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訂願體醫話良方

清代醫學巨擘王孟英,字孟英,名士雄,以其在溫病學領域的深邃洞見與卓越成就聞名於世。然而,其醫學貢獻遠不止於此。《校訂願體醫話良方》一書,便是他豐富臨床實踐、醫學理念及人道關懷的結晶,展現了其醫學思想的另一重要面向。這部著作,經後世的整理與補充,以現今所見的《校訂願體醫話良方》之姿呈現,不僅是研究王孟英醫學的珍貴資料,更是傳統中醫實用方藥與仁心濟世精神的典範。

《校訂願體醫話良方》的名稱,本身就蘊含了多重意義。「願體」二字,依據王孟英在序言中的自述,或許能窺見其「願體醫話」的深層含義——體恤、體會病患之苦,願以己身或所學醫術去體察、實踐醫話(醫案、經驗談)中的治療方法,以求得「良方」。這反映了他對醫學的態度:非止於理論,更在於實踐、驗證,並以人道關懷為出發點。書名中的「醫話」則表明內容源於臨床經驗的總結與交流,而非純粹的理論構築;「良方」則直指其核心價值——提供切實有效的治療方法。而「校訂」二字,則提示我們這是一個經過後人整理、修訂的版本,包含了對原始材料的梳理與增補,旨在使其更臻完善、更易於閱讀與應用。

從王孟英親筆撰寫的序言及正文開篇部分,我們可以深入了解本書的緣起與著書者的心懷。王孟英記述了舅氏俞桂庭如何從遺篋中偶然發現《願體醫話》稿本,以及後來得到搢臣先生所贈的更完整版本,才知原稿並無殘缺。這段敘述不僅追溯了本書的來源,也暗示了本書的珍貴與流傳的曲折。序言中,王孟英將此書與《肘後備急方》、《雞峰普濟方》、《種福堂選方》、《養生經驗》等歷代或當時流行的實用醫書相比較,認為本書雖簡,卻有「補二書所未及者」(指《種福堂選方》和《養生經驗》),可見他對本書實用性、補充性的自信。這也將本書定位在歷代注重「急救全生」、「病來倉卒,醫輒茫然」之際能迅速查閱應用的醫學傳統中。

更為動人且貫穿全書精神的,是王孟英那強烈的社會關懷與對貧病者的深切同情。他在正文開篇「人之嗜好,各有不同」一段,坦言自己見到疾病之人便「周旋圖救」,尤其對貧寒者更是「儼如身受」。他詳細描述了貧困者患病後面臨的醫藥無資、饘粥難繼、心焦勞苦乃至延挨待斃的困境,為之墮淚,並深恨自己力薄無法廣施濟助。這種將醫學與慈善、人道精神緊密結合的理念,是本書最核心的靈魂之一。

為了救助貧病,王孟英不遺餘力。他設法「體帖」,使雅俗咸宜,在揚州等地設局施診送藥。他不僅延請明醫免費診脈開方,更體諒到真正貧困者即使得方也無力購藥,於是自製丸散膏藥數種,甚至察其衣不蔽體、面帶飢容者,量力資助柴米。他遺憾自己不能親為吮疽煮藥,這種「婆心過切」的精神,連家人都難免哂笑,但他以「人無貴賤同歸土,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作答,顯示其堅定的信念與博愛精神。

王孟英還特別提及在丁巳年(1857年,原文為丁巳,咸豐紀元辛亥閏月序言是1851年,此處丁巳應為更早之年,或為印刷錯誤,或指特定事件年份,若為1857年則晚於序言,需考證)揚州瘟疫流行時的經歷。面對當時當事者及好義者多在城內施藥,而窮鄉僻壤者無法遠涉求醫的困境,甚至骨肉亦因懼怕傳染而視如陌路的情狀,王孟英深感憤激。他親率醫者僕從,肩藥帶引,深入疫區村落,沿門施診。即使面對「幾無煙火」、「蓬頭垢面,蹙頞呻吟」的全家病患,他都能不懼傳染,親自切脈送藥,甚至資助煎藥費用。這段經歷生動地展現了他視患者生命高於個人安危的崇高醫德,也以自身經歷破除「傳染之妄言」,鼓勵他人勿廢初心。俞桂庭在增補部分的按語中,更是高度讚揚「天下第一好事,莫如救人之命」,並強調救窮人一命的功德遠勝富人,力陳誤藥殺窮人的罪過更重,切中當時醫者「視貧病而疏忽,見富貴而慎重」的時弊。這與王孟英的思想相互呼應,構成了本書深厚的人文底蘊。

