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診家直訣》~ 卷下 (2)
卷下 (2)
1. 三關脈體通考
仍以所見諸證參之,更有正取反取俱無脈,細尋卻在手臂鼠肉之上者,亦反關之類也。但此脈已無常,似難憑脈,必須察其病證何如,元氣何如,以斷吉凶,此論極為精當。
白話文:
還是要參考觀察到的各種症狀,來綜合判斷。更有一些情況是,正面取脈、反面取脈都摸不到脈搏,仔細尋找卻發現在手臂內側的肌肉之上,這種也算是反關脈的一種。但是這種脈象已經很不尋常,似乎難以單憑脈象來判斷,必須仔細觀察病人的病情如何,元氣狀況如何,才能判斷吉凶,這個說法非常精確恰當。
2. 氣血形勢直解
氣無形也,血有形也;氣動也,血靜也。脈之行也,以息往來,其動則氣也,其管則血之質也。病在氣分,候動之勢,病在血分,候脈之形。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血病即當累氣,故候形者必兼審勢;氣病久乃累血,故察勢者不必泥形。氣虛血實,脈雖弱而按之必有形;血衰氣盛,脈雖空而其來必有勢。
是故凝痰瘀血,無論脈勢強弱,按之必有勁線,或如珠粒。氣化升降不利,無論脈形虛實,其動也,必有疏密不勻,強弱不均,或寸弱於尺,或尺弱於寸,或應指少力,或中道而還。血實者脈形必厚,血虛者脈形必薄,牢實與芤革可推也。氣盛者來勢必盛,氣衰者來勢必衰,濡弱與洪滑可例也。
氣周於外,血貫於中,故氣寒而血為所束,脈即細緊;血虛而氣無所歸,脈即微散也。氣鬱與血結必殊,血虛與氣弱不類,此分見者也。血熱即見氣脈,氣寒則見血脈,此又互見者也。且夫勢衰而形實者,有氣虛不能運血,有血滿致郁其氣,何以辨之?曰:血累氣者氣不虛,其勢雖來去不大,而按之必有倔強欲起之情,似動似滑,所謂陰中伏陽也。氣累血者血不行,指下堅細而已。
勢盛而形虛者,有氣亢以耗其血,有氣旺將生其血,何以辨之?曰:氣耗血者,輕診必帶弦而來多去少。氣生血者,輕診必見濡而來去停勻也。經曰:脈澀而堅者,血實氣虛也;脈浮而大者,氣實血虛也。氣熱者,血未嘗不奔逸,然清其氣而血即平;若正入血分,則腫腐矣,但清其氣無功也。
氣寒者,血未嘗不凝滯,然溫其氣而血即通。若正入血分,則頑塊矣,但溫其氣無功也。故吾嘗謂病之在經絡也,有在氣分,有在血分。其在臟腑也,止可以在氣分,而不可以在血分。前人每言病在某臟某腑血分者,仍指其經絡言之也,或指其血力氣累者也,果在血分,臟體壞而死矣。
白話文:
[對於氣血形勢的直白解釋]
氣是無形的,血是有形的;氣是活動的,血是相對靜止的。脈搏的運行,跟著呼吸的節奏,脈搏的跳動反映的是氣的情況,而脈管則是血的實體。如果疾病出現在氣的部分,我們就觀察脈搏的動態趨勢;如果疾病出現在血的部分,我們就觀察脈搏的形態。氣的主要功能是溫暖身體,血的主要功能是滋潤身體。血發生問題時通常也會影響到氣,所以當我們觀察脈搏形態時,也必須同時考慮脈搏的動態趨勢;氣發生問題時,時間長了才會影響到血,所以當我們觀察脈搏動態趨勢時,不一定非得拘泥於脈搏的形態。如果氣虛而血實,雖然脈搏看起來弱,但按壓下去一定會有形態;如果血衰而氣盛,雖然脈搏看起來空虛,但它的來勢一定很強。
因此,無論脈搏的動態趨勢如何,只要是有凝痰瘀血的狀況,按壓下去一定會有堅硬的線條感,或者像珠子一樣的顆粒感。如果氣的轉換升騰受阻,無論脈搏的形態如何,其動態一定會有疏密不均、強弱不一的現象,或者寸脈比尺脈弱,或者尺脈比寸脈弱,或者脈搏的力度很小,或者脈搏中途就回縮。血實的脈搏形態一定很厚實,血虛的脈搏形態一定很薄弱,牢實和芤革的脈象可以推測出來。氣盛的脈搏來勢一定很強,氣衰的脈搏來勢一定很弱,濡弱和洪滑的脈象可以以此類推。
氣在外周循環,血在內部流動,所以如果氣寒,血就會被束縛,脈搏就會變得細小緊繃;如果血虛,氣就沒有歸宿,脈搏就會變得微弱散漫。氣鬱和血結的脈象是不同的,血虛和氣弱的脈象也不一樣,這是各自獨立的現象。血熱會導致氣脈的現象,氣寒會導致血脈的現象,這是互相交錯的現象。
再者,動態趨勢衰弱而脈搏形態實在的,可能是氣虛無法運送血液,也可能是血液過多導致氣鬱,該如何分辨呢?答案是:如果血影響了氣,氣並不會虛弱,雖然脈搏的動態趨勢不會太大,但按壓下去一定會有一種倔強欲起的感覺,似乎在動,又似乎在滑動,這就是所謂的陰中藏陽。如果氣影響了血,脈搏在手指下就會呈現堅硬細微的狀態。
動態趨勢強烈而脈搏形態虛弱的,可能是氣過剩消耗了血液,也可能是氣旺盛正在生成血液,該如何分辨呢?答案是:如果氣消耗了血液,輕輕診斷時脈搏一定會呈現弦狀,來得多去得少。如果氣正在生成血液,輕輕診斷時脈搏一定會呈現濡軟,來去均勻。經典上說:脈搏如果僵硬而堅實,那就是血實氣虛;脈搏如果浮起而大,那就是氣實血虛。氣熱時,血不一定會奔騰逸出,但只要清理了氣,血就會平靜;但如果真的進入血的部分,就會導致腫脹腐爛,只清理氣是沒有效果的。
氣寒時,血不一定會凝固,但只要溫暖了氣,血就會流通。但如果真的進入血的部分,就會導致頑固的結塊,只溫暖氣是沒有效果的。所以我曾經說過,疾病在經絡中,有的出現在氣的部分,有的出現在血的部分。如果疾病出現在臟腑中,只可能出現在氣的部分,不可能出現在血的部分。古人常說疾病出現在某臟某腑的血部分,其實是指其經絡,或者是指血力氣累的情況,如果真的出現在血的部分,臟腑組織就會損壞,人也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