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貝母丸

紫菀貝母丸

ZI WAN BEI M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4%
脾經 15%
心經 14%
肝經 11%
腎經 10%
胃經 5%
大腸經 5%
膽經 3%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紫菀貝母丸中包含紫菀,主要源於其潤肺止咳功效。

紫菀性溫,味辛,歸肺經,具有宣肺、降氣、化痰的功效。其所含揮發油能促進呼吸道分泌,稀釋痰液,有助於咳痰;而其苦寒之性又能清肺熱,緩解因熱痰引起的咳嗽。

因此,紫菀在紫菀貝母丸中起到潤肺止咳、化痰的作用,與貝母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奏清肺止咳之功。

紫菀貝母丸中加入川貝母,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

  1. 潤肺止咳: 川貝母味甘苦,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之效。與紫菀同用,可增強潤肺止咳之功,對於燥熱傷肺、痰熱咳嗽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降逆止嘔: 川貝母亦具降逆止嘔之功,可用於治療痰熱壅肺、氣逆上衝所致的咳嗽、嘔吐等症。與紫菀配伍,不僅可止咳化痰,還可緩解因肺氣上逆所致的嘔逆。

紫菀貝母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善於燥濕化痰,可與紫菀、貝母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特別是在痰多粘稠、難以咳出的情況下,半夏能有效地將痰液化解,使之易於排出。
  2. 降逆止嘔: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緩解因痰濁阻肺、氣逆上衝而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狀。這對於因肺熱痰壅引起的咳嗽、咳痰、氣喘等病症,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紫菀貝母丸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止咳: 桑白皮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利咽化痰之效。紫菀貝母丸主治肺熱咳嗽、痰多氣喘,桑白皮可與紫菀、貝母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2. 清熱解毒: 桑白皮亦可清熱解毒,對於因肺熱痰熱導致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可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進一步緩解患者的病情。

綜上所述,桑白皮加入紫菀貝母丸,既可宣肺止咳,又可清熱解毒,有利於更好地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

紫菀貝母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固護肺氣,止咳化痰: 紫菀貝母丸主治肺虛久咳,而五味子具有益氣斂肺、生津止渴的作用。其酸味入肺,能收斂肺氣,固護肺陰,有助於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同時,五味子又能滋養肺陰,滋潤肺燥,促進痰液排出,進一步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五味子能起到輔助作用,增強紫菀、貝母等藥物的療效。其收斂固護的功效,能使紫菀、貝母等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五味子還能調節氣機,使藥物更好地被吸收利用,進一步提高療效。

紫菀貝母丸中加入射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化痰止咳: 射干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利咽化痰的功效。與紫菀、貝母等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化痰之力,有效治療外感熱邪、肺熱咳嗽、痰稠難咳等症狀。
  2. 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射干具有疏散風熱、宣肺止咳的功效,可輔助紫菀、貝母等藥物,共同達到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的效果。對於風熱犯肺、咳嗽痰黃、咽喉腫痛等病症,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紫菀貝母丸中加入百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止咳,化痰止喘: 百部性甘、微苦,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化痰止喘之效。與方中紫菀、貝母等藥協同作用,增強止咳化痰的效果,適用於肺虛久咳、痰多粘稠等症。
  2. 殺蟲止癢: 百部還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因蟲引起的皮膚瘙癢、疥瘡等疾病。在紫菀貝母丸中,百部的加入有助於改善因肺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狀。

紫菀貝母丸中加入款冬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肺止咳:款冬花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與紫菀、貝母等藥物同用,可以增強其潤肺止咳的效果,尤其適合治療寒咳、乾咳等症。
  2. 清熱解毒:款冬花亦具清熱解毒之效,有助於清除肺熱,減少痰液粘稠,使痰液更容易咳出。

因此,款冬花在紫菀貝母丸中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治療咳嗽、痰多等症狀。

紫菀貝母丸為一經典中藥方劑,主要針對肺熱咳嗽、痰多等症狀。其中皂莢(皂角)之應用,源於其強烈的發泡與刺激性質,能促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有助於痰液排出。皂莢內含豐富的皂苷成分,能刺激喉嚨及氣管黏膜,誘發反射性咳嗽,使黏稠痰液變得稀薄易咳出,對治療肺部疾患尤具功效。然而,皂莢性質較猛,用量過多可能導致嘔吐、腹瀉等副作用,故需謹慎配伍。在紫菀貝母丸中,皂莢與紫菀、貝母等藥材相輔相成,紫菀潤肺止咳,貝母清熱化痰,共同達成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之目的。這種精妙配伍,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藥物間相互制約與增效的智慧。

紫菀貝母丸中添加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肺散寒,助藥力達肺:紫菀、貝母性寒,擅長清肺化痰,但若體質偏寒,或痰粘難解,單用寒涼藥物恐難以奏效。乾薑性溫,可溫肺散寒,助藥力達肺,使紫菀、貝母的清熱化痰之效更為顯著。
  2. 調和藥性,防止寒涼傷胃:紫菀、貝母性寒,久服易傷脾胃,乾薑性溫,可中和其寒性,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使藥性更為平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紫菀貝母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原因如下:

  1. 理氣化痰: 橘皮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理氣化痰之功。與紫菀、貝母等藥材相配,可增強化痰止咳之效,並緩解因痰濕阻肺引起的胸悶氣短等症狀。
  2. 疏肝理氣: 橘皮亦可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胸脅脹痛等症狀。此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整體氣機運行,提升藥效。

總而言之,橘皮在紫菀貝母丸中的加入,不僅有助於化痰止咳,更能理氣疏肝,增強藥效,使其更好地治療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

