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診家直訣

《重訂診家直訣》乃清代醫家周學海在明代張景岳《診家直訣》基礎上進行重訂與增補之作,是周氏集其學醫多年之心得,特別是脈學研究精華的呈現。周學海在卷首開宗明義地指出,學醫之道首重明理,而明理之法在於博覽群書,透過廣泛閱讀方能掌握醫學概貌,進而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達至變通無礙的境界。然而,醫書浩瀚,非朝夕可盡覽,因此選擇重要書籍作為研習基礎至關重要。

周學海坦承自己過去雖廣泛涉獵群書,所得卻不多,乃因多方涉獵而未能深入精研。直到偶然讀到張景岳原著的《診家直訣》,因其內容皆為臨床經驗之談,語簡意賅,便於記憶,深感啟悟,遂以此書為本深入鑽研。他認為此書實為學醫者的良師,凡遇疑難,多能從中找到解答,故極力推崇。基於此認識,周學海將張景岳的原著加以重新編輯並補充內容,旨在為學醫者提供一份更為全面且易於學習的參考資料,最終形成了這部《重訂診家直訣》。

本書的結構在周學海的重訂下分為三卷:第一卷闡述診斷學的基本原則;第二卷論述各科常見病的診斷要點;第三卷則涉及各科常見病的治療方法。從這個架構可以看出,周學海希望將診斷與治療緊密結合,提供一套完整的臨床學習體系。然而,從提供的卷一內容來看,雖然開篇提及了診斷學的廣泛原則(病史採集、體格檢查、綜合判斷),但隨即深入且大量地闡述了脈診的具體方法與理論,這預示著在周學海的視野中,脈診在診斷學中佔據了極其核心和基礎的地位。

卷一的開頭首先概述了診斷學概論,強調全面系統地收集病史、仔細進行體格檢查,並結合臨床經驗做出診斷。對於病史收集,書中詳細闡述了詢問、記錄和分析的要點,強調了全面、詳細、清楚、耐心、細緻的重要性,以及分析病因、病機、發展規律、臨床表現、檢查結果和治療反應等環節。接著,體格檢查也被列為重要步驟,包含一般體格檢查和系統體格檢查。這部分內容雖然在提供的文本中未能完整展現,但其存在表明周學海並非僅限於脈診,而是將脈診置於中醫整體診斷體系(望聞問切)的大框架之下。

然而,提供的文本中最具體、最深入的內容,集中在脈診的闡述。周學海在卷一中用了大量篇幅來討論脈診的「指法總義」、「二十四象會通」、「八法總義」及「位數形勢」,這正是他對脈學精髓的提煉與系統化。

在「指法總義」中,周學海不僅列舉了《內經》等經典文獻中記載的傳統指法(如舉、按、尋、推、初持、久按、單持、總按),以及無求子的消息七法和側指、挽指、輾轉、俯仰、操縱等方法,更加入了自己或與益友共同創穫的「移指法」和「直壓指法」。他詳細解釋了這些指法的作用,指出它們是辨識脈之「四科」——位、數、形、勢——的關鍵。舉按用於診高深,上下用於診長短,尋推用於診廣狹厚薄曲直,初持久按用於診遲數滑澀止代,單持總按用於診去來斷續。他特別強調了操縱指法(舉按迭用)以察根氣強弱,以及他自己為了解決傳統診法中三指縫隙導致脈象不接續問題而創立的「一指直壓之法」,這體現了他對脈診技術的精益求精與實踐創新精神。對小兒脈位狹小則提出輾轉指法。這部分內容為讀者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脈診技術指導。

