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方
ZI SU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史載之方》卷上引《崔氏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紫蘇方中包含紫蘇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特性:
- 潤肺止咳: 紫蘇子性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其油脂含量豐富,可滋潤肺燥,並能化痰止咳,對於風寒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行氣消脹: 紫蘇子還具有行氣消脹的作用,能疏散胸中鬱氣,緩解胸悶、腹脹等症狀。此功效與紫蘇葉的發散作用相輔相成,可促進氣血運行,解除氣機阻滯。
因此,紫蘇子在紫蘇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潤肺止咳、行氣消脹的功效。
紫蘇方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紫蘇辛溫之性: 紫蘇性辛溫,容易引起燥熱上火,白芍性寒涼,可緩解紫蘇的燥熱之性,防止藥性過於偏激,避免對人體造成負擔。
- 協調氣血,和緩藥性: 紫蘇具有解表散寒、行氣寬中之功效,白芍則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兩者配合,可協調氣血,使藥性更加平和,發揮更好的療效。
紫蘇方中添加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 紫蘇性溫,善於解表散寒,但對於寒邪深入脾胃,陽氣不足者,單用紫蘇效果有限。肉桂性熱,辛溫入腎,能溫腎助陽,散寒止痛,與紫蘇合用,可溫中散寒,助陽化氣,提高藥效。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紫蘇偏於解表,肉桂則偏於溫裏,兩藥合用,可相互協調,相輔相成,達到溫中散寒、解表止痛的功效。例如,在治療風寒感冒伴有脾胃虛寒的患者時,紫蘇方中加入肉桂,能有效緩解患者的寒氣,改善脾胃功能,提高治療效果。
紫蘇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紫蘇方中若有濕氣困阻,茯苓可協助利水滲濕,使藥效更顯著。
- 健脾和胃: 茯苓亦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利用,進一步增強紫蘇方的療效。
總而言之,紫蘇方加入茯苓,可以有效地改善濕氣困阻、脾胃虛弱等問題,提升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紫蘇方中加入大腹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利水: 大腹皮性寒,味辛,歸脾、胃經,具有行氣利水、消腫止痛的功效。紫蘇方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而大腹皮的加入可以幫助疏通氣機,利水消腫,使藥效更為顯著。
- 緩解脾胃寒凝: 紫蘇方中常用於治療脾胃寒凝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大腹皮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以溫暖脾胃,緩解寒凝,配合紫蘇等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大腹皮的加入可以增強紫蘇方的行氣利水、溫中散寒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紫蘇方中加入桔梗,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桔梗性平,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排膿的功效。紫蘇方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症,桔梗的加入可以幫助宣暢肺氣,利咽化痰,促進病邪的排出,增強療效。
- 疏散風邪:紫蘇方中常用紫蘇葉、生薑等辛溫解表之品,桔梗的加入可助其疏散風邪,通達氣機,使藥效更好地發揮,達到治療目的。
紫蘇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紫蘇辛溫,性偏散,容易耗氣傷陰。甘草性平,味甘,能緩和紫蘇的燥烈之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性更平和,更易被人體接受。
- 增強功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藥性,並能增強紫蘇的解表發汗、止咳化痰功效。甘草還能緩解紫蘇可能引起的口乾、咽燥等副作用,提高藥效安全性。
紫蘇方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紫蘇擅長解表散寒,而羌活則以祛風止痛著稱。兩者結合,可更有效地驅散外感風寒,緩解頭痛、身痛等症狀。
- 疏散風邪,通經活絡:羌活能疏散風邪,通經活絡,配合紫蘇的解表功效,可更好地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緩解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紫蘇方加入羌活,可增強其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更全面地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各種症狀。
紫蘇方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其辛溫發散的特性,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症狀。
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可以疏散風寒,緩解鼻塞流涕、咳嗽痰多等症狀。 紫蘇則以其辛溫解表、行氣寬中的作用,可以助麻黃發散風寒,並兼顧調節氣機,使藥效更全面。
此外,麻黃與紫蘇配伍,可避免單用麻黃引起的汗出過多,造成體虛之弊,達到溫和解表的效果。
紫蘇方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紫蘇性辛溫,善於解表散寒,但其發散之力較強,容易耗氣傷津。而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效,可補益脾肺之氣,防止紫蘇過度發散而傷正氣,使藥效更趨平和。
- 增強療效:紫蘇擅長疏散風寒,而黃耆則能益氣固表,二者相輔相成,可增強整體療效。對於因風寒外襲引起的感冒、咳嗽等症,黃耆能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配合紫蘇驅散寒邪,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紫蘇方」
紫蘇方,由紫蘇子、白芍、肉桂、茯苓、大腹皮、桔梗、甘草、羌活、麻黃、黃耆等中藥材組成,具有肺熱導致的腳痛。
紫蘇子性味甘、辛、涼,性平、味甘,入肺、大腸經,具有潤肺宣肺、止咳化痰、平喘利氣、寬腸通便等多種功效。它能滋陰潤肺、宣肺化痰、降氣定喘、潤腸通便,適用於風寒咳嗽、痰多黏稠、氣喘、痰多、胸悶、大便祕結等症狀。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
大腹皮具有理氣行氣、利水消腫、健脾胃等功效。理氣行氣方面,大腹皮可以改善腹部脹滿、疼痛、便祕等症狀,其辛、苦、微寒的性味可以刺激腸胃蠕動,促進氣血運行,從而改善腹部不適。利水消腫方面,大腹皮味甘,性微溫,可以促進腎臟排尿功能,使體內多餘水分順利排出,常被用於治療膀胱炎、尿道炎、腎結石等病症。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熱、寒熱交加所致之咳嗽、痰多等症狀,亦可預防和治療呼吸道感染。桔梗還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排膿解毒、止血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膿瘍、癤子、瘡瘍等疾病。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羌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症。羌活還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對於預防和治療感染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其中,發汗解表是麻黃的主要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等表證疾病;利水消腫可治療風寒表實證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止咳平喘則用於治療外邪侵襲、肺氣不暢所致之喉癢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緊迫、胸悶、氣喘等症;此外,麻黃還能散風寒,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等表證疾病。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黃耆還具有排膿、止血、解毒、化腐生肌、生津止渴、補中益氣、健脾胃、補血、固表止汗、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是中醫臨牀常用的補益藥品。
總結
中藥方劑「紫蘇方」由紫蘇子、白芍、肉桂、茯苓、大腹皮、桔梗、甘草、羌活、麻黃、黃耆等中藥材組成,具有肺熱導致的腳痛。
傳統服藥法
紫蘇子1分,芍藥1分,官桂1分,茵芋1分,茯苓1分,大腹皮1分,桔梗1分,甘草(炙)1分,羌活3銖,麻黃(去節)1兩,黃耆半兩。
上為粗散。
每服3錢,加生薑1片,水煎,以為飲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的功效,適用於肺熱腳痛的患者。但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使用,以免加重病情。此外,本方含有麻黃,麻黃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但也具有升高血壓的作用,因此高血壓患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紫蘇方, 出處:《史載之方》卷上引《崔氏方》。 組成:紫蘇子1分,芍藥1分,官桂1分,茵芋1分,茯苓1分,大腹皮1分,桔梗1分,甘草(炙)1分,羌活3铢,麻黃(去節)1兩,黃耆半兩。 主治:肺熱腳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