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面十四味煎

XIAO MAI MIAN SHI SI WEI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5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6%
肺經 23%
脾經 11%
大腸經 10%
心經 10%
膀胱經 7%
肝經 5%
腎經 4%
心包經 2%
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腎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小麥面十四味煎方劑中包含小麥,其原因主要為以下兩點:

  1. 補益脾胃,和中緩急: 小麥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具有補益脾胃、和中緩急的功效。此方旨在治療脾胃虛弱、食少乏力、脘腹脹痛等症狀,小麥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緩解胃脘疼痛。
  2. 潤燥滑腸,通利小便: 小麥性潤,有潤燥滑腸、通利小便的作用。此方可能兼治便祕、小便不利等症狀,小麥的潤燥作用有助於改善腸道功能,促進排泄。

小麥作為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補益脾胃、潤燥滑腸的雙重作用,為治療脾胃虛弱、便祕等症狀提供支持。

小麥面十四味煎中加入葛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葛根味甘性涼,具有解表散寒、生津止渴的功效。小麥面十四味煎為解表散寒之劑,葛根可助其發揮解表散寒之效,並緩解因寒邪入侵導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

2. 疏通經絡:葛根還具有一定的疏通經絡作用,能緩解因寒邪阻滯經絡所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與小麥面十四味煎中其他解表散寒藥物配合,可更好地疏通經絡,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小麥面十四味煎」中包含「瓜蔞」,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瓜蔞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方中加入瓜蔞,可有效緩解因外感風熱或濕熱所致的發熱、咳嗽、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2. 利水消腫: 瓜蔞利水消腫,可針對因濕熱內蘊導致的四肢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方中加入瓜蔞,有助於促進水液代謝,解除水腫。

小麥面十四味煎中包含亞麻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潤腸通便:亞麻子富含膳食纖維,可吸水膨脹,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緩解便祕。小麥面本身也有潤腸作用,二者結合,可更有效地改善腸道功能,增強消化吸收。

二、 滋陰潤燥:亞麻子性平,味甘,入肺、大腸經,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因燥熱引起的便祕、口乾舌燥等症狀。小麥面性涼,也有清熱潤燥的作用,二者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滋陰潤燥,改善機體狀態。

小麥面十四味煎中包含白茅根,主要基於其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的功效。

白茅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除煩、利尿滲濕、涼血止血之功。方中加入白茅根,一方面可清熱利尿,利水滲濕,緩解因溼熱所致的口渴、小便不利等症;另一方面,白茅根亦能涼血止血,可輔助其他藥材止血消腫,有效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

因此,白茅根的加入,既能清熱利溼,又能涼血止血,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小麥面十四味煎中加入蘆根,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利濕: 蘆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利尿消腫之效。方中加入蘆根,可清熱解暑,利水消腫,緩解因濕熱內蘊而引起的口渴、小便不利、腹脹等症狀。

二、 配伍相宜: 小麥面十四味煎以小麥面為主,具有益氣健脾、和中益胃之效。蘆根則清熱利濕,兩者相配,可有效協同作用,既能清熱利濕,又能健脾和胃,達到治療濕熱內蘊所致的脾胃不和、食慾不振等症。

小麥面十四味煎中包含烏梅,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斂酸止瀉:烏梅味酸入肝,具有斂酸止瀉的功效,能收斂腸胃,止瀉止痢。小麥面十四味煎用於治療脾胃虛弱、久瀉不止,烏梅的加入可以收斂腸道,減少排泄,改善腹瀉症狀。
  2. 清熱解暑:烏梅性寒,能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對於因暑熱引起的口渴、心煩、食慾不振等症狀,烏梅的加入可以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

總之,烏梅在小麥面十四味煎中,既能收斂止瀉,又能清熱解暑,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小麥面十四味煎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原因如下:

  1. 滋陰潤燥: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之效。方劑中加入麥門冬,可以滋陰生津,緩解因燥熱所致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
  2. 益氣養心: 麥門冬還具有益氣養心的功效,可以緩解氣虛、心悸、心慌等症狀。配合方劑中的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益氣養心、滋陰潤燥的目的。

小麥面十四味煎方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解表發汗之功效。小麥面十四味煎本身偏寒涼,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內侵之症。加入生薑可溫中散寒,緩解寒邪對脾胃的侵襲,使藥效更顯著。
  2. 和胃止嘔: 生薑可溫胃止嘔,對於脾胃虛寒、寒邪阻滯所致的嘔吐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小麥面十四味煎亦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加入生薑可增強其止嘔效果。

小麥面十四味煎方劑中,確實包含「牛乳」一味。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滋陰潤燥,益氣生津:牛乳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滋陰潤燥、益氣生津的作用。小麥面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養心安神的作用。二者合用,可增強滋陰潤燥、益氣生津的效果,對於脾胃虛弱、氣陰不足、津液虧損的患者尤為適用。
  2. 調和藥性,提高療效:牛乳可以調和藥性,減緩藥物的燥性,提高藥物的療效。例如,小麥面中含有澱粉,容易引起脾胃濕熱,牛乳可以有效地中和藥物中的燥性,避免其對脾胃的傷害。

