細末。
每服1錢,熱湯或溫酒1小盞,調勻灌下。

相關疾病


月經提前到來貧血腦炎病毒性腦膜炎胃腸出血手腳冰冷昏迷

相同名稱方劑


清經散, 出處:《辨證錄》卷十一。 組成:丹皮3錢,地骨皮5錢,白芍3錢,青蒿2錢,黃柏5分,熟地3錢,茯苓2錢。 主治:先期經來,經水甚多。

清經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組成:澤蘭葉3錢,人參3錢,荊芥穗1兩,川芎半兩,炙甘草3錢。 主治:補虛理血。主治:産後血暈,不省人事,四肢厥冷。手足痙攣,血虛神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