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流氣飲

ZI SU LIU Q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8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脾經 25%
肺經 18%
肝經 9%
大腸經 9%
心經 6%
三焦經 3%
小腸經 3%
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紫蘇流氣飲方劑中包含紫蘇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解表散寒: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其揮發油中的紫蘇醛、紫蘇醇等成分,能促進汗腺分泌,發散風寒,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咳嗽、鼻塞等症狀。
  2. 行氣寬中:紫蘇葉能行氣寬中,理氣解鬱,用於治療氣滯胸悶、胃脘脹滿等症狀。

因此,紫蘇葉在紫蘇流氣飲中發揮著解表散寒、行氣寬中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有效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氣滯胸悶、胃脘脹滿等症狀。

紫蘇流氣飲中包含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宣肺利氣: 桔梗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氣、開鬱散結的作用。紫蘇流氣飲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宣,症見咳嗽氣喘、痰多粘稠等。桔梗能幫助宣通肺氣,使氣機通暢,利於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之效。
  2. 疏散風邪: 桔梗亦具有一定的疏散風邪之功。風邪阻滯肺經,可導致氣機不利,痰濁內阻。桔梗配合紫蘇等藥物,能有效疏散風邪,解除肺經鬱阻,使氣機通暢,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紫蘇流氣飲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 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紫蘇流氣飲主治風寒束表、氣機不暢所致的感冒,而厚朴的疏肝理氣作用,可以幫助解除風寒束表之邪,使氣機流通,利於感冒的恢復。
  2. 降逆止嘔: 厚朴還具有降逆止嘔之功效,可以緩解因氣機不暢引起的胸悶、嘔吐等症狀。紫蘇流氣飲中加入厚朴,可以加強其止嘔效果,使患者更快適服。

紫蘇流氣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調和藥性:紫蘇辛溫,擅長發散風寒,但性偏燥烈,容易傷陰。甘草性甘溫,味甘入脾,可緩解紫蘇的燥性,調和藥性,避免傷陰耗氣。

二、增強療效: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增強藥效。它與紫蘇相配,有助於疏風散寒,止咳化痰,改善流感等症狀。

紫蘇流氣飲中加入白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緩解氣滯血瘀:紫蘇辛溫解表,善於疏散風寒,但若風寒束表,兼有氣滯血瘀,則需加入白芍以緩解瘀阻,促進氣血流通,使藥效更佳。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可協同紫蘇疏散風寒,達到散寒解表、活血化瘀的功效。
  2. 調和藥性:紫蘇性溫,容易燥烈,加入白芍性微寒,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燥烈,防止損傷脾胃,使藥物更平和有效。

紫蘇流氣飲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 白芷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可與紫蘇共同發揮驅散風寒、解表散寒的作用,對於風寒襲肺、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宣通鼻竅,改善鼻塞: 白芷能宣通鼻竅,對於因風寒所致的鼻塞不通、嗅覺減退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與紫蘇、生薑等藥物配合,可共同發揮疏風解表、通竅止痛的功效。

紫蘇流氣飲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理氣化痰: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紫蘇流氣飲主治風寒咳嗽,而陳皮可以幫助宣散寒邪、化解痰飲,使藥效更顯著。
  2. 調和藥性:紫蘇辛溫,具有發散風寒之功效,但同時也可能導致燥烈之弊。陳皮性溫和,可以緩和紫蘇的辛溫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使藥效更溫和、安全。

紫蘇流氣飲中加入檳榔,主要考量其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

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理氣消積、降逆止嘔、殺蟲止癢等作用。流氣飲旨在治療氣機阻滯,上逆犯肺所致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檳榔可疏通氣道,緩解氣逆,同時也能降逆止嘔,防止氣逆上犯所致的嘔吐

此外,檳榔還有消積化滯的作用,可幫助化解痰液,進一步促進肺氣宣降,達到治療目的。

紫蘇流氣飲中加入香附,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情緒不暢等症狀。而紫蘇流氣飲本身以疏散風寒、宣肺止咳為主,加入香附可協同疏肝解鬱,使治療效果更加全面。
  2. 配合紫蘇,增強解表散寒作用:香附性溫,能溫中止痛,配合紫蘇辛溫解表,能夠更有效地驅散外寒,緩解風寒犯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同時,香附也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紫蘇流氣飲中加入大腹皮,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化濕: 大腹皮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化濕利水之功。紫蘇流氣飲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兼有濕邪阻滯之症,大腹皮可幫助行氣化濕,利肺氣,促進痰液排出,緩解胸悶氣短等症狀。
  2. 和胃降逆: 大腹皮可降胃氣,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胸悶嘔惡。紫蘇流氣飲中常配合紫蘇葉、生薑等,具有辛溫解表之功,但若脾胃虛寒者,易出現胃氣上逆,大腹皮可幫助和胃降逆,防止辛溫之品助邪上攻。

