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順散

SI SHU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4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脾經 18%
大腸經 13%
心經 12%
胃經 12%
肺經 7%
腎經 7%
膽經 6%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四順散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瀉心火、清胃火、降肝火、除熱毒的作用。四順散常用於治療熱證所致的腸胃不適,例如腹痛、腹瀉、痢疾等。

黃連的苦寒之性,可以清熱解毒,瀉火止痛,同時也能燥濕止痢,抑制腸道菌羣的異常繁殖,從而達到緩解腸胃不適的效果。因此,黃連在四順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狀。

四順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四順散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而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有助於傷口癒合。
  2. 補血養血:當歸有補血養血、潤腸通便的功效。跌打損傷後,患者容易出現氣血不足、面色蒼白、四肢乏力等症狀,當歸能補充氣血,改善這些症狀。

四順散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1. 緩解疼痛,調和氣血: 白芍具有鎮痛、解痙、養血柔肝的功效,能緩解由肝氣不舒、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腹痛、脅痛、乳房脹痛等症狀。四順散主要用於治療肝胃不和、氣滯血瘀所致的胃痛、腹痛、脅痛等症狀,白芍的鎮痛作用能有效緩解疼痛。
  2. 養血柔肝,和脾健胃: 白芍能養血柔肝、和脾健胃,可改善肝脾功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消除肝胃不和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四順散中加入白芍,可協調肝脾功能,改善消化功能,促進藥物吸收和療效發揮。

四順散是一種具有調和脾胃、理氣止痛功能的中藥方劑,其中包含罌粟殼。罌粟殼是罌粟植物的外殼,其主要成分為生物鹼,具有鎮痛、鎮靜的作用。此藥材在四順散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調整腸胃功能及緩解疼痛上。當患者表現出脾胃不和、腹痛、便祕等症狀時,罌粟殼能透過其鎮痛特性,減輕因脾胃不適而引起的不適感。此外,罌粟殼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以幫助控制腹瀉,促進腸道的正常功能運作,使整個方劑在調和脾胃方面更為有效。因此,四順散的組成中納入罌粟殼,不僅可增強方劑的療效,也滿足了臨牀上對於緩解症狀與促進消化的需求,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理論中和諧調配的重要性。

四順散中加入醋,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藥效: 醋性酸,可使藥物更容易溶解,且能增強某些藥物的穿透力,使其更有效地作用於病竈。例如,醋能提高川芎、白芷等藥物的活血化瘀功效,更有效地疏通經絡,緩解頭痛。

