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診家直訣》~ 卷下 (4)
卷下 (4)
1. 脈有俯側
平人之脈,寸浮尺沉,關脈在中。診時,食指略輕,名指略重,此常法也。若所謂俯仰者,或寸沉尺浮,是前俯後仰也。或寸更浮,尺更沉,是前仰後俯也。此三部之俯仰也。又有一部二部,前後相為俯仰,此皆常有之事。《脈經》曰:從少陰斜至太陽者,陰維也。(尺沉寸浮。
白話文:
一般人的脈象,寸關尺三部中,寸脈浮起,尺脈沉隱,關脈居中。診脈時,用食指輕按,名指稍重,這是常用的方法。
如果出現「俯仰」的情況,可能是寸脈沉,尺脈浮,這是「前俯後仰」;或者寸脈更浮,尺脈更沉,這是「前仰後俯」。這都是三部脈象的俯仰變化。
還有一種情況是,只有一部或兩部脈象出現俯仰變化,這也是常見的。
《脈經》中記載:「從少陰斜行至太陽的脈絡,稱為陰維脈。」(這時脈象表現為尺脈沉,寸脈浮。)
)動苦肌肉痹癢,僵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從少陽斜至厥陰者,陰維也。(尺浮寸沉。)動若癲癇,肌肉淫痹,汗出惡風。此前後俯俯之專脈也。二維有病,即見其脈,其實尋常診脈,多用此法,以審氣之升降強弱,奚必二維哉。又《內經》陰陽結斜,多陰少陽,其義亦可通,此謂尺寸脈緊澀而傾斜,前仰後俯,浮少沉多,所謂肝腎並沉為石水也。扁鵲曰:不俛不仰,不低不昂,此為平脈,此俯仰二字所本也。
白話文:
(少陽經)發動時會引起筋肉疼痛麻痺、發癢,肢體僵硬癱軟,羊鳴樣聲音,雙手雙腳互相牽引,嚴重者會失聲不能言語。從少陽斜向流到厥陰經的,是陰維脈。(尺脈浮起,寸脈沉下。)發作時像癲癇,筋肉濕潤麻痺,出汗怕風。這裡說的是陰維脈前面和後面彎曲的專門脈路。二維脈有病,就可以從脈象上看出來,實際上平時診脈,多用這種方法,來判斷氣的升降強弱,何必拘泥於二維呢?《內經》中又記載,陰陽結斜,多陰少陽,這個說法也可以理解,意思是尺寸脈緊澀而傾斜,前面浮起後面沉下,浮脈少沉脈多,這就是所謂的肝腎都沉下,形成石淋水腫。扁鵲說:不向前傾,不向後仰,不低下,不昂起,這就是平脈,這是俯仰二字的由來。
2. 脈有內曲外曲
「脈要精微論」曰: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所謂外者,脈外近臂前廉,手陽明大腸脈之部也。所謂內者,脈內近大筋,手厥陰心包脈之部也。是脈形之弓曲,或外羸,或內朒也。寒結之則脈形內曲,熱鼓之則脈形外曲,與小兒診三關脈紋內外之法,其義同。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中說:把脈的時候,脈象像被推向外邊,但實際卻在身體內部,這表示心腹有積滯。把脈的時候,脈象像被推向內邊,但實際卻在身體外部,這表示身體有發熱。所謂的外邊,指的是脈象靠外,靠近手臂的前側,是手陽明大腸經脈所在的地方。所謂的內部,指的是脈象靠內,靠近大筋,是手厥陰心包經脈所在的地方。這是因為脈象的彎曲形狀,有的外邊虛弱,有的內邊空虛。寒氣凝結,脈象就會向內彎曲;熱氣鼓動,脈象就會向外彎曲。這與小兒診斷三關脈紋時,內外脈象的用法是一樣的。