就內容編排而言,根據基本介紹,《願體醫話良方》原分三卷,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領域,旨在提供廣泛的臨床治療方法。雖然基本介紹列出了各卷的大致內容,但從提供的正文片段來看,本書的內容組織可能更為靈活,也可能包含一些特殊的獨立章節或緊急處理方法。例如,提供的「正文 (6)」專門收錄了各種中毒的解救方法,包括砒霜、銀銪水(應為銀銪,即銀匠洗銀或加工銀器時產生的廢液,含腐蝕性)、鹽滷、河豚魚、野蕈等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中毒情況,甚至納入了鴉片煙毒的解救方法。

中毒解救部分尤能體現本書「急救全生」的特色。所載方藥多為就地取材、簡便易行的急救措施,如糞清、綠豆、生雞子清、黃泥水、羊血、烏梅、肥皂汁、豆腐漿、白糖霜、金汁(糞水)、地漿(地面下的泥土水)、橄欖、槐花、甘草、紫金錠等。這些方法雖然有些在現代醫學看來略顯粗糙甚至具爭議(需考量當時的環境與可取得資源),但在缺乏現代醫療條件的古代,特別是偏遠地區或緊急情況下,這些可能是唯一的救命希望。而且,書中並非簡單羅列,還會附帶一些使用禁忌或注意事項,如服砒霜後忌辛熱之物,服銀銪水毒後需百日內忌口等,顯示其考慮周全。俞桂庭及「存心堂」的增補,則補充了更多解毒方藥或注意事項,顯示這部分內容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被豐富和完善,反映了對這類實用知識的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對鴉片煙毒的處理。鴉片在清代晚期已是嚴重的社會問題,因吸食或誤服鴉片導致中毒死亡者眾多。本書將此納入解毒範疇,並引用官方驗屍專書《洗冤錄》的救治方法,如使用活鴨血、糞汁、醬油、涼水、明礬、雄黃等灌服催吐,並強調對 seemingly dead 但肢體柔軟者應迅速搶救,切勿急於棺殮,應安放陰冷處並灌服金汁或涼水摩擦胸前。王孟英更在按語中將「身不僵硬,切勿棺斂」這條原則擴展到所有卒死之證,是對當時社會習俗中可能導致「未死活埋」現象的強烈警示。這部分內容不僅展示了本書醫學知識的實用性與與時俱進(針對當時的社會問題),更體現了醫者對生命的高度尊重與挽救生命的極致努力。

《願體醫話良方》的學術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面。首先,作為王孟英的著作,它是研究這位清代醫學大家醫學思想與臨床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補充了他溫病學之外在各科及急症處理上的經驗。其次,本書收錄了大量基於臨床實踐的方藥與方法,內容翔實,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是研究清代基層醫療、民間驗方以及應急醫學狀況的珍貴資料。再次,書中對貧病者的關懷、對瘟疫的應對、對社會問題(如鴉片毒)的關注,以及對傳統急救文獻(如《洗冤錄》)的借鑑與批判性應用,使其超越了單純的醫藥方集,成為反映清代社會、文化與醫學相互關係的史料。

而現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校訂願體醫話良方》,更因其「重新編輯及補充內容」而具有了新的價值。如前文所述,古籍由於年代久遠,文字、術語、編排習慣等可能與現代讀者存在隔閡。編輯者的工作,通過對內容的整理、歸納、校對,並對模糊之處進行補充說明,大大降低了閱讀門檻,提高了文本的可讀性和準確性。參考其他古代典籍和現代醫學文獻進行補充,則有可能使本書內容更加全面,提供更多背景信息或不同視角的比較,甚至可以嘗試從現代醫學角度對書中某些論述或方藥進行初步的詮釋或分析(儘管提供的信息沒有詳述補充的方式,但其目的應是為了更好的理解與應用)。這使得這部古籍不僅僅是歷史的陳跡,更能以一種新的姿態,為當代中醫學習者、研究者乃至關注傳統醫學的普羅大眾提供有益的借鑑與啟示。這種「校訂」與「補充」的工作,本身就是對傳統醫學遺產的一種保護、傳承與活化,是連結古代智慧與現代需求的橋樑。

總而言之,《校訂願體醫話良方》是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實用廣度的中醫著作。它不僅記錄了王孟英這位醫學巨匠在臨床各科、尤其是在急症與慈善醫療方面的寶貴經驗,更承載了他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與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書中對於簡便易行的救治方法的強調,特別是針對貧困者的無私救助,使本書在醫學史中獨樹一幟。而經後人或現代編輯者的校訂與補充,這部著作得以克服歷史的隔閡,以更清晰、更完整的面貌呈現於世,使其所蘊含的醫學智慧與人文光輝,得以繼續照亮後人學習與實踐中醫之路。這本書不僅是醫者的案頭參考,更是所有關心生命、願意實踐「仁術」者應當品讀與效仿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