2. 調節藥性: 醋性偏寒,可降低某些藥物的燥熱之性,避免燥傷津液。例如,醋可緩和白芷的辛燥之性,使其更溫和地治療鼻炎。

此外,醋還有助於藥物的保存,延長藥效。

主治功效


四順散主治功效分析

四順散的主治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清熱解毒: 多篇文獻皆提及四順散能治「熱」,包含血熱、膈熱、實熱、餘熱等等。例如「血熱者,每日已午時發熱,過夜則涼。此心經血熱也。輕則導赤散,重則四順散。」、「解大人小兒膈熱。退壅盛。涼心經。宜四順散。」,說明四順散能清心經之熱,並適用於治療因熱邪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大便不通、小便赤澀等。
  2. 通腑瀉下: 四順散常被用於大便不通的情況。如「患瘡疹至四五日,不大便,瘡子又盛出,即喘粗氣急腹脹,小便赤澀,須用此方。」、「若到四五日不大便,瘡子又盛出,卻喘粗氣急、腹脹、小便赤澀,須用四順散通之。」說明四順散具有通腑瀉下的作用,可以幫助排除體內積熱,緩解腹脹、便秘等症狀。
  3. 活血化瘀: 部分文獻提及四順散可用於治療瘀血證,如「以四順散加紅花、牡丹皮二服,吐出紫血碗許,隨後膈痛漸止;」、「治產後瘀血不消,積聚作塊,心腹切痛。」,其中一個方劑組成包含「川芎,當歸(去蘆),乾薑(炮),赤芍藥(各等分)」,說明四順散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血瘀引起的疼痛、積塊等問題。
  4. 療瘡、疹: 多篇文獻提及四順散可用於治療瘡、疹等皮膚疾病,如「患瘡疹至四五日,不大便,瘡子又盛出...」、「治小兒遍身生瘡,潰爛如糜梨,燥痛,膿汁不幹。仍服四順散、消毒飲。」,其中一個方劑「治肺癰吐膿,五心煩熱壅悶,咳嗽氣急不能安。」說明四順散可治療皮膚的化膿性感染,可能與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有關。
  5. 治肺部疾病: 部分文獻提及四順散可治療肺癰、咳嗽等肺部疾病,如「治肺癰吐膿,五心煩熱壅悶,咳嗽氣急不能安。」、「四順散內有奇功,桔梗紫菀貝母同/甘草杏仁相協力,肺癰喘嗽永無蹤」,說明四順散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可以緩解肺部疾病引起的咳嗽、氣急、吐膿等症狀。
  6. 調和氣血:「凡大便不閉,小便不赤,坐立振搖,飲食不進者,此虛熱也,宜保元湯加知母、麥冬,甚則可加乾薑附子。浮腫多由虛而脾氣不行,其皮如鼓,按之難下,當理氣為主,宜人參五皮散。」此段說明四順散可能也具有調和氣血,補益脾胃的作用。

治療原理

綜合上述功效,四順散的治療原理可以概括為:

  • 清熱解毒、通腑瀉下,以祛除體內實熱:此為四順散的主要作用機理,通過清除體內的熱邪,從而緩解各種因熱邪引起的症狀,如發熱、口渴、便秘、瘡疹等。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改善氣血運行:四順散通過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從而緩解疼痛、積塊等症狀,並有助於治療瘡瘍等疾病。
  •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以緩解肺部疾患:四順散通過清除肺部熱邪,化痰止咳,從而改善肺癰、咳嗽等肺部疾病的症狀。
  • 調和氣血: 通過調和氣血,補益脾胃,以改善虛熱及脾氣不行。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醫家、不同方書中記載的四順散組成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其具體功效和治療原理也會有所差異。但總體而言,四順散以清熱解毒、通腑瀉下、活血化瘀、療瘡治疹、治肺部疾病、調和氣血為主要功效,適用於治療多種因熱邪、瘀血、肺部疾患引起的病症。

傳統服藥法


川黃連2錢(酒炒),當歸2錢,芍藥2錢,御米殼(去隔膜,醋炒)2錢。
加生薑7片,水煎,食前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手心腳心發熱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心情煩燥四肢痿軟無力心胸煩熱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四順散, 出處:《雞峰》卷十一。 組成:麻黃半兩,杏仁半兩,乾薑半兩,甘草2錢半。 主治:嗽。

四順散, 出處:《養老奉親》。 組成:麻黃(去節)、杏仁(去皮)、荊芥穗(炙)、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老人四時傷寒。

四順散,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川黃連2錢(酒炒),當歸2錢,芍藥2錢,禦米殼(去隔膜,醋炒)2錢。 主治:中暑,冷熱不調,大便下赤白膿。

四順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組成:乾薑(炮裂)、甘草(炙,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别研)各等分。 主治:肺寒久嗽。

四順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九引《張氏家傳》。 組成:銀州柴胡3錢(去蘆),真地骨皮3錢,白桔梗3錢,甘草(炙)1錢半。 主治:小兒風熱,肌瘦,五心煩熱,不長肌肉,面黃痿瘦,夜卧不安,時發虛汗;或臟腑泄瀉變痢,難服涼藥。

四順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一。 組成:決明子1兩(蜜炙),甘菊花1兩,附子1分(炮裂,去皮臍),防風1分(去叉),蒺藜子1分(炒去角),羌活1分(去蘆頭),黃芩1分(去黑心),梔子仁1分,黃連(去須)1分。 主治:利胸膈。主治:肝臟實熱壅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