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驚丸

LI J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4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心經 14%
脾經 12%
胃經 11%
肺經 11%
膀胱經 8%
膽經 7%
心包經 3%
大腸經 3%
肝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利驚丸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龍膽草味苦寒,性清,能清熱瀉火,尤其擅長清肝膽之火。利驚丸用於治療驚癇,而驚癇多因肝火上炎、心神不寧所致,龍膽草可有效平息肝火,使心神安定。
  2. 利濕通絡: 龍膽草兼具利濕通絡之效,可疏通經絡,使氣血流通,有助於緩解驚癇發作時伴隨的肢體麻木、抽搐等症狀。

利驚丸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利驚丸用於治療熱病驚癇,而青黛可以清熱解毒,消除熱邪,達到止驚安神的作用。
  2. 涼血止血: 青黛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驚癇,以及伴隨出血的症狀。

利驚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風解表,止痙安神: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止痙安神的功效。利驚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而驚風多由外感風寒所致,因此加入防風可疏散風寒,解除表邪,進一步止痙安神。
  2. 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 利驚丸中其他藥物如羚羊角、珍珠、天麻等,也具有止痙安神的功效,防風的疏風解表作用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止痙安神的療效,提升藥效。

利驚丸中加入鈎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鈎藤味甘微苦,性涼,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其能平息肝陽上亢所致的驚厥、抽搐等症狀,有效改善患者的驚恐不安、心神不寧等表現。
  2. 清熱解毒:利驚丸常用於治療熱病、驚癇、抽搐等症狀,而鈎藤的清熱解毒作用能幫助清除體內熱毒,進一步促進患者的康復。

總而言之,鈎藤在利驚丸中起到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驚癇、抽搐等病症的效果。

利驚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 清心瀉火、鎮驚安神 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因心火亢盛、神志不安而引起的驚悸、失眠、心煩等症狀,黃連可以清心瀉火,鎮驚安神,起到緩解作用。

此外,黃連還有 解毒 的功效,可以抑制病原菌的滋生,減少因熱毒引起的驚厥。因此,利驚丸中加入黃連,可以有效地治療因心火亢盛、熱毒內擾而引起的驚癇症狀。

利驚丸中加入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牛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之效。對於驚癇發作,伴有高熱、神志不清、口眼歪斜等症狀,牛黃能清熱解毒,開竅醒神,起到鎮驚止痙的作用。
  2. 化瘀止痛:牛黃亦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驚癇發作時,可能伴隨氣血瘀滯,導致疼痛。牛黃能化瘀止痛,緩解疼痛,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改善病情的作用。

綜上所述,利驚丸中加入牛黃,既能清熱解毒、開竅醒神,又能化瘀止痛,對於治療驚癇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利驚丸中包含麝香,乃因其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效,能迅速改善驚癇發作時神志昏迷、肢體抽搐等症狀。

麝香性辛溫,入心、脾、肝經,其氣味芳香濃烈,能開竅醒神,直達心神,以達至止驚安神之效;同時其活血通絡之功,可改善因氣血瘀阻而導致的肢體麻木、抽搐等症狀。

因此,利驚丸中加入麝香,能有效地改善驚癇發作時的症狀,並有助於恢復患者的神志和行動能力。

利驚丸中加入冰片,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開竅: 冰片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之效。利驚丸主治驚風、抽搐等症,多由熱邪內擾、神經失調所致。冰片可清熱瀉火,開竅醒神,幫助解除熱邪對神經的影響,使神志清醒,驚厥止住。
  2. 鎮靜安神: 冰片亦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能抑制神經興奮,緩解驚恐不安,使患者安神定志,減少抽搐發作。

因此,冰片在利驚丸方劑中起到清熱開竅、鎮靜安神的作用,是治療驚風抽搐的重要藥物。

主治功效


利驚丸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功效

利驚丸由以下中藥組成:

