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重訂診家直訣》~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說神

脈貴有神,由來舊矣。其說約有數端:一曰應指有力也,一曰來去從容也,一曰來去如一也,(亦曰陰陽俱停,陰陽同等。)一曰形體柔和也。四者固俱本聖經,而皆有似是而非之處,不可以不辨。所謂有力者,謂其氣來應指之際,充然有餘,而無怯然不進之象,若謂搏擊滑大,失本意矣。所謂從容者,謂其來去中途和緩,而無一擊即來,一掣即去,躁疾不安之象。

若怠緩之脈,其氣來至中途而不欲前,去至中途而即欲止,豈從容之謂耶?所謂如一者,來能高滿於其分,去能深極於其底,而無來盛去衰,與來不盛去反盛之嫌也。若來如釜沸,去如弦絕,則非是矣。形體柔和者,真氣充於脈中,而脈管之四傍,又與肌肉相親也,外緊內空,內結外散,均非是矣。獨是四者之義,乃指平脈之神,非病脈之神也。

病者正氣若虛,應指豈必有力,況乎陽盛陰衰、陰盛陽衰、血虛氣實、氣虛血實,又豈能從容如一而柔和耶?然則何以見其神也?神妙萬物,平脈之神,尚難揣摩,病脈之神,孰能擬議?神不可言,言神所見之處可乎。前人謂應指有力,是脈既動之後也。吾謂神不在既動之後,而在方動之初。

其來也,意似浩然湧出,無力倦不能來與迫欲急來,不安於內之情。其去也,意似坦然折入,無怠不欲去與應指即散,不見其去之象。如此,則應指即令少力,即令不能從容如一,而柔和、而神自卓然在也。來去二者之中,又以去為尤要何者?去乃真陰之內吸也。若回折有勢,如石投水,是陰氣猶全,元根未撼,此察神於方動之頃也。

《內經》曰:靜者為陰,動者為陽。所謂靜者,脈氣方停,未來未去之間也。察其未來之先,停於下者之久暫,而知真陰之盈虧,即可知真陽噓力之盛衰也。察其既來之後,停於上者之久暫,而知真陽之衰旺,即可知真陰吸力之強弱也。此察神於未動之始也,方來也,方去也,未來也,未去也,皆神所流露之處也。

聖經未嘗不明言之。但後人讀書,不能領會,今略為拈出,以俟來哲之發揮,豈敢謂義盡於此耶?至於神之發源,生於胃氣,本於命門,前人論之夥矣,不煩絮聒。

白話文:

[講述神韻] 脈象有神韻的重要性,這觀念早已存在。對於神韻的定義大致上有幾種說法:一是脈搏有力,二是脈搏來去平穩,三是脈搏來去一致,也就是陰陽兩態平衡,四是脈搏形態柔順。這些理論固然源自古聖先賢,但其中有些概念容易被誤解,必須加以分辨。

所說的「有力」,是指脈搏觸感飽滿,沒有虛弱的現象,但並非指脈搏快速或粗大。所說的「平穩」,是指脈搏在來去過程中平和,沒有急速來去的焦躁感。若脈搏顯得緩慢,來到一半就不再前進,去到一半就立即停止,這樣的脈象不能稱為平穩。所說的「一致」,是指脈搏的來去都能達到飽滿且深入的程度,沒有來時旺盛而去時衰弱,或是來時不旺盛去時反而旺盛的情況。若脈搏來時如沸騰的鍋子,去時卻如斷絃,這就不符合脈象的一致性。所說的「柔順」,是指真氣充滿脈絡,且脈絡四周與肌肉相接觸,若脈絡外緊內空,或是內部結實外部鬆散,都不符合柔順的脈象。然而,這些定義指的是健康脈象的神韻,而不是病態脈象的神韻。

當身體正氣虛弱時,脈象不一定有力,更何況是陰陽失衡,血氣不調的情況下,脈象怎能保持平穩、一致和柔順呢?那麼,如何判斷脈象是否有神韻呢?神韻涵蓋萬物,對於健康脈象的神韻都難以捉摸,更何況是病態脈象的神韻呢?神韻無法用言語表達,但可以描述脈象呈現神韻的特徵。前人認為脈象有力是脈搏跳動後的特徵,我認為神韻不在脈搏跳動後,而在脈搏剛開始跳動時。