紫菀貝母丸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止咳: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散寒解表、溫肺止咳的功效。紫菀貝母丸以止咳化痰爲主,細辛的加入可以加強藥效,尤其適用於寒性咳嗽,如咳嗽伴有畏寒、鼻塞、痰白稀薄等症狀。
  2. 引藥入肺: 細辛辛散之性可以引導其他藥物更有效地進入肺部,促進藥效發揮。紫菀、貝母等藥材具有潤肺化痰的功效,細辛的加入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紫菀貝母丸中添加白石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化痰:白石英性寒,能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紫菀貝母丸主治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白石英的加入可增強其清熱化痰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2. 止咳平喘:白石英具有收斂止咳、平喘的作用。紫菀貝母丸中紫菀、貝母等藥材也具有止咳平喘之效,白石英的加入可起到協同作用,加強其止咳平喘的效果。

紫菀貝母丸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平,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與方中紫菀、貝母等藥物相配,可增強潤肺止咳、化痰止喘之效,對於肺燥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宣肺解表:杏仁亦具有一定的宣肺解表作用,可輔助紫菀、貝母等藥物宣肺利氣,散寒解表,對於外感風寒、咳嗽痰多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紫菀貝母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咳嗽、氣喘等呼吸系統疾病。方中蜈蚣的應用,乍看之下似乎與呼吸道疾病無關,然而從中醫學角度來看,蜈蚣性味辛、溫,歸肝經,具有息風鎮痙、通絡止痛之效。在紫菀貝母丸中,蜈蚣的作用在於疏通肺部的微細經絡,消除因風寒或風熱引起的痰飲阻滯,並能緩解由神經因素導致的咳嗽或氣喘。此外,蜈蚣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整個方劑更為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因此,雖然蜈蚣看似特殊,但在紫菀貝母丸中卻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綜合治療的思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紫菀貝母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積年咳嗽,喉中呀聲,一發不得坐卧」,意指長期咳嗽遷延不癒,發作時喉間痰鳴有聲,咳勢劇烈難以平卧,屬痰阻氣逆、肺失宣降之證。其證機可能為:

  1. 痰濁壅肺:久咳肺氣不宣,津液凝痰,痰阻氣道而喉中呀呀有聲。
  2. 寒飲伏肺:若痰質清稀或泡沫狀,兼「不得坐卧」,可能兼寒飲上迫,肺氣上逆。
  3. 氣機鬱滯:痰阻礙氣機升降,致咳嗽頻作、胸悶氣促等。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一、核心藥組與分工

  1. 化痰止咳

    • 紫菀、款冬花:溫潤化痰,宣肺止咳,針對久咳肺虛痰滯。
    • 貝母、半夏:貝母潤燥化痰,半夏燥濕化痰,一潤一燥,兼顧痰之寒熱偏性。
    • 皂莢:峻力滌痰,開通氣道,改善痰壅氣閉之急。
  2. 降氣平喘

    • 桑白皮、杏仁:瀉肺平喘,桑皮清瀉肺熱,杏仁宣降肺氣。
    • 射乾、百部:降氣化痰,射乾清利咽喉,百部潤降止咳。
  3. 溫肺散寒

    • 乾薑、細辛:溫化寒飲,細辛兼通竅化痰,合五味子散收並用,防肺氣耗散。
  4. 通絡行滯

    • 橘皮理氣化痰,鬼督郵(或稱徐長卿)行氣止痛,蜈蚣通絡解痙,可能用於久病痰瘀阻絡之咳喘。
    • 白石英:溫肺納氣,助腎攝納,防久咳及腎。

二、組方邏輯推演

  1. 標本兼顧
    • 急則治標(皂莢、半夏滌痰開閉),緩則治本(白石英、五味子斂肺固腎)。
  2. 動靜結合
    • 辛散(細辛、乾薑)與收斂(五味子)同用,防宣散太過。
  3. 氣血並調
    • 除理氣化痰外,伍蜈蚣通絡,可能針對久咳入絡之瘀滯。

三、可能治療機理

  • 痰消氣順:通過皂莢、半夏等峻化痰涎,減少氣道阻塞;紫菀、杏仁等恢復肺之宣降。
  • 寒散飲化:乾薑、細辛溫散寒飲,改善痰涎清稀、遇寒加重之症。
  • 氣機通暢:橘皮、鬼督郵調暢氣機,蜈蚣解痙,緩解咳嗽劇烈不得卧之狀。

總結
此方以化痰為主軸,結合溫肺、降氣、通絡,針對痰濁久踞、寒熱錯雜之頑咳,體現「去菀陳莝」與「調和氣機」的辨治思想。其峻藥(如皂莢)與緩藥(如白石英)並用,適合正氣未虛而痰壅甚者,非單純潤肺或補虛所能奏效。

傳統服藥法


紫菀5分,貝母5分,半夏5分,桑根白皮5分,五味子5分,射乾5分,百部5分,款冬花4兩,皂莢4兩,乾薑4兩,橘皮4兩,鬼督郵4兩,細辛4兩,白石英8分,杏仁8分,蜈蚣2條。
上為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以煮棗湯送下,1日2次,稍加至2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咳血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紫菀貝母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九。 組成:紫菀5分,貝母5分,半夏5分,桑根白皮5分,五味子5分,射乾5分,百部5分,款冬花4兩,皂莢4兩,乾薑4兩,橘皮4兩,鬼督郵4兩,細辛4兩,白石英8分,杏仁8分,蜈蚣2條。 主治:積年咳嗽,喉中呀聲,一發不得坐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