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青麟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青麟丸主治熱毒蘊結,濕熱內蘊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牛皮癬等。大黃在此方中起到瀉熱解毒、通利濕熱的作用,有助於清熱解毒,改善皮膚病症。
- 活血化瘀: 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消退炎症,促進皮膚病的癒合。
因此,青麟丸中加入大黃,一方面可以清熱解毒,另一方面可以活血化瘀,從而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青麟丸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功效。
側柏葉性涼,味苦,入肺、肝經。其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清泄肺熱,並能解毒消腫,對於外感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同時,側柏葉也具有止血生肌的功效,可治療外傷出血、燒傷燙傷、潰瘍等症狀。
因此,在青麟丸中加入側柏葉,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並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目的。
青麟丸中加入綠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綠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濕的功效。青麟丸多用於治療熱毒蘊結、疔瘡腫痛等症,綠豆能清熱解毒,幫助消散熱毒,減輕病情。
- 利水消腫:綠豆利水消腫,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幫助排出毒素。青麟丸治療的病症,往往伴隨腫痛,綠豆的利水消腫作用能改善水腫,減輕炎症。
青麟丸中加入桑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 桑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對於因風熱上攻所致的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桑葉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炎症。
- 平肝明目: 桑葉富含維生素A、B族維生素等,能滋養肝腎,明目益氣。對於肝火上炎所致的視力模糊、眼乾澀等症狀,桑葉能有效平肝明目,改善視力。
總之,青麟丸中加入桑葉,旨在清熱解毒、平肝明目,以達到治療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的效果。
青麟丸方劑中加入香附,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能行氣解鬱,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青麟丸主治肝鬱氣滯,氣血不暢所致的皮膚病,香附可幫助疏通肝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皮膚病的症狀。
- 燥濕止癢:香附具有燥濕止癢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因濕邪入侵所引起的皮膚瘙癢、皮疹等症狀。青麟丸中常配合其他具有燥濕止癢功效的藥材,共同發揮止癢作用,改善皮膚病的瘙癢症狀。
總體而言,香附在青麟丸中發揮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以及燥濕止癢的作用,幫助緩解肝鬱氣滯引起的皮膚病症狀,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主治功效
青麟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代醫書記載,青麟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一切熱症:涵蓋範圍廣泛,泛指由熱邪引起的各種疾病。
- 肝火便秘:肝火旺盛導致的排便困難,表現為大便乾結、口苦口乾、煩躁易怒等。
- 小便不利:排尿不暢、尿量減少、尿色黃赤等症狀。
- 腸風便血:大便帶血,血色鮮紅,多伴有肛門灼熱、疼痛等症狀。
- 滯下(痢疾):以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多由濕熱、疫毒等邪氣侵襲腸道所致。
- 霍亂轉筋:上吐下瀉,伴有肌肉痙攣疼痛的急性胃腸疾病。
- 斑後生疳,身熱煩躁:發疹性疾病後期出現的口腔、咽喉等處潰爛,伴有發熱、煩躁不安等症狀。
- 鬱熱牙疳,寒熱不遽定也:因鬱熱引起的牙齦腫痛、潰爛,伴有發熱、寒戰等全身症狀。
- 淋濁:小便混濁不清,可伴有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
- 黃疸:以身目俱黃、小便黃赤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多由濕熱蘊結、肝膽失疏所致。
- 濕瘡:皮膚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液等症狀的皮膚病,多由濕熱浸淫肌膚所致。
治療原理
青麟丸的主要成分包括大黃、側柏葉、綠豆、桑葉和香附。這些藥材組合在一起,具有以下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大黃、綠豆、桑葉均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夠清除體內的熱毒邪氣。大黃還能通便排毒,將熱毒從大便排出。
