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用藥研究》~ 卷上 (3)
卷上 (3)
1. 正邪
正氣者。天地四時之氣也。此氣克養萬物。亦克傷矣。然則氣候之於萬物也。順而養逆而傷乎。曰不然。順逆相據為養。順逆相與亦為傷。故順逆者。可與謂正氣。而不以配正邪。若夫於天地之間也。苟有邪氣而流行乎。何不使萬物盡病。且斃矣乎。觀於前有罹病者。後有在常者。
右有斃者。左有生者。亙往古晚近而不改其政令。則豈天地之間。得別有邪氣哉。唯天地之正氣為然矣。蓋邪氣者。俟人之彌也。故正氣犯人。則初現其態者也。凡人之於體也。精氣貫通。血液宣布。苟無一點之虧隙。此為之其常也。既如此。則縱令其氣候逆。奚得傷之矣乎。
白話文:
正氣與邪氣
正氣者,天地四時之氣也。 也就是說,正氣是天地間四季運行所產生的氣,它是維持萬物生長的根本。
此氣克養萬物,亦克傷矣。 正氣可以滋養萬物,但也可能傷害萬物。
然則氣候之於萬物也,順而養逆而傷乎? 那麼,氣候對萬物來說,順應它則滋養,逆反它則傷害嗎?
曰不然。 事情並非如此。
順逆相據為養,順逆相與亦為傷。 既要順應氣候,也要適應氣候的變化,才能養護自身;若一直順應或一直逆反,都會造成傷害。
故順逆者,可與謂正氣,而不以配正邪。 因此,順應與逆反的變化,都可以稱之為正氣,而不應將之與正邪對比。
若夫於天地之間也,苟有邪氣而流行乎,何不使萬物盡病,且斃矣乎? 如果天地間真的存在邪氣,並且到處流行,為什麼沒有讓所有萬物都生病甚至死亡呢?
觀於前有罹病者,後有在常者。右有斃者,左有生者。亙往古晚近而不改其政令,則豈天地之間,得別有邪氣哉? 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患病,有些人卻依然健康;有些人死去,有些人卻依然存活。從古至今,這種規律始終未曾改變。那麼,天地之間真的存在著什麼邪氣嗎?
唯天地之正氣為然矣。 只有天地間的正氣是真實存在的。
蓋邪氣者,俟人之彌也。 邪氣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人體本身的正氣不足。
故正氣犯人,則初現其態者也。 正氣不足時,邪氣就會侵入人體,並表現出各種病態。
凡人之於體也,精氣貫通,血液宣布,苟無一點之虧隙,此為之其常也。 人體的精氣應該通暢,血液應該流動順暢,只要沒有任何缺陷,這就是人體的正常狀態。
既如此,則縱令其氣候逆,奚得傷之矣乎? 如果人體的正氣充足,即使遇到逆反的氣候,也不至於受到傷害。
而況於氣候之順乎。必無害守其常也。若夫人之於體也。雖固無病。而衣食之不適。情欲之不從。勞逸之不節。則不能不為一時之虛。一時之不足也。既如此。則縱令其氣候順。奚得守其常矣乎。而況於氣候之逆乎。必不得不被傷也。於是乎病與不病。我自取焉。豈強之天地四時之氣候之為哉。
古語曰。邪氣乘虛入。此即名字人之疾病。而曰邪氣者也。奚外人身言之乎。後世不辨此義。論邪氣必於天地四時。復必於人之疾病也。以是受病之原。昏懵而可不知焉。癖或胚胎於茲。嗟嘆悲哉。
白話文:
第一段
而且,就氣候而言,如果順應自然,就必定無害,能保持身體的正常狀態。就如同人體,即使原本沒有疾病,但若衣食不當,情欲不節,勞逸失衡,就會造成一時的虛弱和不足。既然如此,縱使氣候順暢,又怎麼能保持身體常態呢?更何況遇到逆反的氣候,就必然會受到傷害。因此,疾病的發生,是我們自身造成的,並非強求於天地四時氣候的緣故。
第二段
古語云:「邪氣乘虛而入。」這就是醫家所說的疾病由「邪氣」引起。為何要將邪氣歸咎於外在環境呢?後世之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談論邪氣時,必定要牽扯到天地四時,又必定要聯繫到人體疾病。因此,對於疾病的根源,便變得昏庸無知。病痛的根源,或許就埋藏在這裡。令人感嘆悲傷啊!
