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診家直訣》~ 卷下 (1)
卷下 (1)
1. 卷下
2. 獨取寸口本義(附人迎氣口本義)
《難經》首章,汲汲發明獨取寸口之義者,以其法奇而旨奧也。寸口賅寸關尺三部言,其義本於《內經》經脈別論。第別論之義,注重在得氣之平,以此脈發源心肺,直達寸口,自首至尾,脈管之體,無曲屈,無大小,噓發之氣,適得其勻,故曰氣歸於權衡;而又得程途遠近之適中,故曰權衡以平也。
《難經》之義,注重在得氣之全,以此脈發源心肺,直達寸口,心為百脈之根源,肺為宗氣之橐龠,故曰脈之大會。自首至尾,無中途歧出以分其氣,無他脈來會以攙其氣,完而不偏,純而不雜,故曰手太陰之所終始也。他部動脈,雖亦發源心肺,而或已貫他臟他腑而來,或已分他經他絡而去,氣有偏至,故弗取之。分寸關尺者,經臟居上,其氣前至,故診於關前。
經臟居下,其氣後至,故診於關後。《內經》曰:手經之道近,其氣至也疾。手足之經且然,況部位之高下乎!分左右者,心居中,而血發於左,肝居右而氣噓於左;肺葉右大,脾即甜肉,右端亦大,故皆氣行於右也。近日西人,以此脈為心肺之專,不能分診五臟六腑。聖人正以此脈得心肺之全,乃可遍診五臟六腑妙識精微,下愚豈容輕議!
白話文:
《難經》的第一章,積極地闡述了獨取寸口診法的意義,因為這種診法奇特且含義深奧。寸口是包括寸、關、尺三個部位的總稱,這個診法的理論基礎來自《內經》中的經脈別論。然而,《內經》中的理論更著重在脈氣的平衡,因為這條脈從心肺發源,直達寸口,從頭到尾,脈管的形態沒有彎曲,沒有大小變化,呼吸的氣息剛好均衡,因此被稱為氣歸於權衡;而且它的路徑長度恰當,所以又被稱為權衡以平。
《難經》則更著重在脈氣的完整性,同樣的,這條脈從心肺發源,直達寸口,心是全身脈絡的起源,肺是宗氣的容器,所以被稱為脈之大會。從頭到尾,沒有任何分支中途岔出分散氣息,也沒有其他脈絡來混合氣息,完整而不偏頗,純粹而不混雜,因此被稱為手太陰之所終始。其他的脈絡雖然也是從心肺發源,但有的已經穿過其他臟腑,有的已經分向其他經絡,氣息不完整,所以不被選用。我們區分寸、關、尺的原因是,上部的臟器,其氣息先到,所以我們在關前診斷;下部的臟器,其氣息後到,所以我們在關後診斷。《內經》說:手經的路徑短,其氣息到達快。對於手腳的經絡尚且如此,何況是位置的高低呢!我們區分左右的原因是,心臟位於中央,血液從左邊發出,肝臟位於右邊但氣息從左邊呼出;肺葉右邊大,脾臟即甜肉,右邊的端點也大,所以氣息都是從右邊流動。近來西方人,認為這條脈只是心肺的專屬,無法分別診斷五臟六腑。但是,聖人正是因為這條脈可以全面反映心肺的情況,才能遍診五臟六腑,精確地辨識各種微妙的差異,淺薄的人怎能輕易評論!
3. 三關脈體通考
世謂寸口,正取無脈,覆手取之而得者,謂之反關脈。近武進費伯雄又有斜飛脈之說。張石頑曰:脈之反關者,皆由脈道阻礙,故易位而見。有一手反關者,有兩手反關者,有從關斜走至寸而反關者,有反於內側近大陵而上者,有六部如絲,而陽谿、列缺別有一脈大於正位者,有諸部細小不振,中有一粒如珠者。所謂從關斜走至寸而反關者,外斜脈也。
所謂反於內側近大陵而上者,內斜脈也。所謂陽谿、列缺別有一脈大於正位者,似反關而非反關也,謂之臂外脈。蓋諸處本有細絡,與手太陰脈通,而手太陰之正管,實由寸部透於反背,出於陽谿,趨於合谷,正管有阻,其氣不能直達,則散溢諸絡,迂道而達,非正管移於諸處也。
《靈樞·邪客》曰: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此言手太陰脈。
自大指外側,內屈下魚抵太淵,太淵者,寸口去本節甚遠,但正直本節之後耳,復自太淵外屈,上於本節下,此即所謂外斜脈,大指本節下合谷穴處也。自合谷內屈,會陰諸絡於魚際,伏行壅骨之下,壅骨,大陵穴處也。外屈,出於寸口者,自伏而出,斜行與前抵太淵者會此,即所謂內斜脈也。
此脈與外斜之脈,出於合谷者,雙歧如叉。《脈經》云:從寸口斜入上者,名曰解脈。王冰謂:不合而歧出,如繩之解股是也。外斜脈,常與三關平等,而內斜脈常細。曾見有人,時而內斜脈盛,時而外斜脈盛,其外斜脈盛,無苦,而內斜脈盛,即苦氣逆胸滿。蓋嘗思之,其外斜脈盛無苦者,氣行之正經也,內斜脈盛即有所苦者,此與手心主相會之絡也,絡不當盛,必木火逆橫,致壅遏肺氣,不得暢耳。