  • 龍膽草: 清熱燥濕、消炎止痛。
  • 青黛: 涼血解毒、清肝明目。
  • 防風: 祛風解表、溫肺化痰。
  • 鉤藤: 平抑肝陽、活絡通經。
  • 黃連: 清熱燥濕、殺菌抗病毒。
  • 牛黃: 清熱解毒、鎮靜安神。
  • 麝香: 開竅醒腦、散寒除溼。
  • 冰片: 清心火、降氣息。

主治病症

根據古文記載,利驚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急驚風,症狀包括:

  • 急驚搐搦: 突然發作的抽搐、四肢痙攣。
  • 熱在筋脈: 身體發熱,筋脈拘急。
  • 脈浮數洪緊: 脈象浮在表面、跳動快速、有力且緊繃。
  • 虎口紋青紫相半: 手掌虎口處的紋路呈現青紫色。
  • 身熱面赤: 身體發熱,面色發紅。
  • 引飲: 口渴喜飲。
  • 口中氣熱: 口中呼出的氣息灼熱。
  • 大小便黃赤: 大小便顏色偏黃或偏紅。
  • 涎盛: 唾液分泌旺盛。
  • 發熱潮搐: 發熱伴隨陣發性抽搐。

治療原理

從中醫角度分析,小兒急驚風的病因病機主要為熱邪內盛,引動肝風。熱邪壅積於心、肝、脾等臟腑,導致:

  1. 心火亢盛: 心主神明,心火亢盛則神志不安,出現驚悸、煩躁等症狀。
  2. 肝風內動: 肝主筋,熱邪灼傷肝陰,導致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出現抽搐、痙攣等症狀。
  3. 痰熱阻滯: 熱邪煎熬津液成痰,痰熱互結,阻滯經絡,加重抽搐症狀。

利驚丸的組方,正是針對上述病機而設:

  • 清熱瀉火: 龍膽草、青黛、黃連、牛黃、冰片等藥物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體內的熱邪,緩解發熱、面赤等症狀。
  • 平肝熄風: 鉤藤能夠平抑肝陽、熄滅肝風,減輕抽搐、痙攣等症狀。
  • 化痰開竅: 防風、麝香具有祛風化痰、開竅醒神的功效,可以疏通經絡,緩解痰熱阻滯所引起的症狀。

綜合各藥物的功效,利驚丸能夠清熱瀉火、平肝熄風、化痰開竅,從而達到治療小兒急驚風的目的。

古文支持

多篇古文均記載了利驚丸用於治療小兒急驚風的功效:

  • 《嬰童百問》:「急驚者,因聞大聲及大驚而發搐,發過則如故,此無陰也,當下利驚丸主之。小兒急驚者,本因熱生於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大小便黃赤,劇則搐也。蓋熱甚則風生,風屬肝,此陽盛陰虛也,故利驚丸主之,以除其熱痰,不可與巴豆及溫藥大下之,恐搐虛熱不消也。」
  • 《幼幼新書》:「錢乙論:因聞大聲或大驚而發搐,發過則如故,此無陰也。當下,利驚丸主之。(方見本門中。)小兒急驚者,本因熱生於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大小便黃赤,劇則搐也。蓋熱甚則風生,風屬肝,此陽盛陰虛也,故利驚丸主之。以除其痰熱,不可與巴豆及溫藥大下之,恐搐,虛熱不消也。」
  • 《幼科類萃》:「心乘肝實邪壯熱而搐,利驚丸主之。」
  • 《幼科類萃》:「錢氏曰:小兒急驚,因聞大聲或大驚而後發搐,發過則如故,此無陰也。當下利驚丸主之。此證本因熱生於心,身熱面赤,飲水口中氣熱,大小便黃赤,劇則發搐也。蓋熱甚則風生,風屬肝,此陽盛陰虛也。故利驚丸主之,以除痰熱。不可用巴豆及溫藥太下之,恐搐虛熱不消也。」
  • 《幼科類萃》:「蓋謂東方震卦得火氣而發搐。火本不動,得風而動。當用利驚丸、導赤散、瀉青丸、地黃丸主之。搐止服安神丸。」
  • 《証治準繩‧幼科》:「急驚,本因熱生於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大小便黃赤,劇則發搐,蓋熱甚則風生,風屬肝,此陽盛陰虛也,故利驚丸主之,以除其痰熱,不可用巴豆及溫藥大下之,恐搐虛熱不消也,小兒熱痰客於心胃,因聞大聲非常,則動而驚搐矣,若熱極,雖不聞聲及驚,亦自發搐。」
  • 《証治準繩‧幼科》:「〔閻〕氏云:急驚,內有熱即生風,又或因驚而發,則目上連札,潮涎搐搦,身體與口中氣皆熱,及其發定或睡起,即了了如故,此急驚證也,當其搐勢漸減時,與鎮心治熱之藥一二服,如麝香丸、鎮心丸、抱龍丸、辰砂丸、紫雪之類,候驚勢已定須臾,以藥下其痰熱,如利驚丸、軟金丹、桃枝丸之類,利下痰熱,心神安寧,即愈。潔古云:急驚者,陽證也,俱府受病,熱痰客於心肺,是少陽相火旺,經云:熱則生風。」
  • 《証治準繩‧幼科》:「因聞大聲而作,蓋謂東方震卦,得火氣而發搐,火本不動,焰得風而動,當用利驚丸、導赤散、瀉青丸、地黃丸,搐止,宜服安神丸。」

