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利聖散子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利聖散子主要用於治療血虛、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經期腹痛等症狀,而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運行,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2. 改善血虛所致的病症:當歸能補血養血,並能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利聖散子中加入當歸,可以通過補血養血,改善血虛所致的各種不適,進一步提升療效。
利聖散子中包含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消化: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濕止嘔、助消化之功效。利聖散子中加入乾薑,可溫暖脾胃,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消化吸收,緩解因脾胃虛寒導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利聖散子中其他藥物如佩蘭、蒼朮等,均有燥濕化濕的作用,乾薑的加入,可以起到溫中散寒、助消化,並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利聖散子中加入黃柏,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燥濕:黃柏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利聖散子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而黃柏可有效清熱燥濕,抑制濕熱之邪,改善帶下過多、色黃粘稠等症狀。
- 殺蟲止癢:黃柏亦有殺蟲止癢的作用。部分帶下病患者伴有外陰瘙癢等症狀,而黃柏可抑制致病菌和寄生蟲的滋生,減輕瘙癢,達到止癢效果。
利聖散子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之功效。利聖散子中可能含有較為峻猛的藥物,加入甘草可以減輕其副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增強療效:甘草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增強藥效,使藥效更佳。例如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抗炎作用,同時也能提高藥物對人體的吸收率,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利聖散子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消食降逆之效。利聖散子多用於治療肝胃不和、氣滯食積等症,枳殼能疏肝解鬱,使氣機通暢,解除食積,改善胃口不佳等症狀。
- 降逆止嘔:枳殼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肝氣鬱結、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利聖散子中加入枳殼,可有效緩解因食積不消、肝胃不和引起的嘔吐,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利聖散子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罌粟殼。罌粟殼來源於罌粟植物的果殼,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在中醫理論中,罌粟殼被認為具備鎮痛、止咳、平喘的功效,並可用於緩解由於氣逆所導致的胸悶與咳嗽等症狀。此外,罌粟殼還能夠幫助調和胃腸,減少腹痛和痙攣,對於消化系統的健康有一定的助益。
在利聖散子的方劑中,罌粟殼的作用尤為重要,因為它能夠增強整個方劑的協調效用。這一方劑通常用於治療由於腎虧、氣虛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證候,通過平衡體內的陰陽,達到健康的平衡狀態。因此,罌粟殼的加入,不僅使利聖散子在臨牀上擁有更廣泛的適應症,也提升了其療效的多元性,使患者在接受治療時能夠獲得更全面的改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利聖散子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遠年近日,赤白休息等痢」,意指無論新久、反覆發作的赤痢(便中帶血)、白痢(便中帶黏液),或「休息痢」(痢疾時發時止、纏綿難癒)。其證型多屬寒熱錯雜、氣血失調,常見下痢腹痛、裏急後重、便膿血或黏液等症狀。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當歸(去蘆)2兩
- 功效:補血活血、潤腸調氣。
- 邏輯:下痢日久易耗傷氣血,當歸既能補血,又可活血以緩解膿血便,兼能潤燥,防粟殼之澀滯傷陰。
乾薑2兩
- 功效:溫中散寒、止瀉止痛。
- 邏輯:針對中焦虛寒或寒濕內停,乾薑溫脾陽以化濕,散寒凝以止腹痛。
黃柏皮4兩
- 功效:清熱燥濕、解毒止痢。
- 邏輯:赤白痢多因濕熱鬱滯腸道,黃柏苦寒,清下焦濕熱,專治熱痢後重,與乾薑寒溫並用,調和病機。
甘草4兩
- 功效:益氣和中、緩急止痛。
- 邏輯:補益脾胃、調和諸藥,緩解枳殼、粟殼之峻性,協調寒熱藥性。
枳殼4兩
- 功效:行氣寬腸、消積導滯。
- 邏輯:痢疾常見「裏急後重」,枳殼破氣除滿,助腸道氣機通暢,與粟殼一瀉一收,調節腸道功能。
罌粟殼4兩
- 功效:澀腸止瀉、止痛固脫。
- 邏輯:久痢滑脫不禁,粟殼收斂固澀以止瀉,兼緩解腹痛,但須配伍行氣藥(如枳殼)防留邪。
薤白(煎服時加入)
- 功效:通陽散結、行氣導滯。
- 邏輯:薤白為治痢要藥,辛溫滑利,能宣通腸道氣滯,助枳殼行氣,防止粟殼過澀。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機轉
- 寒熱並調:乾薑(溫)與黃柏(寒)同用,針對寒熱錯雜之痢疾。
- 氣血兼顧:當歸補血活血,乾薑溫通血脈;枳殼行氣,解決「後重」症狀。
- 通澀結合:枳殼行氣導滯,罌粟殼收澀止瀉,一開一合,標本兼治。
- 標本同治:甘草、當歸扶正,黃柏、乾薑祛邪,粟殼固澀防脫。
此方適用於久痢虛實夾雜、寒熱互結,而單用收澀或清熱皆難奏效者,通過調和氣血、平衡寒熱、通澀並施,達到止痢而不留邪之效。
傳統服藥法
當歸(去蘆)2兩,乾薑2兩,黃柏皮4兩,甘草4兩,枳殼4兩,罌粟殼4兩。
上為粗散。
每服3錢,水1盞,薤白1條擘碎,煎至8分,去滓,食前稍溫服。
忌生冷、油膩之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利聖散子,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二。 組成:當歸(去蘆)2兩,乾薑2兩,黃柏皮4兩,甘草4兩,枳殼4兩,罂粟殼4兩。 主治:遠年近日,赤白休息等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