總而言之,牛乳在小麥面十四味煎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強藥效,並避免藥物對脾胃的副作用。

小麥面十四味煎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潤燥滑腸,緩解便祕:蜂蜜性潤,具有潤燥通便的功效,可緩解因脾胃虛弱、津液不足導致的便祕。小麥面則滋陰養胃,與蜂蜜配合,能更好地潤滑腸道,促進排便。
  2. 調和藥性,增進療效:蜂蜜味甘,能調和藥性,減少藥物的苦燥之性,使藥性更易於吸收。同時,蜂蜜還能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麥面十四味煎」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根據《外臺秘要》記載,「小麥面十四味煎」主要用於輔助治療消渴症,並緩解口乾及渴的症狀。文中提到:「夜中恐虛熱,宜合後小麥面等十四味煎,細細含咽之。」這表明此方劑主要針對夜間虛熱引起的口乾、多飲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小麥面十四味煎」由十四味藥材組成,各藥材的功效如下:

  • **小麥:**滋養心脾、安神助眠。
  • **葛根:**解表發汗、升陽止瀉。
  • **瓜蔞:**利水消腫、降壓護肝。
  • **亞麻籽:**補血潤燥、調節血脂。
  • **白茅根:**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 **蘆葦根:**清肺化痰、利尿通淋。
  • **烏梅:**收斂固精、健胃消食。
  • **麥門冬:**滋陰潤燥、益氣養陰。
  • **生薑:**溫中散寒、行氣活血。
  • **牛奶:**營養豐富、滋補強身。
  • **蜂蜜:**潤喉止咳、緩解疲勞。
  • 缺竹瀝(清熱豁痰、鎮驚利竅)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天花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排膿消腫) 三味藥。

此方劑的藥物組成涵蓋滋陰、清熱、生津、潤燥等多方面功效。

從藥物組成來看,本方劑主要針對消渴症中陰虛內熱的病機。

  • 麥門冬、亞麻籽、小麥滋陰潤燥,補充津液。
  • 白茅根、蘆葦根、瓜蔞清熱利尿,導熱下行,利水消腫。
  • 烏梅酸斂固澀,有助於控制小便頻數。
  • 蜂蜜、牛奶滋養補益,扶助正氣。
  • 生薑少量使用,有助於調和諸藥,溫化水飲,防止過於寒涼。
  • 葛根少量使用,升陽止瀉,也有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

綜合各藥物的作用,可以推測「小麥面十四味煎」通過滋陰清熱、生津止渴、利尿消腫等途徑,緩解消渴症中陰虛內熱引起的口乾、多飲、多尿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小麥5升(以水硬搜之,別於水中揉挻,令麵粉盡,麵筋別成1塊即止;以此麵粉汁別器澄停,瀝卻清汁,即以稠粉盛於練袋子中漉,著令微燥),生葛根5挺(徑3寸,長2尺,捶碎於水中揉挻,令葛根中粉汁盡,別器澄停,盛貯一如小麥面法),生栝樓5斤(搗如上法),胡麻3升(去皮,熬令熟,為散),堇竹根(切)1斤,生茅根(切)1斤,生蘆根(切)1斤,烏梅50個(以上用水5鬥,緩火煎取1升半,去滓澄取清),冬瓜汁2升,生麥門冬汁3升,生薑汁1升,牛乳1升,白蜜2升。
先取竹根等汁,和冬瓜以下汁,微火上煎減半,次納牛乳、白蜜,又煎六七沸,投小麥麵粉、生葛粉、栝樓粉、胡麻散於諸汁中煎,和熟攪之,勿住手,候如稠糖即成,成訖,止火待冷,貯別器中。
每夜含如此,初服1棗大,稍稍加至1匙,亦任性日日含之。欲作丸,飲服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消渴小便數的患者,但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麥面十四味煎, 出處:《外台》卷二十七引《許仁則方》。 組成:小麥5升(以水硬搜之,别于水中揉挻,令面粉盡,面筋别成1塊即止;以此面粉汁别器澄停,瀝卻清汁,即以稠粉盛于練袋子中漉,着令微燥),生葛根5挺(徑3寸,長2尺,捶碎于水中揉挻,令葛根中粉汁盡,别器澄停,盛貯一如小麥面法),生栝樓5斤(搗如上法),胡麻3升(去皮,熬令熟,爲散),堇竹根(切)1斤,生茅根(切)1斤,生蘆根(切)1斤,烏梅50個(以上用水5鬭,緩火煎取1升半,去滓澄取清),冬瓜汁2升,生麥門冬汁3升,生薑汁1升,牛乳1升,白蜜2升。 主治:消渴小便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