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養陰丸中含有龜板,主要原因有二:
- 滋陰潛陽,平補肝腎: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平補肝腎的功效。對於陰虛火旺、肝腎不足所致的潮熱盜汗、腰膝痠軟、失眠多夢等症狀,龜板可起到滋陰降火、補腎固精的作用。
- 配伍其他藥材,增強療效:龜板與養陰丸中其他藥材如生地黃、麥冬、玄參等配伍,可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陰清熱、養血潤燥的作用。例如,生地黃滋陰涼血,麥冬養陰潤肺,玄參清熱解毒,與龜板共同作用,增強滋陰潛陽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養陰丸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燥濕止癢: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之效。對於陰虛火旺、濕熱蘊結導致的症狀,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小便赤澀、皮膚瘙癢等,黃柏能有效清熱降火,改善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養陰丸中包含多種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的藥物,黃柏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更好地達到滋陰降火、清熱解毒的功效。例如,黃柏可以與生地黃、麥冬等滋陰藥物配合,更好地滋陰降火;與丹皮、赤芍等清熱涼血藥物配合,更好地清熱解毒。
養陰丸方劑中包含枳殼,主要考量其理氣消積的功效,用以緩解因陰虛所致的氣滯、食積等症狀。
枳殼性味苦、辛,微寒,入脾、胃經。其理氣消積之功,可使氣機通暢,有助於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陰虛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等消化不良症狀。
此外,枳殼還具有一定的降逆止嘔作用,對於陰虛所致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養陰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補脾陽,助藥力行: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效。養陰丸以滋陰為主,但脾陽虛弱則難以吸收藥效。加入乾薑,溫補脾陽,有助於藥物更好地被吸收,提高滋陰效果。
- 調和陰陽,防止寒凝: 養陰藥多偏寒涼,長期服用容易導致脾胃虛寒,甚至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加入乾薑,溫陽散寒,可以中和藥物寒性,避免寒凝脾胃,保持陰陽平衡。
養陰丸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養陰丸中常含有苦寒藥物,甘草可以調和藥物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減少對胃腸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服用和吸收。
- 補益脾氣:甘草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脾虛症狀的作用。養陰丸通常用於陰虛內熱、津液不足等病症,而脾氣虛弱會影響津液的生成和輸布,甘草的補脾作用可以促進津液的生成,進一步滋陰潤燥,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養陰丸
養陰丸是由龜板、黃柏、枳殼、乾薑、甘草五味藥組成的中藥方劑,具有滋陰潛陽、益腎健骨、固經止血、養血補心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陰虛內熱、陰虛陽亢、血虛風動、崩漏、月經過多、腎虛骨痿、心虛驚悸、盜汗、失眠等症。
龜板
龜板歸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益腎健骨、固經止血、養血補心的功效。龜板含豐富的膠原蛋白、氨基酸、礦物質等成分,能補益肝腎、滋陰養血、固經止血。此外,龜板還具有養血潤燥、強筋健骨、安神益氣等作用。
黃柏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能治療腳氣、痿闢、骨蒸勞熱、瘡瘍腫毒、濕疹瘙癢、肺熱咳嗽、痢疾、洩瀉、水腫、消渴、瘡毒、腫毒、蛇蟲咬傷等症狀。此外,黃柏還有斂瘡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痤瘡、濕疹、皮膚損傷、擦傷、瘀傷等疾病。
枳殼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它能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其性寒,故不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瀉洩瀉者。枳殼也能止咳化痰,主治咳嗽痰多、喘息氣促;消食化積,主治食積不消、腹脹腹痛;降氣,主治胃氣上逆、嘔吐呃逆。此外,枳殼還具有破氣、行氣、消痞、散結、除痰、止痛、緩瀉等功效。
乾薑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腹瀉、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乾薑不僅具有藥用價值,還可以作為日常食品添加,具有促進消化、增強食慾、消炎止痛、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總結
養陰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滋陰潛陽、益腎健骨、固經止血、養血補心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陰虛內熱、陰虛陽亢、血虛風動、崩漏、月經過多、腎虛骨痿、心虛驚悸、盜汗、失眠等症。
傳統服藥法
龜版(酒炙)、黃柏(酒炒)、枳殼(麩炒)、乾薑、炙甘草。
上為末,醋為丸。
1日2次,溫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血崩日久,血虛陽亡,白帶下流不止者。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養陰丸, 出處:《竹林女科》卷一。 組成:龜版(酒炙)、黃柏(酒炒)、枳殼(麸炒)、乾薑、炙甘草。 主治:血崩日久則血少,復亡其陽,白滑之物下流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