解釋:
這段文字出自中醫經典,主要講述了疾病的成因。作者認為,人體的健康狀態,除了受氣候影響外,更重要的因素是自身的生活習慣和狀態。當人體虛弱、抵抗力下降時,即使氣候良好,也容易生病;反之,即使氣候惡劣,但人體強健,也能抵禦疾病。
作者批評了後世醫家將疾病的原因完全歸咎於外在環境的錯誤觀念,認為真正的病因,是人體自身的狀態,而不是天地四時氣候。這段文字提醒人們要重視自身健康,並注意養生,才能避免疾病的發生。
2. 虛實
虛也者。精氣之虛也。實也者。邪氣之實也。故虛則初於實。而實則生於虛。以是乎有實則有虛。有虛必有實。實待虛而彌實。虛待實而益虛。實與虛。其不相離也如此矣。雖然。於疾醫之道。先立之標。而不期其方隅。則術無所從矣。於是乎其實之益實。則雖不能無虛。而單曰實。
其虛之益虛。則雖不能無實。而單曰虛。此欲期其方隅也。然則實有本末。虛有首尾。實之為實。獨在其本。而不在其末。以末之專於虛也。虛之為虛。獨在其尾。而不在其首。以首之專於實也。此所以虛實之兩隅互相待者。而歸之一隅。而單曰實。單曰虛也。虛實之義既明。
而陰陽定矣。故虛實者。陰陽之原也。
白話文:
虛者,精氣之虛也。實者,邪氣之實也。
虛,指的是精氣不足;實,指的是邪氣入侵。
故虛則初於實,而實則生於虛。以是乎有實則有虛,有虛必有實。實待虛而彌實,虛待實而益虛。實與虛,其不相離也如此矣。
因此,虛常常是實的起因,而實也常常是虛的結果。所以,有實必有虛,有虛必有實。實的狀態會導致虛的加重,而虛的狀態也會使實的狀態加劇。實與虛,就像兩個互相依存的因素,彼此分不開。
雖然,於疾醫之道,先立之標,而不期其方隅,則術無所從矣。於是乎其實之益實,則雖不能無虛,而單曰實。
然而,在醫治疾病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確立一個明確的病症目標,而不僅僅是觀察表面現象,否則治療方法就會失去方向。例如,當實的狀態不斷加重時,即使身體不能完全沒有虛,但我們仍然會說「實」。
其虛之益虛,則雖不能無實,而單曰虛。此欲期其方隅也。
同樣地,當虛的狀態不斷加重時,即使身體不能完全沒有實,但我們仍然會說「虛」。這是為了明確病症目標。
然則實有本末,虛有首尾。實之為實,獨在其本,而不在其末。以末之專於虛也。虛之為虛,獨在其尾,而不在其首。以首之專於實也。
實和虛都有其發展的過程,實有根源和發展,虛也有起點和結果。實之所以為實,在於其根源,而在於其發展過程。因為發展過程更接近虛的狀態。虛之所以為虛,在於其結果,而不是其起點。因為起點更接近實的狀態。
此所以虛實之兩隅互相待者,而歸之一隅,而單曰實,單曰虛也。虛實之義既明。
這就是實與虛的兩種狀態互相依存,但我們仍然可以將其歸納到某一種狀態,而單純地說「實」或「虛」。這樣,實與虛的意義就更加明確了。
3. 陰陽
陰陽者。內外之名。而顯隱之義也。夫邪氣之傷人身。其狀態千差萬別。雖固不可窮極。而統以陽與陰。系以合併或虛實間。往乎來乎。不得必離於此等之位焉。蓋邪氣雖一。而各殊異其狀態者。不惟於邪氣之輕重而已。精虛之多少尤與矣。於是乎實之據虛。則邪氣雖盛。而精尚有所振矣。
故病顯著於外。此呼之陽也。虛之據實。則精氣已受敗。邪氣自旺矣。故病隱晦於內。此呼之陰也。陽之繫於外。陰之藏於內。其義詳悉。而未見其狀態。狀態之可見於外者。為寒熱也。
白話文:
陰陽是指事物內外之分,以及顯現與隱藏的意義。邪氣傷人,表現形式千差萬別,雖然無法窮盡所有狀況,但可以用陽和陰來概括,並以合併或虛實來區分,無論是外顯還是內隱,都無法脫離陰陽的範疇。邪氣雖然只有一種,但其表現形式卻有所不同,不僅取決於邪氣的輕重,更與精氣的虛實息息相關。因此,若精氣充實,即使邪氣盛行,精氣仍然可以抵禦。
