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聖散子

LI SHENG SA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中性 (0.9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肺經 16%
胃經 12%
心經 12%
大腸經 12%
腎經 12%
肝經 12%
膀胱經 4%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痢聖散子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1. 補血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痢疾常伴有腹痛、血便等症狀,當歸能補血止痛,緩解病症。
  2. 調和營血:痢疾耗傷氣血,導致氣血虧虛。當歸能補益氣血,調和營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疾病康復。

痢聖散子中加入乾薑,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溫中散寒、止瀉止痛的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其溫中散寒之力,可以驅散腸胃寒氣,溫暖脾胃,改善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腹痛、腹瀉、冷氣等症狀。同時,乾薑還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進一步緩解腹瀉。

對於寒性痢疾或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瀉,乾薑的溫中散寒作用尤為重要。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加強止瀉效果,緩解患者的不適。

痢聖散子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解毒止瀉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其苦寒之性可 清熱瀉火,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腸胃濕熱所致的痢疾,能有效 緩解發熱、腹痛、腹瀉等症狀。同時,黃柏亦具 解毒之效,可 抑制腸道細菌滋生,進一步 控制腹瀉

因此,黃柏在痢聖散子中,起到了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作用,為治療痢疾提供了重要保障。

痢聖散子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燥烈或寒涼的作用。痢聖散子中可能含有其他藥性較強的藥材,甘草可以起到中和其藥性,避免對腸胃造成過度刺激,使藥效更加穏和。

2. 補脾益氣:甘草有補脾益氣、緩和腸胃的作用。痢聖散子用於治療痢疾,而痢疾會導致脾胃虛弱,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加入甘草可以起到補益脾胃的作用,促進患者的恢復。

痢聖散子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積止痛的功效。痢疾患者常伴隨腹痛、腹脹等症狀,枳殼可以疏通腸胃氣機,緩解腹痛,改善腸道功能。
  2. 降逆止瀉:枳殼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抑制腸胃蠕動,減少腹瀉次數。對於痢疾引起的腹瀉,枳殼能夠有效控制病情,緩解患者的痛苦。

因此,枳殼在痢聖散子中起到行氣止痛、降逆止瀉的作用,是治療痢疾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痢聖散子」方劑中含有罌粟殼,主要原因在於其止痛、止瀉功效。

罌粟殼含有嗎啡等生物鹼,具備鎮痛、止咳、止瀉的藥理作用。古代醫家認為,罌粟殼能有效緩解痢疾患者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因此將其列入「痢聖散子」方劑中。

然而,罌粟殼屬於毒性藥材,其使用需嚴格控制劑量,且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產生藥物依賴和中毒等不良反應。

主治功效


痢聖散子主治功效分析

痢聖散子,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遠年近日赤白休息等痢」,即長久或新近發生的赤白痢疾,且反覆發作。

方劑組成及藥物分析: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在此方中主要針對痢疾日久耗傷氣血,以及腹痛症狀。
  • 乾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用於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因寒濕導致的腹瀉。
  • 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針對濕熱痢疾,清除腸道濕熱之邪。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補中,緩急止痛。協調各藥藥性,並緩解腹痛症狀。
  • 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用於改善痢疾導致的氣機阻滯,腹脹不適等症狀。
  • 罌粟殼/御米: 澀腸止瀉,斂肺止咳,止痛。為本方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力收斂止瀉的作用,對於久痢不止尤為有效。
  • 薤白:通陽散結,行氣導滯。辛溫通陽,可加強乾薑溫中散寒的功效,並有助於行氣導滯,緩解腹痛。

治療原理分析:

痢聖散子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溫中散寒、清熱燥濕、澀腸止瀉、理氣止痛四個方面。

  1. 溫中散寒:乾薑、薤白溫中散寒,針對寒濕痢,或久痢脾胃虛寒之證。
  2. 清熱燥濕:黃柏清熱燥濕,針對濕熱痢。
  3. 澀腸止瀉:罌粟殼/御米為君藥,強力收斂止瀉,標本兼治。
  4. 理氣止痛:當歸活血止痛,枳殼理氣寬中,甘草緩急止痛,共同緩解痢疾導致的腹痛、裡急後重等症狀。

古文內容印證:

  • 《奇效良方》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均記載本方主治「遠年近日赤白休息等痢」,說明本方適用於各種類型、病程的痢疾。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詳細記載了方劑組成、用法用量,以及「忌生冷、油膩之物」,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的治療原則。
  • 《方劑辭典》中「痢聖散子,治丈夫婦人。遠年近日。赤白休息等痢。(局方)」再次印證痢聖散子的主治功效。

總結:

痢聖散子是一個針對痢疾,特別是久痢不止的有效方劑。其通過溫中散寒、清熱燥濕、澀腸止瀉、理氣止痛等多方面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方中罌粟殼/御米為關鍵藥物,其強大的收斂止瀉作用,是治療久痢的核心。同時,方中各藥配伍得當,寒熱並用,攻補兼施,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當歸(去蘆)2兩,乾薑(炮)2兩,黃柏皮(去粗皮)4兩,甘草(爁)4兩,枳殼(去瓤)4兩,御米(即罌粟子)4兩,罌粟殼(去蒂、蓋)4兩。上為粗散。
每服3錢,水1盞半,薤白2條(劈碎),同煎8分,去滓。食前溫服。老人小兒加減服之。
忌生冷、油膩之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偏溫燥,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痢聖散子, 出處:《局方》卷六(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當歸(去蘆)2兩,乾薑(炮)2兩,黃柏皮(去粗皮)4兩,甘草(爁)4兩,枳殼(去瓤)4兩,禦米(即罂粟子)4兩,罂粟殼(去蒂、蓋)4兩。 主治:遠年近日赤白休息痢。

痢聖散子, 出處:《局方》卷六(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草果(去皮)、石菖蒲(去毛)、白茯苓、麻黃(去根節)、厚朴(薑汁炙)、獨活、枳殼(麸炒)、藿香、白朮、細辛(洗,去葉)、吳茱萸(去梗)、甘草(爁)、木豬苓(去皮)、蒼朮(浸)、良薑(去蘆)、赤芍藥、附子(炮,去皮臍)、藁本(去蘆)、柴胡(去蘆)、澤瀉、防風(去蘆)、半夏(煮)各等分。 主治:遠年近日赤白休息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