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復煎散中加入白朮,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 補氣健脾,扶正祛邪: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等功效。麻黃性溫,發汗力強,易傷津耗氣,白朮可補氣健脾,以防麻黃傷正,並增強其驅邪之力。
二、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白朮能調和麻黃之辛溫發散之性,使其發汗而不傷正,利水而不傷津,從而使全方藥性協調,療效更佳。
麻黃復煎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扶正固本:麻黃性寒,長於發汗解表,但易傷正氣。人參性溫,具有補氣益血、扶正固本之效,可補益因麻黃發汗而消耗的元氣,防止虛脫。
- 調和藥性:麻黃辛溫發散,人參甘溫補氣,二者相配,既能發揮麻黃解表之功,又能避免其傷正之弊,達到扶正祛邪、溫陽解表的功效。
麻黃復煎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麻黃性溫,容易燥熱傷津,生地黃性寒,能清熱涼血,滋陰潤燥,與麻黃相配,可緩解麻黃的燥熱之弊,避免傷陰耗津。
- 滋陰潤肺: 麻黃宣肺散寒,但容易傷肺陰,生地黃能滋陰潤肺,與麻黃配伍,可防止麻黃過度宣散,導致肺陰虧虛。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麻黃復煎散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肺的作用,平衡麻黃的燥熱之性,使其功效更加協調,避免藥物副作用。
麻黃復煎散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昇陽舉陷之功效,可緩解麻黃所致的表寒內鬱症狀,使表邪疏泄,內氣流通,避免寒邪鬱滯於內,加重病情。
2. 協同麻黃,增強解表功效: 柴胡與麻黃相配,可增強麻黃的解表散寒作用,使表寒之邪迅速散去,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柴胡的加入,不僅可調和麻黃的寒涼之性,更可增強其解表散寒功效,使麻黃復煎散的治療作用更加全面,有效緩解表寒內鬱之症。
麻黃復煎散中包含防風,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作用:
- 散風止痛:防風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止痛的作用,可配合麻黃疏散風寒,並緩解因風寒侵襲所致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
- 解表止汗:麻黃善於發汗解表,但易傷津耗氣,而防風則能固表止汗,防止汗出過多,避免汗出過多而耗氣傷津,使治療更穩妥。
麻黃復煎散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祛風止痛: 麻黃復煎散以麻黃為主,擅長發汗解表,但單用麻黃容易傷津耗氣。羌活性溫,善於疏散風邪,兼具止痛之效,可協同麻黃發揮散寒止痛之功,且能補益氣血,避免麻黃過於耗損正氣。
- 通絡止痛: 羌活具有通經活絡的功效,可改善因風寒阻滯導致的經絡不通,進而達到止痛的效果。麻黃復煎散多用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羌活的通絡止痛作用可促進藥效的發揮,加速疾病的康復。
麻黃復煎散中加入黃柏,主要是為了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麻黃性溫,能發汗散寒,但容易傷津耗氣,而黃柏性寒,能清熱瀉火,燥濕解毒,可 平衡麻黃的溫燥之性,避免其傷津耗氣。
同時,麻黃復煎散主治風寒表證兼有濕邪,黃柏可 清解濕熱,利濕化痰,配合麻黃散寒祛濕,達到治標兼顧治本的效果。
麻黃復煎散中包含麻黃,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發汗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功效,能驅散外感風寒,對於風寒表證,如發熱、惡寒、鼻塞、流涕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二、宣肺平喘: 麻黃亦能宣肺開竅,利氣平喘,對於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狀,亦有明顯改善作用。
麻黃復煎散以麻黃為主藥,搭配其他藥材,通過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等作用,有效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各種症狀,是治療風寒表證的常用方劑。
