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調香附散

茶調香附散

CHA DIAO XIANG F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胃經 20%
三焦經 20%
肝經 20%
肺經
脾經
胃經
三焦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茶調香附散中包含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它能疏通肝氣鬱結,緩解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並能調和氣機,改善氣血運行不暢。
  2. 配合茶葉,增強療效: 茶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與香附配伍,可起到寒溫相濟、相輔相成的作用,增強藥效,並有助於藥物成分的有效吸收。

因此,香附在茶調香附散中起到疏肝理氣、止痛緩痛的重要作用,與茶葉相配,更能發揮其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茶調香附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腸風臟毒」,為中醫對便血、下痢等消化道出血症狀的統稱,多因濕熱鬱結、氣血失調或風邪侵襲腸道所致。「腸風」偏重於血色鮮紅、便前出血;「臟毒」則見血色晦暗、肛門灼熱腫痛。香附子經炮製後,其辛香行氣、調血解鬱之性,可疏通腸道氣滯,兼能止血,符合「氣行則血行,血和則風滅」之理,故能改善因氣滯血瘀或濕熱蘊結引起的下血。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推理

  1. 香附子(主藥)

    • 炮製關鍵:以米泔水浸泡去其燥性,炒炭存性(紫黑色)增強止血功效,符合「血見黑則止」的中醫理論。
    • 作用機制:其性味辛、微苦、平,歸肝、三焦經,能疏肝解鬱、理氣寬中。氣機通暢則濕熱不滯,減少腸道瘀熱迫血妄行之弊;炒炭後兼具收澀之性,直接止血。
  2. 濃臘茶調服

    • 茶性苦寒,能清熱解毒、消食下氣,輔助香附清化腸道濕熱;「臘茶」(陳茶)功效更緩和,避免寒涼傷胃。
    • 茶汁送服可引藥下行,專注中下焦病位,加強局部清熱止血效果。

綜論
此方以香附「行氣止血」為核心,佐茶「清熱導下」,體現「通因通用」思維:不止血而氣順血自止,不清熱而鬱開熱自散。其簡約配伍反映古代針對「腸風臟毒」輕症(氣滯夾熱)的治療邏輯,適合病程初期或體質偏實者。

傳統服藥法


香附子不拘多少。
上藥於木石臼內揭去皮毛,用清水或米泔浸一宿,取出控乾,入無油鍋內炒香熟,紫黑色為度,取出去火毒,碾為細末。
每服3錢,空心濃臘茶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茶調香附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香附子不拘多少。 主治:腸風臟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