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用藥研究》~ 卷上 (2)
卷上 (2)
1. 總論
則泛然無形。有形則事順;無形則事不順。吾子復有說乎? 曰有。夫脈證之雖有形,而不辨虛實之分界,則不能察主客之疑似也。不察主客之疑似,而漫從有形於外,則至處其方也必違矣。可謂有形之歸無形也。以是乎?欲知虛實之分界,則不可不察主客之疑似也。蓋察主客之疑似者,在推脈證於內,而究其本源也。 夫脈證之於本源,皆在於血液神氣之失常也。故脈證者:量血液神氣之標也。既知血液神氣之如何,而以體用蔽之,則本源復,而其標從矣。譬如破竹乎,刃觸其端,則末自分離矣。不可不考焉。
白話文:
[總論]
一切事物都具有無形和有形兩種狀態。有形則事事順利,無形則事事不順。你還有什麼要說的嗎?是的,脈象和證狀雖然看得見摸得著(有形),但如果不能分辨虛實的界限,就無法辨別主證和客證的疑似情況。不辨別主證和客證的疑似情況,而盲目依據外在的有形現象用藥,那麼治療方法必然會錯誤。這可以說是「有形」最終歸於「無形」。因此,想要了解虛實的界限,就必須仔細辨別主證和客證的疑似情況。
辨別主證和客證的疑似情況,是從脈象和證狀入手,追究其根本原因。脈象和證狀的根本原因,都在於血液和神氣的失常。所以,脈象和證狀是衡量血液和神氣的標誌。一旦明白了血液和神氣的狀況,然後用整體的觀點去理解它,那麼根本原因就會恢復正常,其標誌也會隨之改變。這就像劈竹子一樣,刀刃觸碰到竹子的前端,竹子的末端自然就會分離。這一點不可不慎重考慮。
2. 其二
宋元以降,醫家者流,忸汰陰陽配當、五行生剋之理,滔滔乎疾醫之道,遂不講也,既已久矣。以是乎,近世唱古醫方者,皆惡說理,而唯取外脈證焉。不為推脈證之源始,乃修飾之,各以其家言,曰:「或氣、或毒、或水、或寒。」皆牽強己之所癖,而決乎不顧矣。嗟嘆,是何偏乎惡說理,而頗乎建家言也!可謂惡陷阱而被杖者也。
且其言曰:「隨脈證治之。」是千古之哲論,萬代之龜鑑矣。是於其言,似則似矣,而未可許以善矣。論曰:「觀其脈注,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此言推窮其脈證之出於何逆,則自足辨於證之主客;主客既辨,則棄之客證,而隨之主證也。
何為以唯隨外脈證焉,盡而不殘哉?故處方之要,雖固在於脈證,而不窮其所源始,則脈證亦不可從焉。試舉脈之不可從者言之:如桂枝湯曰脈洪大;大青龍湯曰脈浮緩;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曰脈沉緊;建中湯曰陰脈弦;小柴胡湯曰陽脈澀;瓜蒂散曰脈微浮;大承氣湯曰脈遲,又曰脈弦;豬苓湯曰脈浮;四逆湯曰脈浮而遲;當歸四逆湯曰脈細欲絕。則不皆推其所源始,則脈與方,大不相愜者也。
此豈得但隨脈而治之乎哉?試舉證之不可從者言之:如大青龍湯曰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桂枝湯曰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承氣湯曰頭痛有熱者;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曰腹脹滿者。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曰臍下悸者;真武湯曰仍發熱;四逆湯曰發熱頭痛;小柴胡湯曰身熱惡風,頸項強,又曰腹中急痛;小建中湯曰心中悸而煩者;大柴胡湯曰鬱郁微煩;柴胡加芒硝湯曰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曰讝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曰煩躁者。
大陷胸湯曰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自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柴胡桂枝湯曰支節煩疼,心下支結;甘草瀉心湯曰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赤石脂禹餘糧湯曰心下痞硬;旋覆代赭石湯曰心下痞硬;桂枝人參湯曰心下痞硬;大柴胡湯曰心下痞硬;白虎加人參湯曰時時惡風,又曰背微惡寒;調胃承氣湯曰不吐不下心煩者;豬苓湯曰發熱渴欲飲水;小柴胡湯曰發潮熱,大便溏;大承氣湯曰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又曰發熱汗多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曰始得之反發熱;附子湯曰口中和,其背惡寒者;吳茱萸湯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
四逆散曰四逆;大承氣湯曰自利清水;白虎湯曰脈滑而厥者;當歸四逆湯曰手足厥寒;茯苓甘草湯曰厥而心下悸者;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曰本自寒下;白頭翁湯曰熱利下重;小承氣湯曰下利讝語者;小柴胡湯曰差已後更發熱者。則不皆推其所源始,則證與方,大不相愜者也。