所以,疾病明顯表現在外,我們稱之為陽;若精氣衰弱,邪氣便會盛行,疾病隱藏在內,我們稱之為陰。陽在外,陰在內,這兩個概念的意義很清楚,但我們並未看到其具體表現形式。寒熱是邪氣狀態的外在表現。
4. 寒熱
寒熱者。邪氣之狀態也。正氣勝於邪氣。則以熱為其候也。邪氣勝於正氣。則以寒為其候也。寒之狀態。初於惡寒。而終手足厥寒厥逆也。熱之狀態。初於發熱。而終外熱也。是故寒則以其終為本色焉。熱則以其始為本色焉。寒之於發熱惡寒也。是為之標也。寒之於手足厥寒厥逆也。
是為之本也。何則以寒之專於虛地也。熱之於發熱也。是為之本也。熱之於外熱也。是為之標也。何則以熱之專於實地也。夫既雖熱之在實地。而有其標及虛地者。雖寒之在虛地。而有其標及實地者。然則熱而有虛實。寒而有虛實。虛實寒熱如擾亂然矣。於是乎。拆半寒熱虛實。
白話文:
寒邪入侵初期,人會感到怕冷,而最終會發展到手腳冰冷,甚至出現四肢厥冷、逆氣等現象。熱邪入侵初期,人會感到發熱,而最終會發展到身體表面發熱。所以寒邪的本質是它最終表現出的冰冷狀態,而熱邪的本質是它最初表現出的發熱狀態。
寒之於發熱惡寒也,是為之標也。寒之於手足厥寒厥逆也,是為之本也。何則以寒之專於虛地也。
寒邪表現出的發熱、怕冷,只是它入侵身體的表面現象,是表面的標誌。而手腳冰冷、厥冷逆氣才是寒邪深入臟腑的根本,是寒邪的本質。這是因為寒邪主要影響身體的虛弱部位。
熱之於發熱也,是為之本也。熱之於外熱也,是為之標也。何則以熱之專於實地也。
熱邪表現出的發熱是它的根本,而身體表面發熱只是熱邪入侵的表面現象。這是因為熱邪主要影響身體的實熱部位。
夫既雖熱之在實地,而有其標及虛地者。雖寒之在虛地,而有其標及實地者。然則熱而有虛實,寒而有虛實,虛實寒熱如擾亂然矣。
雖然熱邪主要影響實熱部位,但也會有一些表面現象表現於虛弱部位。同樣的,寒邪雖然主要影響虛弱部位,但也有可能影響實熱部位。因此,熱邪和寒邪都有虛實之分,虛實和寒熱相互交錯,就像互相擾亂一樣。
於斯乎,拆半寒熱虛實。
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將寒熱和虛實分開分析。
呼熱之專於實地者曰陽。呼寒之專於虛地者曰陰。可知熱之在陽位。寒之在陰位也。是故寒熱者。陰陽之候法也。
白話文:
可以說,「熱」是指著在「實地」(即陽的位置)上的現象;而「寒」則是指著在「虛地」(即陰的位置)上的現象。因此,冷和熱都是反映著陰陽狀態的徵兆。
5. 虛實間
夫熱之因於陽與實。寒之因於陰與虛。不能無淺深輕重之別矣。於是乎有三陽三陰之分也。太陰為表。以肌肉間為其位也。少陽為表裡間。以心胸為其位也。陽明為里。以胃之內郭為其位也。如三陰。亦皆為之裡也。而太陰位於胃內之上口。少陰位於胃內之中央。厥陰位於胃內之下尾。
故如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則雖有區別。而均是皆里也。如少陽則以間於表裡。前顧太陽之表。後臨陽明與太陰之裡者也。故少陽之轉於陽明者。不俟論焉。而又時有轉於太陰者也。夫蓋少陽之邪。彌益實之勢。則轉於陽明也。此為之其常也。故其轉也迅速。而必無躊躕於其中間者矣。
白話文:
熱是陽氣過盛或實證所致,寒則是陰氣過盛或虛證所致。熱寒的程度輕重不一,因此有「三陽三陰」的區分。太陰屬表,位於肌肉之間;少陽屬表裡之間,位於心胸;陽明屬里,位於胃的內壁。同樣地,三陰也都是里,太陰位於胃內的上口,少陰位於胃內的中部,厥陰位於胃內的下尾。
