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鮮皮七味湯中含有白鮮皮,主要原因在於白鮮皮的藥性。白鮮皮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止癢的功效。此方中,白鮮皮主要針對濕熱蘊結、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等症狀,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白鮮皮擅長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等,其清熱燥濕功效可有效去除濕熱,止癢止痛。同時,白鮮皮也具備一定的祛風作用,可緩解風濕痺痛等症狀,與其他藥材共奏奇效。
白鮮皮七味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透邪:葛根性寒,具有解表散熱、透邪外出之功效,可配合白鮮皮、防風等藥物,疏風散寒,清熱解毒,有效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
2. 舒筋活絡:葛根還具有舒筋活絡的功效,可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筋骨疼痛、關節腫脹等症狀,與白鮮皮、羌活等藥物合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加速疾病康復。
白鮮皮七味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白鮮皮七味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而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可有效抑制濕熱之邪,配合白鮮皮等藥物,共同達到清熱除濕之目的。
- 解毒止癢: 黃芩還具有解毒止癢的作用,可緩解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與白鮮皮、地膚子等藥物共同發揮消炎止癢之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的效果。
白鮮皮七味湯中加入鬱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白鮮皮七味湯主治濕熱蘊結,熱毒熾盛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瘡瘍等。鬱金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可配合白鮮皮、黃柏等藥物,共同清除體內熱毒,消散腫痛。
二、活血化瘀,止癢消癢: 鬱金還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病竈部位的血液流通,並能止癢消癢,減輕皮膚病患者的瘙癢症狀。
白鮮皮七味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白鮮皮七味湯主治風熱感冒,外感風熱,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口渴等症,淡豆豉可助其清熱解毒,消散風邪,緩解患者的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白鮮皮七味湯中其他藥材如白鮮皮、黃芩、連翹等性寒涼,淡豆豉性微寒,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損傷脾胃,同時也能促進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增強整體療效。
白鮮皮七味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方中白鮮皮、黃柏等藥性燥烈,容易傷陰,而梔子則可起到清熱瀉火,保護津液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燥烈,防止傷陰。
- 解毒止癢:梔子能解毒止癢,與白鮮皮、地膚子等藥物協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治療濕熱毒盛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
白鮮皮七味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消腫止痛: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的功效。白鮮皮七味湯主要針對熱毒蘊結、筋脈拘急所致的疼痛,芒硝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熱毒,而消腫止痛作用則可以舒筋活絡,減輕疼痛。
- 引藥下行,通利竅道:芒硝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以將其他藥物的功效引導至病竈部位,同時還能通利竅道,促進毒素排出。白鮮皮七味湯中其他藥物如白鮮皮、當歸等,需要芒硝的引導作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鮮皮七味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黃疸初起」,患者症狀特點為:
- 體表發黃:全身皮膚明顯黃染,嚴重者眼白、涕淚、唾液、小便及汗液皆如柏汁(深黃色)。
- 內熱徵象:初期稍覺心中煩熱,但外顯狀態與常人無異;後期伴隨食量增加卻形體消瘦、乏力,反映濕熱內蘊、耗傷氣陰。
- 病程階段:適用於黃疸初期,濕熱邪氣已化熱成黃,但未至極期陰傷或寒化。
從症狀描述推斷,此黃疸屬「陽黃」範疇,病因與濕熱蘊結脾胃、熏蒸肝膽,迫使膽汁外溢有關。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白鮮皮(君藥):
- 性苦寒,歸脾、胃經,傳統用於清熱燥濕、祛風解毒,《藥性論》載其「治一切熱毒風…惡瘡疥癬」。
- 本方重用三兩,主攻脾胃濕熱,兼疏肝膽鬱滯,針對黃疸源頭。
黃芩、梔子(臣藥):
- 黃芩清上焦肺熱,兼瀉肝膽火;梔子瀉三焦火毒,利濕退黃(《傷寒論》茵陳蒿湯即用梔子協同退黃)。
- 二藥助白鮮皮分消濕熱,從氣分、血分雙向化解黃疸。
芒硝、鬱金(佐藥):
- 芒硝軟堅瀉下,導濕熱從大便出;鬱金行氣解鬱,活血利膽,疏通肝膽氣機。
- 此配伍體現「給邪出路」原則,通過通腑、利膽雙途徑排邪。
乾葛、豉(使藥):
- 乾葛生津止渴,升發脾胃清陽,防苦寒傷胃;豉輕清宣透,解表鬱熱,助濕熱外散。
- 二藥調和脾胃,兼顧表裏分消,避免涼遏邪氣。
(二)組方特點與治療原理
清利結合:
- 以白鮮皮、黃芩、梔子清熱燥濕為主,配伍芒硝通腑瀉熱,鬱金疏肝利膽,形成「清熱—利濕—通瘀」聯動。
表裏分消:
- 豉、乾葛輕宣透表,芒硝引邪下行,符合「開鬼門,潔淨府」的黃疸治療思路。
標本兼顧:
- 在清瀉濕熱的同時,用乾葛護胃生津,鬱金行氣防血滯,避免苦寒傷正。
(三)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通過多靶點作用:
- 退黃:直接化解濕熱毒邪,改善膽汁代謝異常。
- 調節消化:清瀉胃腸積熱,改善「食消多于平常」的代償性亢進。
- 抗炎保肝:梔子、黃芩現代藥理證實有抑制肝炎、降低轉氨酶作用。
全方以「通利二便、透表散邪」為核心,符合中醫治療陽黃「清熱利濕退黃」的基本法則。
傳統服藥法
白蘚皮3兩, 乾葛5兩, 黃芩3兩, 鬱金3兩, 豉5兩, 梔子10枚, 芒硝6兩。
上切。
以水8升,煮取2升半,去滓納芒消,分3次溫服。相去如人行20里久,更服此湯,當得利,利後將息1-2日,則合後黃連丸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患者應先諮詢醫生,以確保用藥安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鮮皮七味湯, 出處:《外台》卷四引《許仁則方》。 組成:白鮮皮3兩,乾葛5兩,黃芩3兩,鬱金3兩,豉5兩,梔子10枚,芒消6兩。 主治:黃疸初得,稍覺心中煩熱,外狀與平常無別,但舉體正黃,甚者眼色如柏,涕、涎、小便及汗悉如柏汁,食消多於平常,稍覺瘦悴乏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