- 涼血止血:側柏葉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腸風便血等出血症狀。
- 利尿消腫:綠豆能夠利尿消腫,有助於緩解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
- 疏風散熱:桑葉具有疏風散熱的作用,可治療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頭痛等症狀。
- 理氣和胃、調經止痛:香附有助理氣和胃,緩解腹痛、胃脹等症狀,以及調經止痛。
- 通降腑氣:中醫認為,「六腑以通為用」。青麟丸通過大黃等藥材的通便作用,促進腑氣通暢,有助於恢復正常的排泄功能。
具體應用分析
從提供的古文醫案中,可以看出青麟丸在臨床上的應用,主要針對濕熱、熱毒、氣滯等病機:
- 《王氏醫案繹注》和《回春錄》中汪左泉的案例:患者滯下,晝夜數十行,脈弦滑,苔黃滿佈,屬於典型的濕熱痢疾。重用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山楂、厚樸行氣導滯,青麟丸加強清熱通腑之力,故能迅速痊愈。
- 《回春錄》中項肖卿的案例:患者因誤服溫補藥物導致發狂,屬於熱極生風的危重症。青麟丸雖能清熱,但在這種情況下藥力較弱,且患者病情危重,最終未能救治成功。
- 《回春錄》和《隨息居重訂霍亂論》中周鑅的案例:患者霍亂轉筋,屬於寒霍亂,誤服青麟丸加重了病情。這個案例說明青麟丸不適用於寒證,也說明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 《痢疾明辨》:強調了痢疾的治療應以「利氣」、「疏通」為主,並指出青麟丸適用於濕熱痢疾,尤其是「後重窘迫,肛門如烙」等症狀。同時也指出青麟丸不適用於孕婦,因其中含有車前、滑石等滑利之品。
- 《臨證一得方》:將青麟丸用於治療「斑後生疳」、「鬱熱牙疳」等症狀,體現了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 《重訂廣溫熱論》:在治療溫熱病的方劑「養陰清肺湯」中,根據大便燥結的情況加用青麟丸,體現了其通腑瀉熱的作用。
- 《孤鶴醫案》:將青麟丸用於治療「積濕蒸熱,下注於足,起泡潰膿」以及「血不勝濕,流及脈絡,多發濕瘡」,說明其可以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皮膚病。
- 《邵氏方案》:將青麟丸廣泛應用於治療黃疸、淋濁、便秘等疾病,涵蓋了濕熱、氣滯、陰虛等多種病機,說明其在臨床上的應用非常靈活。
總結
青麟丸是一個以清熱解毒、通腑瀉熱為主要功效的中藥方劑,在古代醫學中應用廣泛。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清除體內的熱毒、濕熱邪氣,以及疏通腑氣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臨床應用上,青麟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熱毒、氣滯等病機引起的各種疾病,如痢疾、便秘、小便不利、腸風便血、黃疸、淋濁、濕瘡等。但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青麟丸性味苦寒,不適用於寒證或虛寒體質的患者。在使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辨證論治,方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綿紋大黃20斤去五臟濕熱穢毒。
先用嫩藕汁蒸透,曬乾,後用牡丹皮、地骨皮、甘蔗汁、澤瀉、薄荷、韭菜、赤茯苓、石斛、黃柏、側柏、玄參、連翹、木通、當歸、知母、車前、豬苓、廣皮、生地、貝母、甘草、薏苡仁、青鹽,逐味照前法煎湯制,九蒸九曬,曬乾,研為細末,再用陳酒泛丸。
每服2-3錢,熟湯送下。如火毒甚者,俱從小便出,或色深黃,不必疑忌。舌麻(一作糜)口碎,目赤鼻瘡,唇腫喉閉,齒痛耳聾頭痛,時疫暑熱,火鬱嗆咳,甘桔湯送下,燈芯湯亦可;吐血、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體虛便溏者慎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青麟丸, 出處:《中醫內科學》引《邵氏經驗良方》。 組成:大黃20斤。 主治:清腑緩下。主治:熱秘。
青麟丸, 出處:《中藥成方配本》。 組成:大黃20斤,黃柏8兩,黃芩8兩,豬苓8兩,赤苓8兩,澤瀉8兩,木通8兩,車前子8兩,米仁8兩,粉萆薢8兩,生側柏8兩,玄參8兩,廣皮8兩,薄荷8兩,制香附8兩。 主治:清熱利濕。主治:濕毒瘡瘍,目赤口碎,頭痛齒痛,二便不利。
青麟丸, 出處:《中國醫學大辭典》。 組成:綿紋大黃20斤。 主治:去五臟濕熱穢毒。主治:舌麻(一作糜)口碎,目赤鼻瘡,唇腫喉閉,齒痛耳聾頭痛,時疫暑熱,火鬱嗆咳;吐血、齒血、溺血、便血、遺精、淋濁;肺癰、腸癰、痰火昏狂,如醉如癡者;胸悶脘脹,氣阻噎膈,肝胃氣痛,大小便閉者;濕熱黃疸,瘴氣瘧疾,水腫臌脹,食積腹痛,痢疾初起,裏急後重不爽;從高墜下,損傷蓄血於內,不思飲食者,婦女經痛,經事不調,産後惡露不盡,瘀血作痛,痰擾頭暈,氣悶嘔惡,發熱腹痛便秘者;婦女赤白帶下,骨蒸發熱;小兒驚風,疳臌食積,形瘦內熱。
青麟丸, 出處:《續名醫類案》。 組成:綿紋大黃10斤(先以淘米泔浸半日,切片曬乾,再入無灰酒浸3日,取出,曬大半乾,第一次用側柏葉墊甑底,將大黃鋪上,蒸1炷香久,取起曬乾,以後每次俱用側柏葉墊底,起甑定氣不用;第二次用綠豆熱濃汁,將大黃拌透,蒸1炷香,取出曬乾;第三次用大麥熬濃汁拌透,照前蒸曬;第四次用黑料豆熬濃汁拌透;第5次用槐條葉熬濃汁拌透;第六次用桑葉;第7次用桃葉;第八次用車前草;第九次用厚朴;第十次用陳皮;十一次用半夏;十二次用白朮,十三次用香附;十四次用黃芩;以上俱如前煎湯浸透蒸曬,第十五次用無灰酒拌透,蒸3炷香,取出曬透)。 主治:利便利尿,消火解毒。主治:一切熱症。肝火便秘,小便不利,腸風便血等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