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靈丸

紫靈丸

ZI L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7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心經 22%
脾經 14%
腎經 13%
肺經 7%
膽經 7%
胃經 6%
大腸經 6%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膽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紫靈丸方劑中加入陽起石,乃因其具以下兩大功效:

  1. 清熱解毒: 陽起石性寒,能清熱解毒,尤其針對熱毒壅滯所致的發熱、咽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2. 利水消腫: 陽起石具利水消腫之功,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對於濕熱內蘊所致的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總之,陽起石在紫靈丸方劑中,主要發揮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紫靈丸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血: 赤石脂性寒、味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各種出血症,例如鼻衄、咯血、尿血、便血等。
  2. 固澀止瀉: 赤石脂能夠收斂腸胃,抑制腸蠕動,進而起到止瀉的作用。適用於脾虛泄瀉、久瀉不止等病症。

因此,赤石脂在紫靈丸方劑中,起到收斂止血、固澀止瀉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相關病症。

紫靈丸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功效。紫靈丸常用於治療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症,生地黃可以有效地清熱涼血,滋養陰津,緩解患者的熱證症狀。
  2. 養血生津: 生地黃能補益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並可促進體液生成,緩解口乾舌燥等症狀。紫靈丸也常用於治療氣血不足、津液虧損等症,生地黃能有效補充氣血,改善津液虧損,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紫靈丸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紫靈丸多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經期不順等,而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經血運行,緩解疼痛。
  2. 滋養肝腎,改善氣血:當歸還有滋養肝腎、改善氣血的作用。紫靈丸中常配伍其他滋陰補腎的藥物,如熟地黃、枸杞子等,與當歸共同作用,可以改善氣血虛弱,增強體質,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紫靈丸方劑中包含牡蠣,主要原因如下:

  1. 平肝潛陽,鎮驚安神:牡蠣性寒鹹,入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之效。對於肝陽上亢、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牡蠣能有效抑制肝陽亢盛,使心神安定。
  2. 軟堅散結,化痰止咳:牡蠣還有軟堅散結、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痰多咳嗽、瘰癧腫塊等症狀,牡蠣能有效化解痰液,軟堅散結,改善病症。

因此,紫靈丸方劑中加入牡蠣,不僅能平肝潛陽,鎮驚安神,還能軟堅散結,化痰止咳,起到多方面的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紫靈丸之傳統功效與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紫靈丸主治「氣虛血崩」,此症多因氣虛不攝血,致衝任不固,下血不止。古代醫家認為,氣為血之帥,氣虛則血失統攝,崩漏乃作。此方以溫補下元、固澀止血為核心,針對氣血兩虛、下焦不固之崩漏,兼顧補益與收澀。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解析

    • 陽起石(煅):味鹹性溫,入腎經,溫腎助陽,《本草綱目》載其「主下焦虛寒,崩中漏下」。煅後更增收澀之性,助固衝任。
    • 赤石脂(煅):酸澀溫,直達下焦,澀腸止血,《神農本草經》謂其「主洩痢,腸澼膿血」,煅後止血力強,用於崩中漏下。
    • 熟乾地黃(酒浸):滋陰養血,補肝腎之精,酒浸增強活血通絡之效,與當歸合用調補衝任。
    • 當歸(酒浸):補血和血,酒浸取其辛散,使補而不滯,兼調經止血。
    • 牡蠣粉:鹹澀微寒,斂陰潛陽,固澀止崩,《珍珠囊》言其「軟積痞,止遺洩」,與赤石脂協同加強固下之功。
    • 烏梅、五倍子、降香配伍
      • 烏梅酸收,與米醋同熬膏,酸澀化陰,收斂止血。
      • 五倍子澀腸固脫,降香行氣止血,醋浸後取其酸收之性,共成「澀中有行」之效,防過斂留瘀。
  2. 製法與方義

    • 以醋熬烏梅膏為黏合,醋本身具散瘀止血之效,與諸藥相合,既能固澀,又能防血止留瘀。
    • 丸如綠豆大,取其緩消漸補,符合「崩漏宜漸效」之治則。溫米飲或鹽湯送服,米飲護胃益氣,鹽湯引藥入腎,助陽起石、牡蠣下行固攝。
  3. 治療原理推論

    • 補腎固衝:陽起石、熟地黃、當歸溫補肝腎,填精養血,使衝任得充。
    • 收澀止血:赤石脂、牡蠣、烏梅膏直接固澀止崩,治標之急。
    • 氣血雙調:當歸配熟地補血,陽起石助陽,氣血互生,陰陽並補,契合「氣虛不攝」病機。
    • 動靜結合:降香行氣防滯,醋製化瘀,使澀而不留瘀,補而不壅滯。

綜論:紫靈丸以「溫補下元、固澀止血」為主軸,針對氣虛血崩之本虛標實,既補肝腎之氣血,又強力收澀,配伍嚴謹,體現古人「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智慧。

傳統服藥法


陽起石(煅)半兩,赤石脂(煅)半兩,熟乾地黃(酒浸)2兩,當歸(去蘆,酒浸)2兩,牡蠣粉7錢半。
上為細末,用真降香、五倍子各2兩(銼碎),用米醋2升,浸烏梅肉半兩,同浸三二日,濾去降香、五倍子,將烏梅肉醋熬成膏,搜前藥末杵一二百下,丸如綠豆大。
每服50-70丸,溫米飲或鹽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紫靈丸具有補氣養血,止血的作用,但是由於其性質比較溫燥,所以陰虛火旺、出血過多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紫靈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陽起石(煅)半兩,赤石脂(煅)半兩,熟乾地黃(酒浸)2兩,當歸(去蘆,酒浸)2兩,牡蠣粉7錢半。 主治:氣虛血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