主治功效


紫蘇流氣飲主治功效分析

紫蘇流氣飲,又稱十三味紫蘇流氣飲、十七味紫蘇流氣飲,是一個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與腎、膀胱、肝、脾等臟腑相關,並兼有風、濕、熱等病邪所致的病症。

主治功效

根據古籍記載,紫蘇流氣飲的主要功效可歸納如下:

  1. 治療腎氣遊風: 腎氣遊風是一種以紅腫熱痛為主要特徵的疾病,多發生於腿肚、大腿等部位,且疼痛、紅腫部位遊走不定,類似於現代醫學的遊走性丹毒。紫蘇流氣飲被廣泛應用於此症,如《外科大成》、《外科備要》、《萬氏家抄濟世良方》等均有記載。
  2. 治療鶴膝風: 鶴膝風,即膝關節腫大,形似鶴膝,病因多為肝腎積熱、濕氣傷筋等。《萬氏秘傳外科心法》提到可用紫蘇流氣飲配合外用療法治療鶴膝風。
  3. 治療多種癰疽腫毒: 多部古籍如《新刻圖形枕藏外科》中記載紫蘇流氣飲可應用於多種癰疽腫毒,例如腦疽、對口疽、委中毒、腎癰、天蛇癰、項疽、鬢疽、臀疽、貼骨疽、瘰癧、結喉癰、乳根癰、脅肚癰等等,表明紫蘇流氣飲在外科疾病中有較廣泛的應用。
  4. 治療其他病症: 除了上述病症外,紫蘇流氣飲還可用於治療眉風毒、耳門癰、耳根毒、胺癰、大腰帶毒、臍痛、中肘疽、丁刺毒、腿癰、外臁瘡、里臁瘡、腳發背、血風毒、上下眼毒、髭、髯、須三毒、胝毒、夾毒、手心癰、左乳癰、右乳癰、心臟癰、手腕毒、便毒、鯉魚毒、膝腿毒、腳指毒等。

治療原理

紫蘇流氣飲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辨證論治,其組方藥物多具有以下功效:

  1. 疏風散寒: 紫蘇、白芷、防風、芥尾等藥物具有發散風寒的作用,可以驅散侵襲肌表的風邪。
  2. 行氣活血: 香附、陳皮、川芎、烏藥、檳榔等藥物可以理氣活血,疏通經絡,改善氣血瘀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3. 清熱解毒: 川柏、黃柏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減輕紅腫熱痛等炎症反應。
  4. 利水消腫: 大腹皮、木瓜等藥物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促進體內多餘水分的排出,減輕腫脹。
  5. 健脾燥濕: 白朮、蒼朮、厚朴等藥物具有健脾燥濕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去除體內的濕邪。
  6. 調和諸藥: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使方中各藥物協調作用,增強療效。

綜合來看,紫蘇流氣飲通過疏風散寒、行氣活血、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健脾燥濕等多種途徑,達到治療腎氣遊風、鶴膝風以及多種癰疽腫毒等病症的目的。其治療原理符合中醫理論中“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針對不同病症的不同病因病機,靈活運用,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總之,紫蘇流氣飲是一個經典的中藥方劑,在古代外科疾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其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的辨證論治思想,通過多種藥物的配伍,達到疏風、行氣、清熱、利水、健脾等多重功效,進而治療多種疾病。

傳統服藥法


紫蘇、黃柏、木瓜、檳榔、香附、陳皮、川芎、厚朴(薑炒)、白芷、蒼朮(米泔水浸,炒)、烏藥、荊芥、防風、枳殼(麩炒)、獨活、甘草各等分。
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散風寒、行氣止痛的功效,適合風寒外襲、腎氣虛弱所致的風毒之氣傷腎、毒氣遊走、毒走腳肚的患者使用。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相同名稱方劑


紫蘇流氣飲,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紫蘇、桔梗、厚朴、甘草、芍藥、白芷、陳皮、檳榔、香附、大腹皮。 主治:腎氣遊風。風毒之氣傷腎,毒氣遊走,毒走腳肚。

紫蘇流氣飲,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紫蘇、厚朴、甘草、香附、烏藥、檳榔、杜仲、木瓜、枳殼、桔梗、川芎、防風、當歸。 主治:委中毒,由腎經寒氣阻滯而成者。

紫蘇流氣飲, 出處:《金鑑》卷七十一。 組成:紫蘇、黃柏、木瓜、檳榔、香附、陳皮、川芎、厚朴(薑炒)、白芷、蒼朮(米泔水浸,炒)、烏藥、荊芥、防風、枳殼(麸炒)、獨活、甘草各等分。 主治:腎氣遊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