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瀉湯

兩瀉湯

LIANG XI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三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7%
肺經 27%
肝經 18%
脾經 9%
心經 9%
胃經 9%
腎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兩瀉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腹痛:白芍具有鎮痛、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因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並能調節腸胃功能,減輕腹瀉症狀。
  2. 補益脾胃: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有補脾益氣、斂陰止汗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虛弱,增強機體抵抗力,輔助治療腹瀉。

因此,白芍在兩瀉湯中發揮著緩解腹痛、補益脾胃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腹瀉的目的。

兩瀉湯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作用:

一、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血分,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兩瀉湯主治血熱妄行、迫血妄行,而牡丹皮能清血熱,緩解因血熱所致的出血症狀。

二、瀉火解毒:牡丹皮亦有瀉火解毒之效,可清泄心火,解毒止痛。兩瀉湯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使用,如黃芩、梔子等,共同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以達到治療血熱妄行、心煩不寐等症狀的目的。

兩瀉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地骨皮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血的功效。兩瀉湯主治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腸胃熱結、下痢膿血等症。地骨皮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利濕、止血止瀉的效果。
  2. 緩解熱毒對腸胃的損傷: 地骨皮除了清熱解毒外,還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能夠緩解熱毒對腸胃的損傷,促進腸胃功能恢復。這對於熱毒壅盛、腸胃受損的患者來說,具有重要的臨牀意義。

兩瀉湯中包含玄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玄參性寒,味苦鹹,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兩瀉湯主治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等症,玄參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止血的目的。
  2. 滋陰潤燥,降火生津: 玄參還具滋陰潤燥、降火生津的功效,可緩解熱毒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兩瀉湯中加入玄參,不僅有助於清熱解毒,還能滋陰潤燥,使治療效果更加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兩瀉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腎經實火,挾心包相火上衝」所致之吐黑血、痰嗽劇烈、口渴思飲。中醫理論中,腎屬水,心屬火,腎中實火(陰虛火旺或邪熱化火)與心包相火(代心行令之火)相搏,火性炎上,灼傷肺絡,故見咯吐黑血(熱極瘀結之象);火灼肺金則痰嗽;火盛耗津則口渴。病症關鍵在於「火勢上沖」,治療需瀉腎火、清心包相火,兼涼血止咳。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白芍(1兩):酸寒入肝,養陰柔肝,平抑肝陽。肝為心之母,瀉肝火可間接緩解心火;且肝藏血,白芍能斂陰止血,防出血加重。
  2. 丹皮(1兩):辛寒,瀉血分伏火,尤擅清腎經虛火與肝經鬱熱。與白芍協同,疏泄肝腎火熱,從根源降火。
  3. 地骨皮(1兩):甘寒清降,專瀉腎中伏火,退虛熱,治骨蒸煩渴。直接針對腎經實火,兼能生津止渴。
  4. 炒黑梔子(3錢):苦寒炒黑後偏入血分,清心瀉火,涼血止血。心包相火受梔子引導下行,減輕上衝之勢,且炒炭增強止血之效。
  5. 玄參(1兩):鹹寒潤降,滋腎陰、清無根之火(浮游之火),兼利咽喉。助地骨皮滋陰降火,並緩解火熱上擾之口乾。

治療原理
全方以「雙瀉」為核心:

  • 瀉腎火:地骨皮、玄參直清腎經實火,滋陰以制陽亢。
  • 瀉心包火:梔子、丹皮清心涼血,導熱下行;白芍斂陰,防火熱耗血。
  • 兼顧肺絡:丹皮、梔子涼血止血,針對黑血(瘀熱);地骨皮清肺熱止咳。
    火降則血寧,陰復則咳止,故先見瘀血轉鮮、後咳嗽自癒。此方組合側重「清降」,瀉火不忘護陰,標本兼顧。

傳統服藥法


白芍1兩,丹皮1兩,地骨皮1兩,炒黑桅子3錢,玄參1兩。
水煎服。連服2劑,而黑血變為紅色矣。再服2劑而咳嗽除,血自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兩瀉湯具有清瀉火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陰虛火旺、津液不足的症狀,不宜服用兩瀉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兩瀉湯, 出處:《辨證錄》卷三。 組成:白芍1兩,丹皮1兩,地骨皮1兩,炒黑桅子3錢,玄參1兩。 主治:腎經實火,挾心包相火上衝,吐黑血,雖不至於傾盆,而痰嗽必甚,口渴思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