脈搏來時,彷彿有股浩瀚的能量湧出,沒有疲憊或急迫的情緒。脈搏去時,彷彿平靜地退回,沒有遲緩或立即散開的現象。這樣,即使脈象力量稍弱,即使無法保持平穩、一致和柔順,但神韻依然顯著。在脈搏來去的過程中,去的過程更為重要,因為這是身體真陰的內吸作用。若脈搏回轉有力,如同石頭投入水中,表示陰氣仍然完整,根基未受影響,這是在脈搏剛開始跳動時觀察神韻的方法。

《黃帝內經》提到:靜為陰,動為陽。所謂的靜,是指脈氣暫停的狀態,介於未來和過去之間。透過觀察脈氣在未來之前暫停的長短,可以瞭解真陰的盈虧,進而得知真陽的盛衰。透過觀察脈氣在過去之後暫停的長短,可以瞭解真陽的衰旺,進而得知真陰的強弱。這是從脈搏尚未跳動時開始觀察神韻的方法。脈搏即將來臨、即將離去、尚未來臨、尚未離去,這些都是脈象神韻流露的時刻。

古聖先賢對此並非沒有明確的敘述,只是後人閱讀時未能領會,現在稍微提點,等待未來的學者進一步闡述,不敢說這裡已經窮盡所有道理。至於神韻的根源,是由胃氣產生,源自命門,前人已有許多討論,這裡不再重複。

2. 辨止

凡癥瘕積聚,痰凝水溢,胕腫痞滿,喘促咳逆,畜血停食,風熱癮疹,寒濕筋骨疼痛,心胃氣痛以及憂愁、抑鬱、大怒、久思久坐,夜深不寐,與夫因病過服涼泄,胃氣遏伏不通,婦人月閉妊娠,脈皆常有停止。有停一二至者,有停二三十至而復來者,即仲景所謂厥脈也。又小兒脈多雀鬥不勻,此其多寡疏密,舉不足為吉凶之據也。

詳考其辨,蓋有四端:一察其不停之至,應指之有力無力,起伏之有勢無勢也。力與勢盛,即為有神。力與勢衰,即為無神。一察其停至之頃,是在脈氣下伏之後,其力不能外鼓而然者,是為邪所遏,陽不能噓。若在脈氣上來之後,其力不能內返,因從指下即散,如弦之絕,而不見其下去者,是元根已離,陰不能吸,其餘氣遊奕經絡之中,而將外脫也。一察其停至之至,是於脈氣下伏之後,全不能起,徑少一至,是邪氣內結也。

若非全不能起,已至中途,不能上挺指下,喘喘然搖擺而去者,是中氣內陷不振,而將上脫也。稍遲,即當變見蝦游、魚翔之象矣。一察其既停之後,復來之至,將起未起之際,有努力上掙,艱澀難起之意者,即知其停,是邪氣所阻也。若起伏自然,如常流利,略無努掙難澀之情,是其停為元根已離,其餘氣徘徊於三焦胸腹之空中,進退無定,而將上脫也。稍遲,即當變見雀啄、屋漏之象矣。

更察其脈之形,無論為緊斂,為洪大,但能通長勻厚,應指有力,高下停勻,或來微衰而去盛者,吉也。若應指少力,來盛去衰,及寬大中挾一細線,指下挺亙不移,或上駛如馳如射,又斷而累累如珠,及指下如引數線不能斂聚者,是中氣敗散,為痰所隔而不合,即所謂解索也。故有偶停一二至,而即決其必死者,為其氣敗而不續也。

有久停二三十至,而仍決其可治者,為其氣閉而內伏也。更察其證有病之人,必痰塞氣逼,不得宣暢,神識昏迷,譫妄躁擾,狂越可駭者,吉也。若氣高不下,時時眩冒及神識清明而靜者,凶也。無病之人,必胸膈不清,肋脹腹痛,氣悶不舒,心中驚惕,寐中肢掣,夜夢紛紜及見惡物入暗洞者,吉也。