「陰陽別論」曰: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向來注者,罔知斜曲之義。夫結者,堅而澀也。斜者,如弓之曲也。多陰少陽者,謂其斜之弓曲向內,近於少陰,而遠於陽明也。石水少腹腫,是為單腹脹,即心腹寒積之類也。張石頑診趙明遠曰:左手三部,弦大而堅,從人迎斜內向寸,是為三陽經滿溢入陽維之脈也,當有顛仆不仁之虞。所謂斜內向寸者,必先外越,乃折而內向上寸也。
白話文:
《陰陽別論》中提到:「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意思是,陰陽之氣相交錯,陰氣偏多而陽氣偏少,就會出現「石水」的症狀,表現為小腹部腫脹。
過去對這段文字的註解,都沒有說明「斜」的含義。所謂「結」,是指堅硬而澀滯;「斜」,是指像弓箭那樣彎曲。多陰少陽,指的是彎曲的弓箭向內彎曲,靠近少陰經,遠離陽明經。
「石水少腹腫」屬於單純的腹脹,類似於心腹寒積。張石頑在診脈時,發現病人的左手三部脈弦大而堅硬,脈絡從人迎穴斜向內延至寸口脈,這是因為三陽經之氣過盛溢於陽維脈所致,預示著病人容易出現顛僕不省人事的情況。
這裡提到的「斜內向寸」,必定是先向外延伸,然後折向內向上行至寸口脈。
三陽滿溢,即《內經》身熱之類也。《脈經》曰:從尺邪入陽明者,大風寒熱也。(大風,厲風,亦曰寒熱,詳見「風論」。)邪入少陰者,女子漏下赤白,男子溺血,陰痿不起,引少腹疼,是正氣虛則內曲,邪氣實則外曲也。扁鵲《脈法》曰:外句者,久癖也;內卷者,十日以還,是又以內曲外曲,分食積之新久也。大抵脈之曲者,皆因於積,而又中氣虛也。
白話文:
如果陽氣過剩,就會出現《內經》中所說的發熱等症狀。
《脈經》指出,如果邪氣從尺脈進入陽明經,就會導致劇烈寒熱(大風寒熱)。(大風,即暴風,也稱為寒熱,詳見「風論」章節。)
如果邪氣進入少陰經,女性會出現白帶或血帶,男性會出現尿血、陽痿、小腹疼痛,這是因為正氣不足導致內陷,邪氣過盛導致外凸。
扁鵲的《脈法》中說:脈象外凸的是宿食(久癖);脈象內陷的是飲食過後十天以內形成的食積。這同樣是根據脈象內陷或外凸,來區分食物積滯的新舊。
總之,脈象彎曲多是因為飲食積滯,而且中氣虛弱。
偏於熱多則外撐,偏於寒多則內倚。嘗診一婦病胃脘痛,過服泄氣之劑,右脈內倚,藏於筋下,左手弦勁,問之曰左腹素有塊也。用溫元補中二劑,而脈復常。
白話文:
如果偏熱過多,氣就會向外擴散;如果偏寒過多,氣就會向內收縮。曾經診斷過一位女性胃脘疼痛,她過度服用瀉氣的藥物,導致右脈隱藏在筋膜之下,左手脈弦而有力。詢問後得知,她左腹原本就有塊狀物。使用溫補中氣的藥物治療兩劑後,脈象恢復正常。
3. 脈有無數綱絲
此痰脈也。氣過指下,似覺拖帶黏涎,宛然中有無數細絲,此心包絡與肺胃之有痰也。必有嘈雜惱憹,呼吸不利之證。若平人常見此脈,且兼洪弦,又貪厚味,多房室,身肥項短,時覺骨節不便,胸膈不舒,眼目少神,夢寐不安,久必有類中風證。此脈形勢,介在滑澀之間,而實不可以滑澀名也。
白話文:
這是一種痰脈。手指在脈搏上移動時,感覺有黏液拖帶,好像有很多細絲,這是心包膜、肺部和胃部有痰濕。通常伴有心煩意亂,呼吸不暢等症狀。如果健康人經常出現這種脈象,並且脈象洪大而偏緊,再加上嗜好肥甘厚味、房事過多,身體肥胖、脖子短,時常感到骨節疼痛、胸膈不適、眼神呆滯、夢多不安,時間久了必然會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這種脈象介於滑脈和澀脈之間,但實際上不能用滑脈或澀脈來命名。
