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診家直訣》~ 卷下 (3)
卷下 (3)
1. 左右表裡直解
王海藏曰:傷寒以左脈為表,右為里,雜病以右脈為表,左為里。予初診不盡驗,心以為此特一法耳,固不可拘也。近二年來,深察病情脈象,有可得而言者。凡外感風寒濕之邪深者,皆系左脈沉細於右,淺者但兩手浮弦,或右關前浮弦而已。外感暑熱之邪深者,皆系左脈弱散於右,淺者但兩手浮滑,或右關前浮大而已。
溫病之由於伏氣內發者,前人皆以右大於左為詞,謂邪從中道胃氣鬱濁之故。以吾歷診春溫、冬溫、喉痧、疫疹諸症,凡右大於左,而左脈不甚細弱者,真陰未損,治之易愈。若左脈沉細而數,斷續不勻,真陰已竭,十難救一。是當以左小於右,定正氣之成敗,不當專以右大於左,定邪氣之微甚也。
又診夏行秋令時疫,有所謂癟螺痧者,其證先見頭痛心嘈,四肢麻冷,螺紋陷下,或吐或瀉,旋即昏厥,重者即死,輕者醒後越一二日而死,醒後心中煩悶,其苦難言,而神識清明,額汗不止,其脈皆兩手沉細,短伏關後,而左手尤甚,此天行肅殺之氣,傷其心肝生陽之氣,亦由其人生陽之本虛也。又診水腫之人,陰邪極盛,亦莫不左脈沉小於右。
此外一切大病久病,邪氣深入者,莫非左陷於右。元氣虧甚者,亦莫非左弱於右,其將愈也,則又右脈先盛,左脈後復,必待左脈復盛,乃為元根充固,其病可無慮反復矣。病氣輕淺,左脈決不受傷,惟癥瘕積聚,其病雖深,必隨其經絡之部位,而見於脈,不能拘於此例耳。
由此觀之,左里右表者,百病之通診,傷寒豈能獨異耶?故吾以左脈察邪氣之淺深,即以左脈察元氣之虛實,其脈象須各因病而定,不得專以大小二字賅之。寒邪以細而急為甚,熱邪以薄而散為甚,陰虛以浮散而短為甚,陽虛以沉細而短為甚,其敗也,總歸於躁疾散斷,全無神力而已矣。
海藏之劈分傷寒雜病者,彼蓋以雜病為勞倦內傷也,由氣分漸傷入血分,血傷而左脈敗矣,故左為里也。寒為陰邪,先傷於陽,內傳胃實,而右脈大矣,故右為里也。殊不知陽明胃實證,乃陽氣之內鬱而盛,有撐邪外出之機,不得謂之寒邪內陷。寒邪內陷者,少陰厥陰之寒證是也,是仍當在左手矣。
大凡病之始生也,屬陽虛與寒甚者,左脈常沉小於右;屬陰虛與熱甚者,右脈常浮大於左。若沉小之極,而右脈亦陷,則胃陽絕矣。浮大之極,而左脈亦散,則腎氣絕矣。故喉痧之死脈,皆右關與左脈,同其短數。癟螺痧之治脈,皆右關緩滑有力,左脈雖伏,而不至散斷者也。
左脈重尺,右脈重關。盛啟東以新病之死生,主乎右手之關脈;久病之死生,主乎左手之關尺,義正如此。此皆取其偏重者言之也。若夫邪氣之猝至,雖兩手脈伏,尚不為凶,病久邪雜,陰陽臟腑俱困者,但一部脈壞,即為不吉,是又在於圓機應變者。
白話文:
王海藏說:在傷寒病中,我們會看左側的脈搏來判斷外表的病狀,右側的脈搏則反映內在的狀況。而在其他綜合病症中,則相反,右側的脈搏反映外表病狀,左側的脈搏反映內在狀況。起初,我在診斷時並不能每次都驗證這種說法,心裡認為這只是一種方法罷了,並不能完全依賴。但在最近兩年,我深入觀察病情和脈象,發現了一些值得討論的現象。
所有深度感染風寒濕邪的人,他們的左側脈搏都會比右側更沉更細。如果只是輕度感染,雙手的脈搏可能只是浮動且弦緊,或者只有右手的關前脈搏浮動且弦緊。對於深度感染暑熱邪氣的人,他們的左側脈搏會比右側更弱更散。如果只是輕度感染,雙手的脈搏可能只是浮動且滑順,或者只有右手的關前脈搏浮動且大。