又有三部,別有一細脈,自尺至寸,與正脈並行者,此細脈或與正脈平排,並行指下,如引二線也;或行於正脈之上,浮之只見細脈,沉之始見正脈也;或行於正脈之下,按之隱隱有一細脈,自動於正脈之內也,此等最宜留心。若正脈中自見細線,挺然指下者,為寒,為痰,為瘀,為癥瘕。
若別具一脈,動而流連,則是稟賦然矣。世謂雙弦脈,指下如引二線者死,未足為據。蓋雖引二線,而指下來往流連者,乃是本象,其挺然指下無來去者,即不二線,庸有濟乎!張石頑曰:反關脈較平人細小者為常,較平人反大者絕少,不可以為指下變異,謂之怪脈也。凡遇反關殊異常脈,即須細詢,其較之平時稍大,即為邪盛;較之平時愈小,即為氣衰。
白話文:
這個章節討論的是中醫脈學中的特殊脈象,包括反關脈和斜飛脈。
所謂反關脈,是指在一般情況下難以觸及脈搏,但當我們將手翻轉過來時,就能感應到脈動。這種脈象的出現,通常意味著脈絡受到阻礙,脈氣不得不改變其原本的運行路徑。這種脈象可能只在一隻手上出現,也可能兩手都有,或是從關脈斜向寸脈,甚至有些脈象會從內側靠近大陵穴處向上延伸,還有的脈象在六脈中細如絲線,但在陽谿、列缺兩處,卻能發現比其他部位更粗大的脈象,或者在某一部位出現像珍珠一樣圓潤的脈結。
斜飛脈分為兩種,一種是外斜脈,一種是內斜脈。外斜脈是指脈象從關脈斜向寸脈;內斜脈則是指脈象從靠近大陵穴的內側向上延伸。而陽谿、列缺兩處的脈象雖然看起來像是反關脈,實際上它們是臂外脈,因為這些部位原本就有細小的絡脈與手太陰脈相通。
根據《靈樞·邪客》的描述,手太陰脈起始於大拇指末端,向內彎曲,沿著皮膚的白色部分,到達太淵穴後,再向外彎曲,經過本節下方,再次向內彎曲,與陰絡在魚際穴處交匯,多條脈象在此匯聚,氣血滑利地流動,然後潛行在壅骨下方,再次向外彎曲,穿過寸口,向上延伸至肘部內側,進入大筋下方,再次向內彎曲,向上行走於臑陰部,進入腋下,最後深入肺部。這是手太陰脈的正常運行路徑。
當手太陰脈在太淵穴處受到阻礙,氣血無法順利通過,就會散開進入旁邊的絡脈,繞道而行,而不是改變主脈的位置。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外斜脈和內斜脈。外斜脈與內斜脈的出現,就像一個叉子的兩條分支,從合谷穴處開始分離。
此外,《脈經》提到,從寸口斜向上延伸的脈象稱為解脈。王冰解釋,解脈是指脈象在分叉後沒有合併,就像繩子解開一樣。外斜脈常常與三關平行,而內斜脈通常較細。有時,一個人的內斜脈會變得強烈,有時外斜脈會變得強烈。當外斜脈強烈時,不會感到不適,但當內斜脈強烈時,就會感到胸口憋悶。這可能是因為內斜脈與心包絡相交,當絡脈不應該強烈時,通常是因為肝火旺盛,導致肺氣受阻。
另外,還有一種脈象,稱為細脈,它從尺脈延伸到寸脈,與正常的脈象並行。這種細脈可能與正常的脈象平行排列,就像兩根線一樣;或者位於正常脈象上方,輕按只能感受到細脈,重按才能感受到正常的脈象;或者位於正常脈象下方,深按才能感受到細脈。這種脈象需要特別留意。如果正常的脈象中出現細線,可能是寒、痰、瘀血或癥瘕等問題。
此外,有些人會出現雙弦脈,也就是指下如同兩根線一樣的脈象。這種脈象並不一定代表死亡,因為即使出現兩根線,只要脈象來迴流暢,就不算是異常脈象。只有當脈象在指下僵硬,沒有來迴流動時,才真正值得擔憂。
張石頑指出,反關脈通常比正常脈象細小,而比正常脈象粗大的反關脈非常罕見。因此,不能將反關脈視為異常脈象。當遇到特殊脈象時,需要仔細詢問病人的情況,如果脈象比平時稍大,可能表示病邪較盛;如果脈象比平時更小,可能表示氣血衰弱。
在診斷過程中,除了觀察脈象,還需要結合病人的症狀和體質,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有時候,正取和反取都找不到脈象,但在手臂鼠肉上可以找到脈象,這也是一種反關脈的表現。然而,這種脈象已經很難通過脈象來判斷病情,必須根據病人的症狀和體質來評估病情的吉凶。
以上就是本章節對反關脈和斜飛脈的詳細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