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葛根湯

MA HUANG GE GE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6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膀胱經 19%
胃經 16%
脾經 13%
肝經 8%
心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葛根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散寒,解表透邪: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散寒、發汗解表的功效。對於風寒束表、肺氣不宣、寒邪鬱肺所致的感冒症狀,如發熱、惡寒、咳嗽、鼻塞等,麻黃可以疏散寒邪,使肺氣通暢,達到解表發汗之效。
  2. 配合葛根,利水消腫: 葛根性涼,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解肌發表、透疹生津、利水消腫的功效。麻黃與葛根相配,一寒一熱,寒能清熱,熱能散寒,相輔相成,既可宣肺散寒,又可利水消腫,對於風寒感冒兼有水腫者尤為適宜。

麻黃葛根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解麻黃的發汗作用: 麻黃性溫,善於發汗,但容易傷津耗氣。白芍性微寒,能斂陰止汗,與麻黃相配,可緩解麻黃的發汗作用,避免汗出過多而傷正氣。

二、保護脾胃: 麻黃辛溫,易傷脾胃。白芍酸甘,能養血柔肝,和胃止痛,可保護脾胃功能,避免麻黃對脾胃的損傷。

白芍的加入,不僅能調節麻黃的發汗作用,更能保護脾胃,使藥效更趨平和,達到更好的療效。

麻黃葛根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原因有二:

  1. 解表散寒,透疹止汗: 麻黃性溫,善於發散風寒,但容易耗傷津液。葛根甘涼,能解表清熱,且有生津止渴之效。二者配合,既能發散風寒,又能滋陰止汗,使解表之力更為平和。
  2. 疏通經絡,利水消腫: 麻黃能宣肺通鼻,葛根則能解肌通絡,二者合用,可使經絡疏通,氣血流通,利水消腫。對於風寒襲表,兼有表寒內飲者,更能發揮協同作用。

麻黃葛根湯中加入蔥白,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

  1. 發散風寒,宣肺解表:蔥白性溫,具有發散風寒、宣肺解表的功效,可助麻黃、葛根解表散寒,促進汗液排出,緩解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
  2.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蔥白亦可溫中散寒,和胃止嘔,有助於緩解麻黃葛根湯可能帶來的寒涼之弊,避免出現胃寒、嘔吐等副作用。

總而言之,蔥白在麻黃葛根湯中起到輔助作用,發揮解表散寒、溫中和胃的功效,進一步提高方劑的療效。

麻黃葛根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宣散風熱,解表透邪: 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入肺經,具有宣散風熱、解表透邪之效。麻黃葛根湯主治風寒束表,兼有表熱證,加入淡豆豉可以增強解表散寒之效,並能使藥力更趨向於外,達到疏散風熱,解表透邪的目的。
  2. 調和藥性,防止燥烈: 麻黃性溫燥,葛根性涼,淡豆豉則性平,加入淡豆豉可以調和麻黃葛根湯的藥性,防止燥烈,避免傷津耗氣,使藥性更加平和,更適合患者的體質。

主治功效


麻黃葛根湯主治功效分析

麻黃葛根湯,由麻黃、白芍、葛根、蔥白、淡豆豉組成。古代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初期,症狀包括頭項及腰背拘急疼痛、渾身煩熱惡寒,以及剛痙無汗等。

治療原理分析

從多篇古文的描述,我們可以歸納出麻黃葛根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發汗解表,疏散外邪: 多篇古文皆提到本方用於治療外感病症,特別是「無汗」的症狀,例如《幼科驚搐門》的「治剛痙無汗」、《孕育玄機》的「太陽發熱惡寒,無汗,惡風及剛痙,背項反張」、《傷寒直指》的「傷寒一二日,頭項腰脊拘急疼痛,惡寒煩熱」、《濟陽綱目》的「治剛痙無汗惡寒」等等。其中,麻黃為君藥,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能夠打開腠理,使邪氣從汗而解。葛根則能升陽透疹、生津止渴,協助麻黃發汗解表,並能緩解項背強痛的症狀。

  2. 調和營衛,緩急止痛: 古文《幼科驚搐門》中提到「此營衛閉塞也」,指出無汗、身體頸項俱強等症狀是由於營衛不和所致。麻黃葛根湯中的白芍,具有養血調經、柔肝止痛的作用,與麻黃、葛根相配,可以調和營衛,緩解肌肉拘急疼痛。

  3. 兼顧裡證,清熱除煩: 部分古文也提到了本方對於一些兼有裡熱症狀的應用,例如《專治麻痧初編》中數次運用此方治療疹子,其治療原理可能與方中的淡豆豉有關。淡豆豉具有解熱消炎、開竅醒腦的作用,可以輔助清解裡熱,緩解煩熱等症狀。

  4. 針對痙病的應用: 多篇古文,如《幼科驚搐門》、《孕育玄機》、《濟陽綱目》、《醫學正傳》、《幼科發揮》等,都提到了麻黃葛根湯用於治療「剛痙」的症狀。「剛痙」的主要特徵是項背強直、角弓反張、無汗等,本方通過發汗解表、調和營衛,可以緩解痙病的症狀。

總結

麻黃葛根湯主要通過發汗解表、調和營衛來治療外感表實無汗證,特別是伴有項背強痛的症狀。同時,本方也能兼顧裡熱,並可用於治療剛痙等病症。其治療原理與現代醫學對於外感病、肌肉痙攣等疾病的認識也有一定的契合之處。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基於古代醫學理論和文獻記載,具體應用時還需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論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麻黃葛根湯有發汗解表的功效,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服用,以免加重病情。此外,麻黃葛根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心悸、失眠、口乾等,因此在服用前最好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氣喘胰臟炎神經性厭食症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腦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腦膜炎麻疹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咳嗽下腹部痛怕冷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葛根湯, 出處:《治疹全書》卷上。 組成:麻黃、葛根、升麻、柴胡、防風、荊芥、枳殼、杏仁、山楂、麥冬。 主治:疹不出,喘急妄語,及渾身壯熱,足冷,咳嗽嘔吐,腹脹不食,鼻流清涕。

麻黃葛根湯, 出處:《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 組成:麻黃3錢,赤芍藥3錢,乾葛1錢半,豆豉半合。 主治:傷寒剛痙,心腹痛。太陽發熱無汗,惡寒而喘。剛痙,無汗惡寒。脾土鬱結,心腹卒痛。

麻黃葛根湯, 出處:《活人書》卷十七。 組成:麻黃(用沸湯泡12次,焙乾稱)3兩,芍藥3兩,乾葛4分,蔥白7莖,豉1合。 主治:傷寒1日至2日,頭項及腰背拘急疼痛,渾身煩熱惡寒。剛痙無汗。

麻黃葛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組成:麻黃(去根節)1兩,甘草(炙)1兩,知母(焙)1兩半,葛根(銼)1兩半,石膏(碎)1兩半。 主治:傷寒、溫病吐下後,餘熱未盡,頭痛,口乾煩渴。

麻黃葛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組成:麻黃(去根節)1兩,葛根(銼)1兩,知母(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黃芩(去黑心)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傷寒發癍,狀如錦紋,嘔逆煩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