痰多氣弱,故其形似滑,而其勢甚澀也。王叔和以系水交馳為死脈,真陽盡,而脈中律液,悉化為痰也。系水者,懸水多股,即無數細絲,其絲忽斷忽續而不聚,故遂主死矣。又有風馳脈,其氣衝指而過,如大風馳驟狀,此血虛而痰火相搏也。宜補血化痰主之。
白話文:
痰液多而氣息微弱,所以脈象顯得滑動,但脈勢卻很澀滯。王叔和認為「系水交馳」是死脈,代表真陽耗盡,脈中的津液都轉化為痰液了。「系水」是指懸浮在水中的許多條細絲,它們斷斷續續、無法聚集,因此預示著死亡。還有一種「風馳脈」,脈氣衝擊手指迅速離去,就像大風呼嘯而過,這是血虛與痰火互相爭鬥所致。應當補充血液、化解痰液來治療。
4. 脈有變易無定
虛損久病,脈象早晚不一,時遲時數,時大時小,甚至起坐之間,舉手換診,亦有改變,此由元氣不能自主,或痰飲屍注所為。易思蘭曰:久病氣虛,早晚脈同,雖危可療。韓飛霞曰:重大之病,一日三脈多變,難治沉疴,日日脈不移,亦難治。《脈經》曰:左手寸口,乍大乍小,朝來浮大,暮夜沉伏,往來無常者,榆葉枯落而死。
白話文:
長期虛弱患病的人,脈象早晚不同,有時遲緩有時急數,有時大有時小,甚至在坐起或舉手換診時,也會發生變化。這是因為元氣不穩,或是痰液水濕積聚造成的。
易思蘭說:久病氣虛,早晚脈象相同,雖然危重但可以治療。
韓飛霞說:嚴重的疾病,一天內脈象變化多次,難以根治沉重的疾病。如果脈象每天都不變,也難以治癒。
《脈經》說:左手寸口脈,時大時小,早上浮大,晚上沉伏,脈象變化不規律,這是榆樹葉枯萎即將死亡的徵兆。
慎柔曰:癆瘵脈,酉戍時洪盛,寅卯時細弱者,陽氣虛陷也。忌用苦寒,當助陽以復其寅卯之位。微加瀉陰火而已。此皆虛勞鬼疰之類。此外,更見有兩種:一種婦人初孕一二月內,脈來忽大忽小,忽如病危,忽如無病,其證亦時而逼急欲死,時而舒暢如常也。
白話文:
慎柔說:癆病、癆咳的脈象,在酉時和戌時會又大又強,而在寅時和卯時會又細又弱,這是因為陽氣虛弱下陷的緣故。禁止使用苦寒藥物,應該幫助陽氣回升到寅時和卯時的時辰。稍微瀉去陰火就可以了。這些都是虛勞和被鬼魂侵擾導致的病症。除此之外,還有另外兩種情況:一種是婦人懷孕初期的一兩個月內,脈象時而強大時而虛弱,時而像病危一樣,時而又像沒病一樣,其症狀有時會突然發作讓人感覺要死了,但有時又會很舒暢像平常一樣。
一種血虛內燥之體,火灼於內,濕閉於外,陰陽升降失度,腠理開合不時,心常懊憹,身常癮疹,上下往來,遊移無定,其脈或寸大尺小,或寸小尺大,或左盛右弱,或右盛左弱,長短浮沉,逐日變易,連日診之,無一同象。凡遇此脈,即宜細心察神審證,或是燥火內燔,或已屍氣內伏,一當養陰宣陽,一當理血殺蟲也。
大抵脈象無定,在困病為陰陽之不交,在平人為血氣之不和,當求所以不交不和之故而治之。
白話文:
有一種類型的病症,是血虛內熱,內部被火氣灼傷,外部被濕氣堵住,陰陽升降失衡,皮膚毛孔開合不正常。患者經常心煩意亂,身體經常發疹,疹子忽上忽下,遊移不定。他們的脈象可能寸脈強而尺脈弱,也可能寸脈弱而尺脈強,或者左脈強而右脈弱,或者右脈強而左脈弱。脈象的長短、浮沉每天都在變化,連續幾天看都找不到相同的脈象。如果遇到這種脈象,就需要仔細觀察患者的神態和症狀,判斷是內熱熾盛,還是已經有屍毒內伏。前者需要養陰宣陽,後者需要理血殺蟲。