白話文:
從宋代和元代以來,醫學界的人士開始過度依賴陰陽學說和五行生剋理論,導致醫學的真正道義漸漸被忽略,這現象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因此,近世那些推崇古醫方的人,都不喜歡深入探討理論,只專注於觀察脈象和症狀。他們不追根究底找出脈象和症狀的根源,反而美化這些表面現象,各自以自家的見解來解釋,有的認為是氣,有的認為是毒,有的認為是水濕,有的認為是寒邪。他們都強烈堅持自己的看法,毫不退讓。令人感嘆的是,他們為什麼如此偏執,不願深入討論理論,只是建立自家的學說呢?這就像是害怕陷阱卻又自己往陷阱裡跳的人。
他們常說,只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治療疾病,這是一個千古的明智之言,也是萬代的參考標準。表面上看來,這句話似乎是對的,但我們不能就此認為它就是好的。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疾病,可以知道患者違背了哪種自然規律,這樣就可以分辨出病症的主要和次要部分。一旦主要和次要的部分辨識清楚,就應該放棄次要的症狀,專注於主要的症狀。
然而,為什麼會有人認為只需觀察表面的脈象和症狀就能完全掌握病情呢?所以,開藥方的關鍵雖然在於脈象和症狀,但如果不去探究其根本原因,那脈象和症狀也就失去了參考價值。比如說,有些藥方對於特定的脈象並不是非常適用,例如桂枝湯適用於脈洪大的情況、大青龍湯適用於脈浮緩的情況、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適用於脈沉緊的情況、建中湯適用於陰脈弦的情況、小柴胡湯適用於陽脈澀的情況、瓜蒂散適用於脈微浮的情況、大承氣湯適用於脈遲和脈弦的情況、豬苓湯適用於脈浮的情況、四逆湯適用於脈浮而遲的情況、當歸四逆湯適用於脈細欲絕的情況。如果不去探究這些脈象的根源,就會發現藥方和脈象之間存在很大的矛盾,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能單純地根據脈象來治療呢?
同樣地,有些症狀也不一定適合所有的藥方,例如大青龍湯適用於身體不疼痛,但感到沉重,偶爾感覺輕鬆的情況;桂枝湯適用於時發熱、自汗出但病不愈的情況;承氣湯適用於頭痛伴隨熱感的情況;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適用於腹部脹滿的情況;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適用於臍下悸動的情況;真武湯適用於仍然發熱的情況;四逆湯適用於發熱伴隨頭痛的情況;小柴胡湯適用於身體發熱、畏風、頸項強硬的情況;柴胡加芒硝湯適用於每天下午發燒、接著微利的情況;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適用於胡言亂語、全身沉重無法翻身的情況;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適用於煩躁不安的情況;大陷胸湯適用於大便不通五六天、舌苔乾燥、口渴、每天下午稍微有潮熱、從心下到少腹部位硬滿疼痛、無法靠近的情況;柴胡桂枝湯適用於肢體煩疼、心下支結的情況;甘草瀉心湯適用於每天拉肚子十幾次、食物無法消化的情況;赤石脂禹餘糧湯適用於心下痞硬的情況;旋覆代赭石湯適用於心下痞硬的情況;桂枝人參湯適用於心下痞硬的情況;大柴胡湯適用於心下痞硬的情況;白虎加人參湯適用於常常畏風的情況;背微惡寒的情況;調胃承氣湯適用於不吐不下但心煩的情況;豬苓湯適用於發熱口渴想喝水的情況;小柴胡湯適用於潮熱的情況;大便稀軟的情況;大承氣湯適用於小便不順的情況;大便時難時易的情況;偶爾有微熱的情況;發熱汗多的情況;麻黃附子細辛湯適用於剛開始發燒的情況;附子湯適用於口中溫和但背部惡寒的情況;吳茱萸湯適用於嘔吐、腹瀉、四肢冰冷、煩躁的情況;四逆散適用於四肢冰冷的情況;大承氣湯適用於自利清水的情況;白虎湯適用於脈滑而厥的情況;當歸四逆湯適用於手腳冰冷的情況;茯苓甘草湯適用於四肢冰冷且心悸的情況;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適用於原本就有寒下症狀的情況;白頭翁湯適用於熱利下重的情況;小承氣湯適用於下痢伴有胡言亂語的情況;小柴胡湯適用於病情好轉後再度發熱的情況。如果不去探究這些症狀的根源,就會發現症狀和藥方之間存在很大的矛盾。
因此,我們必須深入探究脈象和症狀的根本原因,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只有當脈象和症狀的根源明確了,我們纔能夠開出有效的藥方。在開藥方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藥材的性質和用途,只有當我們對藥材的性質和用途有了充分的瞭解,纔能夠正確地開出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