因此,陽明、太陰、少陰、厥陰雖然有所區別,但都屬於里;而少陽則介於表裡之間,前面連著太陽的表,後面接著陽明與太陰的里。所以少陽轉入陽明是自然現象,而且也有時候會轉入太陰。這是因為少陽的邪氣如果越來越盛,就會轉入陽明,這是常態,所以轉移得很快,不會在中間停頓。
少陽之邪。既交精之虛。則轉於太陰也。此為之非常也。故其轉也緩慢。而必有躊躕於其中間者矣。於是乎。無論有少陽之轉於太陰者。或有少陽之證未解。已交於太陰之證者。此為之少陽太陰之並病也。或有既去少陽之位地。而未及太陰之位地。惟在其中間。而虛實均待而為脈證者。
此為之虛實之間位也。此於其虛實之間位也。不唯出於少陽。而入於太陰而已。又有出於太陰。而入於少陽者也。何則於是位也。以雖有精虛。而未專見虛候。雖有邪實。未專見實候也。故其實之終駸乎。必見虛候矣。乃為之太陰病也。其虛之漸復乎。必見實候矣。乃為之少陽病也。
白話文:
少陽邪氣,一旦侵入本已虛弱的精氣,就會轉移至太陰經。這是異常的情況,因此其轉移過程會變得緩慢,並且在轉移過程中必定會出現猶豫不定的狀態。
這時,無論是少陽邪氣轉移到太陰經,還是少陽病症尚未解除,卻已經開始影響到太陰經,這都可稱作少陽與太陰的並發症。或者是在少陽的位置消失後,尚未達到太陰的位置,只處在這兩者之間,脈象和徵候都還未確定的狀態。
這是處在虛實兩者之間的位置。不僅出於少陽進入太陰,還有可能出於太陰進入少陽。為什麼呢?因為雖然有精氣虛弱,但並未完全呈現出虛弱的徵候;雖然有邪氣實盛,但亦未完全呈現出實盛的徵候。所以,在邪氣最終消散時,必定會出現虛弱的徵候,這就是太陰病的表現。當虛弱逐漸恢復時,必定會出現實盛的徵候,這就是少陽病的表現。
虛實間之於少陽太陰也。為殊易混淆矣。不可不慎以稽之脈證也。曰。然則本論何不設虛實間之一篇。使讀者別知有此位地乎。曰。本論既張虛實間之一篇。則判然嫌於與三陽三陰為對應也。此於是位也。殊不然矣。不歸少陽。則必轉於太陰。不轉太陰。則必歸於少陽。唯始終於其中間者也。
豈若三陽三陰之轉機縱橫不可期者矣。此本論所以不設。虛實間之篇也。且夫於各位之間。亦皆不能無間位也。雖然。以虛實互偏。乃留連於各位之間者尤寡矣。倘其留連者。亦不得不迅速其轉遷矣。如虛實間之位。則以間表裡陰陽。亙虛實兩端。為其部位也。太甚廣矣。而於其脈證。
亦不一定而止焉。不可不論焉。本論少陽太陰。接其篇者。欲示此等之義也。不可不稽矣。
白話文:
虛實之間,屬於少陽與太陰的範疇。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不可不仔細觀察脈證,才能分辨清楚。
有人問:「既然如此,為何《本論》不專門設立一個篇章來闡述虛實之間?」
這其實是有道理的。如果《本論》真的專門設立一個章節來談論虛實之間,就會顯得刻意與三陽三陰相對應,反而顯得生硬。
虛實之間的變化,並非獨立存在,而是與少陽與太陰相互轉換。不歸屬少陽,就會轉入太陰;不屬於太陰,就會回到少陽。它始終處於這兩者之間,如同一個轉折點。
這與三陽三陰的變化不同,三陽三陰的轉機縱橫交錯,變化莫測。這就是《本論》不設立虛實之間篇章的原因。
再者,在各個經脈之間,也存在著「間位」,即兩個經脈之間的過渡狀態。只是相較於虛實之間,這種「間位」現象較少出現。即使出現,轉換的速度也很快。
虛實之間的「位」,指的是介於表裡陰陽之間,貫穿虛實兩端的狀態,範圍非常廣泛。而觀察脈證,則需要更精細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