這些古文內容均明確指出,利驚丸是治療小兒急驚風的有效方劑,其治療原理與上述分析相符。

傳統服藥法


天南星(炮裂,取末)1錢,巴豆(去油盡,取粉)半分,全蠍2個,白附子(炮)半錢,滑石半錢。
上為細末,以水滴面為丸,如麻子大,以辰砂為衣。
每服量大小加減,用薄荷湯吞下。俟下惡物痰積,用黃金散調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利驚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利驚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小兒驚巒丹毒急性脊髓灰白質炎四肢抽搐腹瀉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利驚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青黛1錢,輕粉1錢,牽牛末5錢,天竺黃2錢。 主治:小兒急驚風。

利驚丸, 出處:《直指小兒》卷一。 組成:龍膽草2錢,防風2錢,青黛2錢,蘆薈2錢,南星(炮)2錢,鉤藤2錢,牙消1錢,鐵粉1錢,腦少許,麝少許。 主治:利驚,下痰,消熱。主治:小兒驚風。

利驚丸, 出處:《醫部全錄》卷四三二引《幼幼近編》。 組成:半夏5錢,天南星5錢(薑制),滑石3錢,蛤粉(煅)3錢,朱砂3錢,雄黃5錢,巴豆1錢,麝香3分,輕粉3分。 主治:小兒急驚,並臍風撮口。

利驚丸, 出處:《簡明醫彀》卷六。 組成:龍膽草3錢,青黛(畫家用者)3錢,防風3錢,鉤藤2錢,黃連1錢,牛黃2分,麝香2分,冰片2分(黛、牛、麝、冰研細末)。 主治:小兒急驚搐搦,熱在筋脈,脈浮數洪緊,虎口紋青紫相半者。

利驚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七。 組成:朱砂(别研)1錢,阿魏(濕紙裹,湯上熏令軟)1錢,乳香(研)1錢,蠍梢7枚(去毒,微炒),蜈蚣1條(炙黃),巴豆6個(去皮,水浸3日)。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涎壅,吐咽不下,神志昏憒,目瞪搐搦。

利驚丸, 出處:《玉機微義》卷五十。 組成:南星4錢,半夏4錢(爲末,并以生薑汁和作餅子,曬乾),真珠(新白者)2錢,巴豆(去油淨)1錢,朱砂4錢,輕粉半錢,麝半錢,腦子半錢,白頸蚯蚓1條(用刀截斷首尾,兩頭齊跳者用之,去土秤)2錢。 主治:小兒風熱丹毒,急慢啞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