5. 脈有起伏中途變易
舊說脈之浮沉不同者,不過浮大沉小、浮小沉大、浮滑沉澀、浮澀沉滑而已,未有於起伏之間,察其中途變易者也。近來診視,曾見有兩種脈:一種其氣之初起,自沉分而至於中也,滑而踴躍有勢,及至中分,忽然衰弱無力緩緩而上至於浮,形如泥漿;其返也,亦自浮緩緩而下於中,由中至沉猾而有勢,輕按重按,指下總是如此。
白話文:
過去認為脈搏的浮沉差異,僅限於浮大沉小、浮小沉大、浮滑沉澀、浮澀沉滑這幾種。然而,近期我診察時發現兩種脈象:
第一種脈象,其氣息剛開始浮現時,由沉沉的分岔,逐漸上升到脈位的中間,這時脈搏滑動有力,彷彿向上躍動;到了脈位的中間,脈搏卻突然衰弱無力,緩緩向上,最後浮於脈表,形狀宛如泥漿;回落時,同樣由浮位緩緩下降到中間,從中間到沉位,脈搏又變得滑動有力。無論輕按或重按,指下的脈象皆是如此。
其證身體困倦,終日昏迷,似寐非寐,心中驚惕,惡聞人聲,目畏光明,面帶微熱,四肢微冷,不飢不欲食,但口渴索飲不止,此衛濕營熱,風燥在肺,痰熱在胃也。身中伏有濕邪,而又吸受亢燥之新邪也。以防風、藁本通衛陽,驅表濕;紫苑、白薇、杏仁、蔞皮宣泄肺中濁氣;焦楂、竹茹、煅石膏、煅瓦楞子降滌胃中熱痰;兼以白芍清肝,天竹黃清心,而神清氣爽,身健胃開矣。
白話文:
症狀表現:身體疲倦,整天昏昏沉沉,好像在睡覺又好像沒睡著,心裡驚慌不安,害怕聽到人聲,眼睛害怕光線,臉上有輕微發熱,四肢有些發冷,不飢餓也不想吃東西,但口渴不斷想喝水。
病因:這是濕邪入侵肌體,又被新的燥邪所乘所致。
治療方法:使用防風、藁本疏通衛氣,驅散表面的濕邪;紫苑、白薇、杏仁、蔞皮宣發肺中的濁氣;焦楂、竹茹、煅石膏、煅瓦楞子清降胃中的熱痰;再用白芍清肝,天竹黃清心,這樣神志清爽,身體健康,胃口也能打開。
一種脈氣正與此相反,其初起自沉而中也,艱澀少力,由中而浮也,躁疾如躍;其返也,亦由浮而疾下於中,由中而沉,遲弱無勢,輕按重按,指下總是如此。其人嗜好洋菸,飲食不強,陰痿不起,此表分無病,而里有痰飲,又上虛熱,下虛寒也,治當疏中溫下。此二脈者,皆古書所未言也。
白話文:
還有一種脈象正好與此相反,最初從沉脈開始,脈勢中段難以推動、力量較弱,由中段轉為浮脈,脈動較快急促;脈勢轉變時,也從浮脈快速轉為中脈,由中脈轉為沉脈,脈動遲緩無力,輕按或重按,指下感覺都一樣。這樣的人喜好抽鴉片,食慾不振,陽痿無法勃起,這說明表層部位沒有病,但體內有痰飲,還有上虛熱下虛寒的症狀,治療應以疏通中焦、溫補下焦為主。這兩種脈象,都是古書上沒有記載過的。
豈真古人未見此脈哉?見之而詞不能達,徒以浮滑沉澀、浮數沉遲了之,不知浮沉之間,遲數不能有二,滑澀各自不同,與此之起伏中變者迥別也。故凡著醫案,於脈證曲折處,必不憚反復摩繪,方能開發後學也。
白話文:
豈非古代醫家沒有見過這種脈象嗎?不是的,醫家見過,但無法準確描述,只用浮、滑、沉、澀、浮數、沉遲等簡單術語概括。殊不知,浮與沉之間不可能同時存在,遲與數也無法同時出現,滑與澀各自有不同的特質,與這種變化多端的起伏脈象截然不同。因此,凡是撰寫醫案的醫家,對於脈象的曲折變化,必定不厭其煩地反覆描繪,才能讓後學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