麻黃復煎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固表:麻黃性溫,發汗力強,容易傷及正氣。黃耆性溫,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效,可扶正祛邪,避免麻黃傷正。
- 調和藥性:麻黃辛溫發散,易耗氣傷陰。黃耆甘溫補氣,能中和麻黃的燥熱之性,使藥力平和,避免燥熱傷陰。
因此,麻黃復煎散加入黃耆,既能補氣固表,又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為安全有效。
麻黃復煎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緩解麻黃之毒性: 麻黃性溫燥,易傷津液,而甘草性甘平,可緩解麻黃的燥性,保護人體正氣,防止藥物毒副作用。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能調和諸藥,使方中各藥性更協調,發揮最佳藥效。同時,甘草還能增強麻黃的宣肺解表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麻黃復煎散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杏仁味苦甘,性微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麻黃性溫,辛散發汗,易傷津液,而杏仁可緩解麻黃的燥熱之性,並滋潤肺氣,使止咳效果更佳。
- 宣肺化痰: 杏仁具有宣肺化痰的功效,可以幫助肺氣宣暢,痰液排出,配合麻黃的發散作用,更能有效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麻黃復煎散] 主治功效分析
古代主治
風濕相搏,下焦伏火而不得伸,陰室中汗出,懶語,四肢困倦無力,走注疼痛,躁熱,一身盡痛。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蘭室秘藏》的記載,麻黃復煎散主要用於治療因風濕相搏,兼有下焦伏火所導致的病症。其病機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理解:
- 風濕相搏: 風邪與濕邪侵襲人體,留滯於經絡關節,阻礙氣血運行,故見四肢困倦無力、走注疼痛、一身盡痛等症狀。
- 下焦伏火: 此處「火」指的是體內鬱滯的熱邪,由於風濕阻滯經絡,氣機不暢,鬱而化熱,伏於下焦。下焦包括肝、腎、膀胱等臟腑,下焦伏火可導致陰室汗出。
- 氣血虧虛: 長期風濕侵襲,加上伏火內耗,容易導致氣血虧虛,所以病人會出現懶語、困倦無力等症狀。
- 脈緩而遲: 根據古文所述,此方適用於春季,且脈象緩而遲,這提示體內有濕邪。濕性黏滯,阻礙氣機,故脈象緩慢。
基於上述病機,麻黃復煎散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發汗祛風除濕: 方中以麻黃為君藥,取其發汗解表、宣通經絡的功效,能夠將表邪及經絡中的風濕之邪通過汗液排出體外。羌活、防風則加強了祛風除濕之力。此三味藥合用,可解表散邪,使風濕有出路。
- 清熱燥濕: 黃柏清熱燥濕,針對下焦伏火。生地滋陰降火,潤燥止渴,減輕火熱症狀。
- 升陽益氣: 柴胡疏肝解鬱,使氣機通暢,有助於陽氣升發。人參、黃耆、白朮合用,大補元氣,健脾益氣,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 調和諸藥: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使藥性平和。杏仁加入可輔助麻黃宣肺,但用量少,應非君臣藥。
麻黃復煎散的煎服方法亦有講究,先用麻黃煎煮,再加入其他藥物,這可能是為了更好地發揮麻黃的發汗作用。囑咐「勿令食飽」,是為了避免飲食阻礙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取漸次有汗則效」則說明此方以微微汗出為佳,不可大汗淋漓,以免耗傷正氣。
總體而言,麻黃復煎散通過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清熱燥濕、益氣扶正等作用,標本兼顧,針對風濕相搏、下焦伏火兼有氣虛的病機,達到祛邪外出、氣血調和的目的。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復煎散, 出處:《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白朮5分,人參5分,生地黃5分,柴胡5分,防風5分,羌活1錢,黃柏1錢,麻黃(去節,微搗,不令作末,水5大盞煎令沸,去沫,煎至2盞,入下項藥再煎)2錢,黃耆2錢,甘草3錢,杏仁3個(去皮)。 主治:發汗升陽。主治:風濕相博,下焦伏火而不得伸,陰室中汗出,懶語,四肢困倦無力,走註疼痛,躁熱,一身盡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