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制清寧丸

二十四制清寧丸

ER SHI SI ZHI QING N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肺經 15%
大腸經 15%
胃經 7%
脾經 7%
心包經 7%
小腸經 7%
心經 7%
三焦經 7%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十四制清寧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可清泄腸胃實熱,對於熱毒蘊結、腸胃積滯引起的發熱、腹痛、便祕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促進排毒: 大黃能促進腸蠕動,加速腸道廢物排出,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因此,二十四制清寧丸中加入大黃,旨在發揮其清熱瀉火、促進排毒的作用,以達到清熱解毒、通便止痛的功效。

二十四制清寧丸中加入桑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表、疏風散熱的功效。

桑葉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肺熱、宣肺散風之效。其可清泄肺熱,緩解因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

此外,桑葉還可疏散風熱,使之從表皮散出,達到解表的效果。

因此,桑葉在二十四制清寧丸中,起到清熱解表、疏風散熱之功效,輔助治療風熱感冒等病症。

二十四制清寧丸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止血涼血的功效。

側柏葉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生髮烏髮的功效。其清熱解毒作用可治療外感熱病、瘡瘍腫毒,而涼血止血作用則可止血止痛,治療外傷出血、鼻衄、咯血等。

因此,二十四制清寧丸中加入側柏葉,可以加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十四制清寧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以「清熱解毒、瀉火通腑、祛濕化瘀」為核心,主治範疇廣泛,歸納如下:

  1. 瀉臟腑實熱:針對臟腑積熱(如肺胃火盛之咽痛牙痛、頭痛熱瘡)及濕熱穢毒內蘊(如黃疸、淋濁),具清熱瀉火之效。
  2. 通利二便:通過瀉下濕熱(如痢疾裏急後重、淋濁澀痛)、化瘀導滯(如産後瘀痛、經水不調),調暢氣機。
  3. 解毒消瘡:適用於熱毒外發之瘡腫、目赤,借清熱涼血以消腫。
  4. 祛濕化滯:針對食積腹痛、濕熱黃疸,結合滲濕利尿與通腑之力,使濕熱從二便分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錦紋大黃(酒製)

  • 酒蒸後瀉下趨緩,偏重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兼顧通腑不傷正。
  • 大黃為核心,主導「瀉熱毒、破積滯」之功,貫穿全方。

臣佐:四鮮葉墊蒸(桑葉、側柏葉、桃葉、槐葉)

  • 鮮桑葉:清肺肝之熱,兼涼血明目(呼應眼目赤腫)。
  • 鮮側柏葉:涼血止血,助大黃化瘀熱(適用血熱妄行或瘀滯)。
  • 鮮桃葉:清熱解毒,民間用治濕疹瘡癢(協同消瘡腫)。
  • 鮮槐葉:清大腸濕熱(對應痢疾、痔血),涼血瀉火。
  • 墊蒸法:鮮葉氣輕上行,蒸製時藥性滲入大黃,兼取「輕清宣透」之意,導熱外達。

輔助製法:八汁九湯逐次炮製

依序用藕汁、甘蔗汁等,分階段引入不同藥性:

  1. 生津潤燥(藕汁、甘蔗汁):緩和大黃峻烈,防燥傷陰。
  2. 利濕瀉熱(赤苓、澤瀉、車前子湯):引濕熱從小便出,呼應淋濁、黃疸。
  3. 清熱燥濕(黃柏湯):加強下焦濕熱清除(如淋濁、帶下)。
  4. 行氣化滯(川樸湯):解氣鬱腹脹,助大黃通腑。
  5. 健脾防傷正(炒白朮湯):固護脾胃,瀉中寓補。

整體治療思路

  1. 多途徑分消濕熱:通過大便(大黃)、小便(利濕湯)、氣機(川樸)逐層消導。
  2. 標本兼顧:瀉火解毒治標,生津健脾防過伐,適用於實熱夾濕、體質尚實者。
  3. 炮製精髓:多次蒸曬與藥汁滲透,既減大黃毒性,又融合諸藥性,形成「瀉不傷正,清不凝滯」的特點。

此方設計體現「通腑—涼血—利濕—行氣」的立體清瀉法,契合濕熱穢毒膠結難解的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錦紋大黃(酒拌,蒸3日,曬乾)、鮮桑葉、鮮側柏葉、鮮桃葉、鮮槐樹葉。
四味鮮葉墊蒸底,蒸透取出曬乾,每大黃1斤,後藥各用7錢。1次用藕汁,2次用甘蔗汁,3次用赤苓湯,4次用澤瀉湯,5次用豬苓湯,6次用鮮車前子湯,7次用川黃柏湯,8次用川樸湯,9次用炒白朮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頭痛膀胱炎牙齦腫脹痛腹痛黃疸扁桃腺炎前列腺炎胰臟炎結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容易焦慮恐懼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鏈球菌性咽喉炎單純性疱疹高血壓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十四制清寧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杭州方)。 組成:錦紋大黃(酒拌,蒸3日,曬乾)、鮮桑葉、鮮側柏葉、鮮桃葉、鮮槐樹葉。 主治:臟腑積熱,濕熱穢毒,眼目赤腫,鬱熱頭痛,咽痛牙痛,口鼻熱瘡,食積腹痛,濕熱黃疸,痢疾初起,裏急後重,淋濁澀痛,瘡腫熱毒,以及婦人經水不調,産後瘀血作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