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芳香化濕湯中包含藿香,乃因其具備以下兩大功效,以助於化解濕邪:
- 芳香化濕:藿香氣味芳香,入脾胃經,具有疏散風寒、化濕解暑之效。其揮發油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排出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
- 解表止嘔:藿香亦能解表散寒,對於外感風寒導致的嘔吐、腹痛等症狀,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尤其對於濕濁阻滯胃腸引起的嘔吐,藿香能有效化濕止嘔。
芳香化濕湯中加入佩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芳香化濕:佩蘭味辛、性微溫,具有芳香化濕、解暑除煩的功效。其揮發油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並可驅散濕邪,利於濕熱的排泄,配合其他芳香化濕藥物,共同發揮化解濕熱的功效。
2. 疏風解表:佩蘭兼具疏風解表的功效,對於濕邪夾雜風寒者,可起到疏散風寒,溫和化濕的作用,使治療更全面。
芳香化濕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健脾: 蒼朮性溫,味苦辛,入脾經,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濕邪困脾,脾失健運,則出現食少納呆、腹脹便溏等症狀。蒼朮燥濕健脾,可助脾運化水濕,改善脾胃功能。
- 祛風散寒: 蒼朮亦有祛風散寒之效。濕邪常與寒邪相伴,侵犯人體,可導致肢體沉重、關節疼痛等症。蒼朮祛風散寒,可驅散寒濕,緩解相關症狀。
綜上所述,蒼朮在芳香化濕湯中既能燥濕健脾,又能祛風散寒,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化溼解表、健脾利水的功效。
芳香化濕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理氣燥濕: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芳香之氣能理氣化濕,疏肝解鬱,對於濕邪阻滯脾胃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嘔吐泄瀉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二、降逆止嘔:陳皮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能緩解濕濁上泛所致的噁心嘔吐。此外,陳皮還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有助於消化吸收。
芳香化濕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功效。芳香化濕湯以化解濕邪為主,加入茯苓可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促進濕邪的排出,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 利水滲濕:茯苓還能利水滲濕,對於濕邪困阻於體內,導致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也具有改善作用。配合芳香化濕湯中其他藥物,更能有效利水消腫,達到祛濕止痛的效果。
芳香化濕湯中加入澤瀉,是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功效。
澤瀉性寒,入膀胱經,擅長利水滲濕,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及濕氣排出,並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芳香化濕湯用於治療濕邪困脾、脾失健運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肢體困重、苔白膩、脈濡等症。澤瀉的加入,既可利水滲濕,幫助脾胃運化水濕,又可清熱解毒,輔助芳香化濕,達到祛濕健脾、和胃止嘔的功效。
芳香化濕湯中包含白癬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癢: 白癬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肌膚,引起風疹、濕疹、皮炎等症狀,白癬皮能有效清熱解毒,止癢消腫,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祛風化濕的作用。
- 疏風通竅: 白癬皮能疏散風邪,通利竅道,對於濕熱鬱結,導致鼻塞流涕、頭昏腦脹等症狀,白癬皮能有效疏風通竅,使邪氣得以宣洩,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芳香化濕湯中加入白癬皮,能更全面地發揮祛風化濕、清熱解毒的功效,提高治療濕熱蘊結的療效。
芳香化濕湯中加入地膚子,主要考量其利水滲濕與清熱解毒的功效。地膚子味甘性涼,入肺、膀胱經,能利水滲濕,清熱解毒,適用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狀。
芳香化濕湯以芳香化濕為主,但同時也兼顧清熱解毒,地膚子的加入有助於加強利水滲濕之力,並配合其他藥物清熱解毒,從內而外,標本兼治濕熱之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芳香化濕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用於濕邪鬱表、脾失健運所致之皮膚濕疹(亞急性、錢幣形、慢性濕疹),伴隨胃納呆滯、消化不良、大便溏薄等症狀。其病機關鍵為「濕濁內蘊」,濕邪阻滯中焦,影響脾胃運化功能,且濕性黏滯,外發肌膚則成濕疹。方名「芳香化濕」點明其核心治法:以芳香藥物醒脾化濕,兼健脾利水、透表止癢。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方劑結構分析
芳香醒脾,化濕和中
- 藿香、佩蘭:性味辛香微溫,為芳香化濁要藥,能醒脾開胃、宣透濕邪,針對「濕阻中焦」之納呆、苔膩。
- 蒼朮:辛香苦溫,燥濕健脾力強,直接振奮脾陽,助運化水濕。
理氣健脾,祛濕利尿
- 陳皮:理氣燥濕,助蒼朮醒脾,並防濕阻氣滯。
- 茯苓、澤瀉:甘淡滲濕,引濕邪從小便而出,符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則。
祛風止癢,清透皮腠
- 白鮮皮、地膚子:苦寒清利,既能清濕熱止癢,又可協同芳香藥外透皮膚濕毒,針對濕疹瘙癢。
(二)治療原理推衍
標本兼治:
- 治標:以藿香、佩蘭、白鮮皮等宣透肌表濕毒,緩解皮膚症狀;
- 治本:蒼朮、茯苓、陳皮健脾燥濕,恢復中焦運化,切斷濕邪生成之源。
三焦分消:
- 上焦:藿香、佩蘭芳香升散,宣化濕濁;
- 中焦:蒼朮、陳皮健脾行氣;
- 下焦:茯苓、澤瀉滲濕利尿,使濕邪從小便而去。
(三)配伍特點
- 辛香與苦燥並用:藿香、佩蘭之辛香解表化濕,蒼朮、陳皮之苦燥健脾,形成「外透內燥」之力。
- 健脾與滲濕結合:通過健脾助運(蒼朮、茯苓)與利水導濕(澤瀉)雙向調節,體現「脾健濕自化」思路。
三、適用證候延伸思考
此方雖主治濕疹,然其組方邏輯實為脾胃濕困之通用框架。若見以下兼證,可加減化裁:
- 濕熱偏盛(舌黃膩):加黃柏、茵陳;
- 脾虛明顯(氣短乏力):加白朮、黨參;
- 瘙癢劇烈:加苦參、蟬蛻。
綜觀全方,以「芳香化濕」為主軸,結合健脾、利尿、止癢,共奏「內除濕濁、外斂瘡疹」之效,充分體現中醫「脾胃為后天之本,濕去則脾安」的整體觀。
傳統服藥法
藿香9克,佩蘭9克,蒼朮9克,陳皮9克,茯苓9克,澤瀉9克,白鮮皮9克,地膚子9克。
芳香化濁,健脾理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加重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芳香化濕湯,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藿香9g,佩蘭9g,蒼朮9g,陳皮9g,茯苓9g,澤瀉9g,白鮮皮9g,地膚子9g。 主治:芳香化濁,健脾理濕。主治:亞急性濕疹,錢幣形濕疹,慢性濕疹之胃納不馨、消化不良、大便溏薄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