接著,「位數形勢」作為脈診的提綱被提出。周學海將繁多複雜的脈象歸結為這四個基本屬性:位(脈象在寸關尺、浮中沉的位置)、數(脈搏的頻率與節律)、形(脈體的形態,如長短、廣狹、厚薄、粗細、剛柔等,他將此比作幾何學的線面體,認為形是血的端倪,相對靜態)、勢(脈搏跳動的動態表現,如斂舒伸縮進退起伏盛衰等,認為勢是氣的徵兆,相對動態)。他引用《內經》和《脈經》的描述來說明形與勢在正常及病理狀態下的表現,特別指出在死脈中,形與勢可能偏絕而不能相融,而在平人(正常人)則氣血相融,形勢相洽。這四個綱領性的概念,為理解和分析脈象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在「二十四象會通」中,周學海對一些常見的脈象屬性進行了深入分析和闡釋。他不僅解釋了浮沉、遲數、強弱、剛柔、滑澀、斷續、長短、高深、厚薄、寬窄、斂散等脈象的臨床意義(如浮沉診氣之升降,遲數診氣之躁靜,強弱診勢之盛衰,剛柔診形之軟硬,滑澀診形之枯潤,斷續診氣血之通塞盛衰,長短診氣之郁暢等),還特別澄清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他區分了脈之在浮/沉(位置)與脈之能浮/能沉(高深義),區分了強弱(勢)與剛柔(形),區分了寬窄(脈體大小)與斂散(脈邊緣緊松)。他通過聯繫氣血津液的運行來解釋這些脈象形成的機理,如氣血需要津液載行才能滑利,故滑為陰有餘(津液足);氣熱血漲則脈寬,氣寒血消則脈窄;氣寒血盈則脈寬而清,氣熱血虛則脈窄而濁等等。這種詳細的辨析和理論聯繫,展現了周學海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臨床觀察能力。

「八法總義」部分更是周學海在脈診理論上的重要貢獻。他推崇《靈樞》以緩急大小滑澀立綱,並結合後世對浮沉遲數的重視,提出將緩急大小滑澀浮沉遲數共十字與微甚相結合來分析脈象。但他進一步簡化和系統化,認為不必拘泥於二十八脈之名,只需掌握「位數形勢」這四者為綱,再輔以「微甚兼獨」為緯,即可辨析百病之虛實寒熱。他強調,診脈時應在各部(寸關尺浮中沉)中,按此八個字(位、數、形、勢、微、甚、兼、獨)次第尋求、反復驗證,如此則真假無遁情,氣分血分之病到指便見。他稱這是「泄天地之秘」的方法。這種將複雜脈象分析歸納為一個統一框架的思路,大大提高了脈診的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是其學術思想的精髓所在。他再次強調察「來去之勢」為最要,認為這是陰陽噓吸的真機,回歸到「勢」在四科中的核心地位,特別是對於動態氣機的反映。

綜合來看,《重訂診家直訣》的核心內容,至少從提供的卷一節選來看,是對脈診進行了高度系統化和理論化的整理與闡述。周學海繼承了張景岳重視臨床實踐的傳統,並結合自己對經典和諸家學說的深入研究,提煉出「位數形勢」的脈診四科,創建或完善了相應的指法,對常見脈象屬性進行了精闢分析,最終構建了一個以「位數形勢」為綱、「微甚兼獨」為緯的八字脈診分析框架。這種框架超越了單純的脈象名稱記憶,強調從脈象的基本要素出發,通過系統性的指法操作和理性分析,來體察氣血的運行狀態、臟腑的盛衰變化,從而為臨床診斷提供堅實基礎。周學海將脈診視為探查人體內部氣血陰陽動態的核心手段,並為後學者提供了一套清晰、邏輯性強的學習和實踐方法。

儘管卷首提到全書包含常見病診斷與治療,但從卷一的內容深度和廣度來看,脈診無疑是周學海此書中最具特色和貢獻的部分,也可能是他認為診斷學中「最汲汲」的部分。他對脈診的系統性梳理和方法論創新,使得脈診學習不再是單純的圖譜對照,而成為一個基於基本原則和系統步驟的臨床分析過程。這種化繁為簡、提綱挈領的學術思想,使得《重訂診家直訣》不僅是一部實用的診斷指南,更是研究中醫脈學思想發展的重要文獻。周學海在書中對經典的繼承、對前賢學說的會通、以及自身的臨床實踐與理論創新,共同塑造了這部書籍的價值。雖然書中難免有所遺漏,如他自己所言,但其對脈診的深入探討和系統構建,使其成為中醫診斷學領域,特別是脈學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著作,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