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五味湯

MA HUANG WU WE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肺經 25%
膀胱經 18%
脾經 18%
肝經 6%
膽經 6%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脾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五味湯中包含麻黃,主要是由於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

麻黃味辛性溫,入肺經,可宣肺散寒,發汗解表,適用於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狀。而五味湯的組成,旨在清熱化痰,潤燥止咳。因此,麻黃的加入,可以起到溫散風寒、宣肺止咳的輔助作用,與五味湯的清熱化痰功效相輔相成,更全面地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麻黃五味湯中加入葛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兼顧疏經通絡: 麻黃五味湯以麻黃為主藥,具有發汗解表之效,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等病症。葛根則具有解肌發表、升陽散寒,以及舒筋活絡的作用。它可以與麻黃協同作用,增強發汗解表的效果,同時又能緩解風寒所致的肌肉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2. 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 麻黃性溫,辛散發汗,過於溫燥。葛根性涼,能緩解麻黃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趨平和,避免寒涼過甚而傷及脾胃。

麻黃五味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麻黃五味湯主治風寒表證,但若兼有內熱,則需加入石膏以清熱瀉火,避免熱邪內陷。石膏性寒,能清肺熱、降火,使表寒與內熱同時得以緩解。
  2. 止咳化痰:麻黃五味湯中麻黃宣肺散寒,桂枝溫經通脈,但若痰多粘稠,則需加入石膏以清熱燥濕,使痰液得以稀釋排出。石膏入肺經,能清肺熱,利咽止咳,化痰止喘。

麻黃五味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麻黃五味湯的主要功效為發汗解表、溫肺止咳,但其藥性偏寒,容易傷及脾胃。加入生薑可以溫暖脾胃,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2. 調和藥性: 生薑可以調和藥性,緩解麻黃的發汗作用,避免汗出過多而傷及津液,同時可以減少五味子的收斂作用,使其更易於發揮止咳化痰的效果。

麻黃五味湯組成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其清熱利濕疏肝解鬱的功效。

茵陳蒿味苦性寒,入肝膽經,擅長清熱利濕、疏肝解鬱。麻黃五味湯主治風寒濕痺,兼有肝鬱氣滯,而茵陳蒿的加入可增強清熱利濕之力,同時疏解肝鬱,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驅除寒濕、舒筋活絡的效果。

此外,茵陳蒿還有利膽退黃的作用,對於因濕熱引起的黃疸有一定輔助作用,進一步提升了麻黃五味湯的療效。

主治功效


麻黃五味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內容,麻黃五味湯主要用於治療急黃病,也稱為急黃

治療原理

古文以米入麴室發酵成黃色之麴為喻,說明黃疸的病因乃鬱熱所致。麻黃五味湯的治療原理,可從其組成藥物的功效來理解:

  • **麻黃:**發汗解表,通過發汗將體內的鬱熱排出。
  • **葛根:**升陽止瀉,舒筋活絡,可助麻黃發散表邪,並能改善因濕熱鬱滯導致的經絡不暢。
  • **石膏:**清熱燥濕,針對黃疸病機中的「熱」邪,直接清除體內的熱毒。
  • **生薑:**溫中散寒,與石膏的寒涼相制衡,防止過於寒涼傷及脾胃,同時也能協助發散表邪。
  • **茵陳蒿:**利尿通淋,清肝明目,是治療黃疸的要藥,通過利尿作用,將體內的濕熱從小便排出。

綜合來看,麻黃五味湯通過發汗、清熱、利濕三法並用,達到清除體內鬱熱、消除黃疸的目的。古文特別提到「黃家以通大小便為大法」,此方中的麻黃發汗、茵陳利尿,正是體現了這一治療大法。當黃疸患者脈浮時,應當先發汗,若符合「陽浮陰弱」之症,則可選用桂枝加黃耆湯,但若脈象為「浮緊洪數」之類,則用麻黃五味湯更為合適。

此外,古文還提到了治療黃疸的其他方法和方劑,例如吐法、當歸白朮散、茯苓飲加茵陳、加減胃苓湯、分消湯、回春茵陳散、大青龍湯、茵陳蒿湯、大黃消石湯、三黃湯加茵陳等,這說明古代醫家在治療黃疸時,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和體質,靈活選用不同的方藥。而麻黃五味湯則是針對急黃髮熱而有疫之樣的患者,是具有針對性的有效方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使用。
  •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因此不宜在脾胃虛寒者使用。
  • 本方具有退黃的作用,因此不宜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使用。

相關疾病


黃熱病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五味湯, 出處:《外台》卷四引《許仁則方》。 組成:麻黃3兩(去節),乾葛5兩,石膏8兩,生薑6兩,茵陳2兩。 主治:發汗泄黃。主治:急黃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