若四肢無力,稍動即喘,氣高不能吸納,胸中時時如飢,而又不欲食,二便清利頻數者,凶也。

白話文:

[辨識脈搏停頓]

凡是體內長瘤、積水、痰凝、水腫、腹脹、呼吸急促、咳嗽、消化不良、血塊停滯、飲食過度、風熱引起的皮膚疹子、寒溼引起的筋骨疼痛、心臟和胃部的氣痛,以及憂鬱、壓抑、暴怒、長時間思考或坐着、深夜失眠,或是因疾病過量服用冷性瀉藥導致胃氣被抑制無法正常運行,婦女月經閉塞或懷孕,這些情況下,脈搏常常會有停頓的現象。有的可能只停頓一兩拍,有的可能停頓二三十拍後又恢復,這就是張仲景所說的"厥脈"。另外,兒童的脈搏大多不穩定,這種脈搏的快慢、疏密,並不足以作爲判斷病情好壞的依據。

仔細考察辨識脈搏停頓的方法,大概有四個要點:首先,觀察脈搏不停頓的部分,看是否有力度,脈搏的起伏是否有力。如果力道和脈勢強,就表示有精神;反之,如果力道和脈勢弱,則表示精神不足。其次,觀察脈搏停頓的時間點,如果是在脈氣下降後,因爲力量無法外發導致的停頓,這表示邪氣阻礙了陽氣的運行。如果是在脈氣上升後,力量無法內收,從手指下散開,就像斷了的弦,看不見脈氣下降,這表示根本已經脫離,陰氣無法吸引陽氣迴歸,剩餘的氣遊走在經絡中,即將脫離身體。再者,觀察脈搏停頓的部分,在脈氣下降後,完全無法再次升起,就是邪氣在體內集結。如果不是完全無法再次升起,只是在中途就無法繼續向上,搖搖晃晃地離去,這表示中氣在體內下沉,即將脫離。稍晚些,就會出現蝦遊、魚翔的脈象。最後,觀察脈搏停頓之後,再次出現的脈搏,在將要升起卻還未升起時,如果有用力掙扎,艱難升起的感覺,這表示停頓是由邪氣阻礙造成的。如果脈搏自然起伏,如同往常一樣流暢,沒有掙扎的跡象,這表示停頓是因爲根本已經脫離,剩餘的氣在胸腹之間的空間中徘徊,進退不定,即將脫離。稍晚些,就會出現雀啄、屋漏的脈象。

此外,觀察脈搏的形狀,無論是緊縮還是寬大,只要脈搏通長均勻,有力且穩定,高低一致,或來時輕微,去時強烈,都是好的跡象。如果脈搏無力,來時強烈,去時減弱,或者寬大中有細線,手指下的脈搏持續不動,或上行速度快如飛馳,又或者斷斷續續如同珠串,或者手指下如同數條線無法聚集,這表示中氣敗散,被痰阻隔,不合常理,這就是所謂的“解索”。因此,即使只是偶爾停頓一兩拍,也可以斷定病人即將死亡,因爲他的氣已經敗散無法延續。相反,即使長時間停頓二三十拍,仍然可以斷定病人可以治療,因爲他的氣雖然封閉,但是還在體內潛藏。再觀察病人的症狀,如果病人痰多,氣短,無法暢快呼吸,意識模糊,胡言亂語,煩躁不安,甚至出現驚恐的症狀,這是好的跡象。如果氣高不下,經常感到頭暈,或者意識清晰,安靜,這是不好的跡象。對於無病的人,如果胸膈不清,肋骨脹痛,腹部疼痛,氣悶不舒,心中驚懼,睡眠中手腳抽搐,夜晚夢境紛擾,甚至看到惡鬼進入黑暗的洞穴,這是好的跡象。如果四肢無力,稍微活動就喘息,氣高無法吸入,胸中時常感到飢餓,卻又不想吃東西,大小便頻繁,這是不好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