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聖散子
LI SHENG SAN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局方》卷六(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痢聖散子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補血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痢疾常伴有腹痛、血便等症狀,當歸能補血止痛,緩解病症。
- 調和營血:痢疾耗傷氣血,導致氣血虧虛。當歸能補益氣血,調和營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疾病康復。
痢聖散子中加入乾薑,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溫中散寒、止瀉止痛的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其溫中散寒之力,可以驅散腸胃寒氣,溫暖脾胃,改善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腹痛、腹瀉、冷氣等症狀。同時,乾薑還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進一步緩解腹瀉。
對於寒性痢疾或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瀉,乾薑的溫中散寒作用尤為重要。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加強止瀉效果,緩解患者的不適。
痢聖散子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和解毒止瀉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其苦寒之性可 清熱瀉火,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腸胃濕熱所致的痢疾,能有效 緩解發熱、腹痛、腹瀉等症狀。同時,黃柏亦具 解毒之效,可 抑制腸道細菌滋生,進一步 控制腹瀉。
因此,黃柏在痢聖散子中,起到了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作用,為治療痢疾提供了重要保障。
痢聖散子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燥烈或寒涼的作用。痢聖散子中可能含有其他藥性較強的藥材,甘草可以起到中和其藥性,避免對腸胃造成過度刺激,使藥效更加穏和。
2. 補脾益氣:甘草有補脾益氣、緩和腸胃的作用。痢聖散子用於治療痢疾,而痢疾會導致脾胃虛弱,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加入甘草可以起到補益脾胃的作用,促進患者的恢復。
痢聖散子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積止痛的功效。痢疾患者常伴隨腹痛、腹脹等症狀,枳殼可以疏通腸胃氣機,緩解腹痛,改善腸道功能。
- 降逆止瀉:枳殼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抑制腸胃蠕動,減少腹瀉次數。對於痢疾引起的腹瀉,枳殼能夠有效控制病情,緩解患者的痛苦。
因此,枳殼在痢聖散子中起到行氣止痛、降逆止瀉的作用,是治療痢疾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痢聖散子」方劑中含有罌粟殼,主要原因在於其止痛、止瀉功效。
罌粟殼含有嗎啡等生物鹼,具備鎮痛、止咳、止瀉的藥理作用。古代醫家認為,罌粟殼能有效緩解痢疾患者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因此將其列入「痢聖散子」方劑中。
然而,罌粟殼屬於毒性藥材,其使用需嚴格控制劑量,且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產生藥物依賴和中毒等不良反應。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痢聖散子」,主要成分是:當歸、乾薑、黃柏、甘草、枳殼、罌粟殼,主治功效是:多年來,或近來都間歇發作的赤白痢疾。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罌粟殼:具有鎮痛、止瀉、止痙、鎮靜、催眠、抗驚厥等功效。
痢聖散子具有清熱、健脾、消滯、止痢等功效。用於多年或近來常間歇性發作的赤白痢疾。
總結:中藥方劑「 痢聖散子 」,主要成分是:當歸,乾薑,黃柏,甘草,枳殼,罌粟殼, 主治功效是:多年來,或近來都間歇發作的赤白痢疾。
傳統服藥法
當歸(去蘆)2兩,乾薑(炮)2兩,黃柏皮(去粗皮)4兩,甘草(爁)4兩,枳殼(去瓤)4兩,御米(即罌粟子)4兩,罌粟殼(去蒂、蓋)4兩。上為粗散。
每服3錢,水1盞半,薤白2條(劈碎),同煎8分,去滓。食前溫服。老人小兒加減服之。
忌生冷、油膩之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偏溫燥,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痢聖散子, 出處:《局方》卷六(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當歸(去蘆)2兩,乾薑(炮)2兩,黃柏皮(去粗皮)4兩,甘草(爁)4兩,枳殼(去瓤)4兩,禦米(即罂粟子)4兩,罂粟殼(去蒂、蓋)4兩。 主治:遠年近日赤白休息痢。
痢聖散子, 出處:《局方》卷六(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草果(去皮)、石菖蒲(去毛)、白茯苓、麻黃(去根節)、厚朴(薑汁炙)、獨活、枳殼(麸炒)、藿香、白朮、細辛(洗,去葉)、吳茱萸(去梗)、甘草(爁)、木豬苓(去皮)、蒼朮(浸)、良薑(去蘆)、赤芍藥、附子(炮,去皮臍)、藁本(去蘆)、柴胡(去蘆)、澤瀉、防風(去蘆)、半夏(煮)各等分。 主治:遠年近日赤白休息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