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用藥研究

《傷寒用藥研究》一書,乃日本漢醫川越正淑所著,是皇漢醫學體系中對《傷寒論》藥學應用進行深入探討的著作。本書收錄於《皇漢醫學叢書》,其底本是依據1936年世界書局的鉛印本校勘翻印,於1993年由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出版,這也反映了此書在日本漢醫學界的重要性,以及它在近代被引入中國並受到學術界關注的歷程。

《傷寒論》作為中國醫學史上的經典著作,以六經辨證為框架,確立了以經方為主的辨證論治體系,是後世中醫臨床的基礎。其用藥精煉準確,體現了高度的辨證思維。然而,正如任何經典一樣,《傷寒論》原文簡潔,義理深邃,對後學者而言,如何真正領會其用藥精髓,將辨證與用藥緊密結合,而非流於表面,始終是個挑戰。川越正淑的《傷寒用藥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試圖為讀者提供一條理解和應用《傷寒論》用藥的獨特路徑。

作者在書中開宗明義,對傳統本草學的發展進行了回顧,從神農本草到唐宋元明諸家,品物繁多,論述縱橫。但他指出,藥品雖多,其說卻「縱橫百出」,若不加「約之」,則容易使人「惑焉」、「疑焉」,無法有效治療疾病。他認為,就像飲食養生在於「節之」而非盡數食之,藥品的使用也在於「可約」而能「療其疾病」。這種對知識進行梳理、提煉核心精髓的思維,貫穿了全書。

川越正淑尤其批評了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時將眾多證候歸於某一藥品的一品之能,認為這雖然力圖統括,但若單一藥品能治眾病,又何需千餘種藥品?他認為這種論述存在矛盾,恰是「唯驅廣遠而不知約之」的體現。因此,他寫作本書的目的,正在於對《傷寒論》的用藥進行「約」與「統」,即「藥品不可不約以療其疾病,主治不可不統以取其要」。

在《傷寒用藥研究》中,作者從千餘數的藥品中「約取其一百五十品」,並將主治「次主治之十百」(此處「十百」或為概數,意指分類論述)。他引入了藥品「體」與「用」的概念作為研究框架。作者解釋,體也者,是大體,是「蔽一品之能之謂也」(指單味藥的整體潛能);用也者,是活用,是「數味相據,而為效用之謂也」(指數味藥組合成方的協同效用)。他認為,前人雖然也有言體用,但常將體充斥以氣味,將用充斥以效用,使得體用二分。川越正淑則強調,體用應是統一於「效用」而言的,體用之間並非氣味與效用的簡單搭配,而是類似經緯的關係:體以貫用,用則出於體;經以貫緯,緯則繫於經。體與用,就像音樂中的音(體)與樂(用),音的本性是金石絲竹等材質,樂的本性是音的和諧,但兩者共同體現的是「聲」這種可聽聞的「才能」。藥品的才能,亦如音樂之於聲,是其展現的治療能力,而氣味是藥的性而非才能。作者通過這個獨特的「體用」框架,試圖超越傳統的氣味歸經等視角,直接把握藥品在組方中的「才能」或「潛能」。

更為核心的是,川越正淑嚴厲批評了宋元以後一些醫家過度拘泥於陰陽五行生剋理論,以致荒廢了臨床實踐(疾醫之道)。同時,他也批評了當時一些提倡古醫方的人,雖然強調「隨脈證治之」,卻往往只看外在的脈證現象,不探究其「源始」。他認為,簡單地「隨脈證治之」,看似遵循古訓,實則有失偏頗。引用《傷寒論》原文「觀其脈注,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作者強調,辨證的關鍵在於推窮脈證的「源始」——即了解病機的來龍去脈,知曉疾病「犯何逆」,才能辨明證候的主客關係,從而抓住主要矛盾進行治療。若不窮究脈證的源始,僅僅跟隨表象,脈證本身也會變得「不可從」。

為了證明這一點,作者列舉了大量《傷寒論》中脈證與方劑看似不「愜」(相符)的例子。例如,桂枝湯證脈洪大,大青龍湯證脈浮緩,四逆湯證脈浮而遲,當歸四逆湯證脈細欲絕等,這些脈象如果不結合具體的病機和病位來理解,單純按脈象來遣方會導致錯誤。同樣,他舉例說明了症狀的「同態」現象:心下痞硬可以見於多種情況,如少陽熱結(半夏瀉心湯類)、下焦水氣上犯(赤石脂禹餘糧湯)、病後痰飲內生(旋覆代赭石湯)、表裡邪氣交會(桂枝人參湯)、少陽轉屬陽明(大柴胡湯)等。雖然症狀都是心下痞硬,但其「源始」或「本源」不同,所需的方劑也截然不同。下利、發熱、惡風、厥等症狀在《傷寒論》中也反覆出現於不同方證,正是因為它們的病機不同。

因此,作者的核心論點是:學習《傷寒論》用藥,不能「但拘泥其脈證」,必須「推脈證之本源於內」,深入理解病機的根源。只有這樣,才能在臨床上面對複雜多變、甚至看似相同的脈證時,不被表象所迷惑(不眩曜於脈證之同態),準確辨識病位、病性,從而恰當選用方藥。他將學習《傷寒論》比作習練劍法,平常苦練劍招(研讀原文,理解原則),在實戰(臨床)時才能得心應手,機用備焉,神妙出焉。這種「曲盡圓熟」的境界,正是通過探究脈證的「本源」來實現的。

總而言之,川越正淑的《傷寒用藥研究》並非一本按部就班介紹《傷寒論》各條文用藥的註解書,而是一本具有鮮明方法論特色的研究著作。它從對傳統本草學和當時醫學思潮的反思出發,提出了「約取精要」、「體用論藥」以及最重要的「推究脈證本源」的學習和應用《傷寒論》用藥的方法。作者通過對《傷寒論》中常見脈證「同態」現象的分析,有力地論證了深入理解病機源始的重要性,強調不能停留在對外在脈證的簡單匹配。這本書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穿透現象、直達本質的思維視角,對於有志於深入研究《傷寒論》並提高臨床辨證論治水平的醫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和學術價值。它體現了皇漢醫學在繼承《傷寒論》精髓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獨立思考和方法探索,為後世理解和應用經方提供了一條值得借鑒的路徑。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