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香丸

柏香丸

BAI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2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12%
脾經 12%
胃經 12%
三焦經 12%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柏香丸方劑中包含側柏葉,主要是利用其涼血止血的功效。側柏葉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之效。

方劑中加入側柏葉,主要針對熱毒血瘀、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尿血等。側柏葉能清熱涼血,抑制血熱妄行,並促進血液凝固,達到止血之效。此外,側柏葉也能生肌斂瘡,有助於傷口癒合。

柏香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解鬱,疏肝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疏肝止痛的功效。柏香丸多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脘腹脹滿、月經不調等症狀,香附可以起到疏通氣血,緩解疼痛的作用。

2. 協調其他藥物: 柏香丸中其他藥物,如柏子仁、川芎等,也具有疏肝理氣的功效,香附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促進其他藥物的作用,起到協調作用,使藥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柏香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胬肉攀睛」或「眼生血(疒龍)」,皆屬目疾實證。「胬肉攀睛」為目中筋膜增生,赤脈橫侵白睛,中醫多歸因於風熱瘀滯或心肺積熱;「眼生血(疒龍)」則可能指眼瞼或白睛血絡瘀阻、充血腫痛之症。二者皆與血熱瘀結、氣機不暢相關,推測本方功效為清熱涼血、行氣散瘀,以消胬肉、散血癥。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側柏葉(同大黃拌蒸數次):

    • 側柏葉本具涼血止血之功,經大黃拌蒸後,既保留其清熱之性,更增瀉火解毒、活血祛瘀之效。大黃酒製或蒸製後,峻下之力稍緩,而活血化瘀作用尤彰,二者合用可深入血分,清熱破滯,針對目中血熱瘀結。
    • 側柏葉亦可祛風濕,《本草匯言》載其能「散風熱目痛」,或助緩解目赤腫痛。
  2. 香附(製)

    • 製香附疏肝理氣,解鬱散結。目疾與肝氣鬱滯密切相關,氣行則血行,香附能助側柏葉、大黃調氣活血,使瘀熱得散。
    • 《本草綱目》謂香附「利三焦,解六鬱」,其性雖偏溫,但與寒涼藥相配,反佐以防冰伏氣機,增強行散之力。

配伍特點與原理:

  • 清熱與行氣並重:大黃、側柏葉清血分鬱熱,香附疏氣分鬱滯,符合「血熱宜涼,氣滯宜散」的治則。
  • 活血不傷正:大黃蒸製後緩和瀉下之性,側柏葉兼能收斂,使活血散瘀而不致耗血動血。
  • 丸劑緩攻:水法丸劑型適用於漸消慢散之症,避免湯劑峻烈傷目。

推論延伸:
此方可能透過降低局部充血、抑制筋膜增生發揮療效。側柏葉現代研究顯示其具抗炎作用,大黃可改善微循環,香附能鬆弛平滑肌,合用之或可調節眼部異常血管增生與炎症反應,符合「血行則胬肉自消」的中醫理論。

傳統服藥法


側柏葉(同大黃拌蒸數次),香附制)。
水法丸。
每服2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胬肉攀睛

相同名稱方劑


柏香丸, 出處:《銀海指南》卷三。 組成:側柏葉(同大黃拌蒸數次)、香附(制)。 主治:胬肉攀睛,或眼生血(疒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