對於那些因潛伏氣息內部爆發導致的溫病,前人總是用右側脈搏大於左側作為描述,認為這是因為邪氣從中道胃氣鬱結混濁的原因。根據我對春溫、冬溫、喉痧、疫疹等病症的診斷經驗,只要右側脈搏大於左側,但左側脈搏不是非常細弱,那麼真陰尚未受損,治療容易康復。但如果左側脈搏沉細且數,斷斷續續,那麼真陰已經耗盡,十個病人中可能只能救活一個。
對於夏季出現秋季瘟疫,有一種叫做癟螺痧的疾病,這種病的症狀首先是頭痛心煩,四肢麻木冰冷,螺紋下陷,可能會嘔吐或腹瀉,很快就會昏迷,嚴重的馬上就會死亡,輕一些的在醒來後的一兩天內也會死亡。醒來後會感到心煩意亂,痛苦難以言喻,但神智清楚,額頭不停出汗。他們的脈搏都是雙手沉細,在關後短伏,尤其是左手更嚴重。這是因為天行肅殺之氣,傷害了他們心肝的生陽之氣,也是因為他們自身生陽之本虛弱。對於水腫的人,陰邪極盛,他們的左側脈搏也總是比右側更沉更小。
除了這些,所有大病久病,邪氣深入的人,他們的左側脈搏總是比右側更深陷。元氣虧損嚴重的人,他們的左側脈搏也總是比右側更弱。當他們開始康復,右側脈搏會先變得強壯,左側脈搏會後面恢復。只有等到左側脈搏恢復強壯,才能說明元氣已經充足,病狀就不會反覆。如果病氣輕微,左側脈搏一定不會受傷。只有癥瘕積聚等病,即使病況深重,脈象也會根據其經絡位置來顯示,不能拘泥於這種規則。
從這個角度看,左側脈搏反映內在,右側脈搏反映外表,這是所有疾病的共同診斷方式,傷寒病怎麼能例外呢?所以,我用左側脈搏來判斷邪氣的深淺,同時也用左側脈搏來判斷元氣的虛實。脈象必須根據不同的疾病來確定,不能單純以脈搏的大小來概括。寒邪如果細且急,表示病況嚴重,熱邪如果薄且散,表示病況嚴重,陰虛如果浮散且短,表示病況嚴重,陽虛如果沉細且短,表示病況嚴重。當病況惡化,總會歸結為脈搏躁動、斷裂、散亂,完全沒有生命力。
王海藏區分傷寒病和其他綜合病症,他認為綜合病症是由勞累疲倦導致的內傷,從氣分慢慢傷及血分,血分受傷後,左側脈搏就會衰敗,所以左側反映內在。寒邪是陰性邪氣,先傷害陽性,然後傳入胃部,使右側脈搏增大,所以右側反映外表。然而,陽明胃實證,實際上是陽氣在體內鬱結且旺盛,有排除邪氣的作用,不能說是寒邪在體內深入。寒邪深入體內的病狀,應該是少陰厥陰的寒證,這種情況仍然會在左側脈搏上顯示。
一般來說,病狀剛開始的時候,如果屬於陽虛或寒氣嚴重,左側脈搏通常會比右側更沉更小。如果屬於陰虛或熱氣嚴重,右側脈搏通常會比左側更大。如果沉小到極點,右側脈搏也陷入,那麼胃陽就已經消失。如果浮大到極點,左側脈搏也散亂,那麼腎氣就已經消失。因此,喉痧的致命脈象,都是右關和左脈的短數相同。癟螺痧的治療脈象,都是右關緩滑有力,左脈雖然隱藏,但不會散亂斷裂。
左脈注重尺脈,右脈注重關脈。盛啟東認為,新病的生死,取決於右手的關脈;舊病的生死,取決於左手的關尺脈。道理正是這樣。這都是根據脈象偏重的一方來說的。如果邪氣突然來襲,即使雙手脈象都隱藏,也不一定是凶兆。但如果是長期患病,邪氣複雜,陰陽臟腑都受到困擾,只要一部分脈象破壞,就是不吉利的徵兆,這就需要醫生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