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診家直訣》~ 卷下 (3)
卷下 (3)
1. 初診久按不同(出張石頑)
問脈有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有下指濡軟,按久搏指者;有下指微弦,按久和緩者,何也?答曰:夫診客邪暴病,應指浮象可證。若切虛羸久病,當以根氣為本。如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正氣大虛之象,無問暴病久病,雖證顯灼熱煩擾,皆正衰不能自主,隨虛陽發露於外也。
白話文:
問:把脈時有手指按下去覺得浮腫很大,按久了又很軟的;有手指按下去感覺濕潤柔軟,按久了手指會跳動的;有手指按下去感覺有點緊繃,按久了逐漸和緩的,這是為什麼?
答:診脈時遇到病人新發病的急症,手指按下去浮腫的表現可以證明。如果脈象虛弱,表示病人長久臥病在牀,應以根本的生命力為依據。如果手指按下去浮腫很大,按久了又很軟(無力)的,這是正氣極度虛弱的表現,不必問是急症還是久病,即使症狀明顯熱鬧煩躁,都是因為正氣衰弱無法控制自己,隨著虛浮的陽氣發散到體外所致。
下指濡軟,按久搏指者,里病表和之象,非臟氣受傷,即堅積內伏,不可以脈沉誤認為虛寒也。下指微弦,按久和緩者,久病向安之象,氣血雖殆,而臟氣未敗也。然多有變證多端,而脈漸小弱,指下微和,似有可愈之機者,此元氣與病氣俱脫,反元病象發見,乃脈不應病之候,非小則病退之比。大抵病人之脈,初下指雖乏力,或弦細不和,按至十餘至漸和者,必能收功。
白話文:
如果按壓手指時感覺柔軟濡濕,按久後手指有彈性,這表示內臟健康,外部身體狀況良好。如果不是臟腑受傷,就是體內有堅硬的積塊。不能因為脈象沉細就誤認為寒虛。
如果按壓手指時感覺稍有緊繃,按久後感覺緩和,這表示久病逐漸康復。雖然氣血不足,但臟腑機能並未衰竭。
但是有很多變化的證候,脈象逐漸衰弱無力,但按壓手指時感覺微弱緩和,好像快要康復的樣子。其實這是元氣和病氣都衰竭了,反而出現了疾病的徵象,是脈象與病情不符的情況,不能因為脈象弱就認為病情已退。
一般來說,病人的脈象,最初觸診手指時雖然無力,或脈象緊繃細弱不和,但按壓十幾次後逐漸舒緩,這一定能看到療效。
若下指似和,按久微澀,不能應指,或漸覺弦硬者,必難取效。設病雖牽纏而飲食漸進,便溺自調,又為胃氣漸復之兆。經云:安穀者昌。又云:漿粥入胃,則虛者活。此其候也。
白話文:
如果用手按壓穴位時感覺和緩,按壓時間較長僅有輕微的阻滯感,按壓時無法產生彈性,或者逐漸感覺穴位變得僵硬,那麼治療效果可能不佳。如果雖然病情尚未完全好轉,但飲食狀況逐漸改善,排便排尿也逐漸正常,這說明胃氣逐漸恢復。古籍有云:「安穩地吃飯,身體才會昌盛。」又說:「流質食物進入胃中,虛弱的人就能活命。」這些都說明瞭身體狀況的改善。
2. 單診總按不同
脈有單診、總按不同者,或單診強,總按弱也;或單診弱,總按強也;或單診細,總按大也;或單診大,總按細也。凡單按弱,總按強者,此必其脈弦滑。一指單按,氣行自暢,無所搏激。三指總按,則所按之部位大,氣行不暢,而搏激矣。此脈本強,而總按更強於單按也。
白話文:
脈象有隻用單指診斷、總用三指按診不同的情況。有時單指診斷有力,總按診斷較弱;有時單指診斷較弱,總按診斷較有力;有時單指診斷較細,總按診斷較粗;有時單指診斷較粗,總按診斷較細。凡是單指按診較弱,總按較有力的情況,這一定是因為脈象滑實有力。單指按診時,氣血運行通暢,不會受到阻礙。而當用三指總按時,按壓部位較大,氣血運行不順暢,就會出現搏動感。這種脈象本身強勁有力,而總按時比單指按診更有力。
單按強,總按弱者,此必其脈氣本弱,但食指較靈,單按指下較顯。名中二指較木,總按即不顯其振指也。此脈本弱,而總按更弱於單按也。單按細,總按大者,是其脈體弦細,而兩旁有暈也。總按指下部位大,而暈亦鼓而應指矣。單按大,總按細者,必其人血虛氣燥,脈體細弱,而兩旁之暈較盛也。
白話文:
單指按壓時顯得有力,而同時按壓所有手指時顯得虛弱,這表明脈象本來就虛弱,但食指相對靈敏,單按時脈象會更明顯。中指名指相對遲鈍,同時按壓時脈象的振動不會顯著。這是因為脈象本來虛弱,同時按壓時會比單按時更虛弱。單指按壓時脈象細弱,同時按壓時脈象較大,表明脈體細弱,兩側有暈氣。同時按壓時,手指下的部位較大,暈氣也會鼓動起來,對手指有反應。單指按壓時脈象粗大,同時按壓時脈象細弱,表明這個人氣血虛弱,脈體細弱,兩側的暈氣較重。
食指靈而暈能應指,名中二指木,而暈不能應指矣。更有單按浮,總按沉,單按沉,總按浮者,其浮即暈也。抑或脈體本弱,輕按氣無所搏,力不能鼓,重按氣乃搏鼓也。又有醫者,操作用力,指尖動脈盛大,與所診之脈氣相擊,而亦見盛大者。又有醫者,久行久立,指頭氣滿,皮膚膹起,因與脈力相隔而不顯者。
白話文:
食指靈活而且強壯有力,能根據指令輕輕敲擊,稱為「中二指木」,但如果敲擊的部位變弱,無法按照指令輕輕敲擊。有些情況下,輕壓感覺到浮脈,重壓感覺到沉脈;或輕壓感覺到沉脈,重壓感覺到浮脈。這種浮脈其實就是弱脈。還有一種情況可能是脈搏本身比較弱,輕壓時氣無法鼓動,加重壓力後氣才被鼓動。另外,有些醫生在診脈時用力過度,導致指尖動脈充血腫脹,與所診測的脈搏氣流相互作用,使得脈搏顯得過於強盛。最後,如果醫生久走久站,手指氣血充足,面板浮腫,會阻隔脈搏的傳導,以致於脈象不明顯。
此皆極瑣細之處,前人所不屑言,而所關正非淺鮮也。大抵單診、總按,而指下顯判大小強弱之有餘不足者,其有餘總屬假象。在無病之人,固為正氣衰微,即有病之人,亦正氣不能鼓載其邪,使邪氣不能全露其形於指下,而微露此幾希也。當以正虛邪實例治之,固不得重於用攻,亦不得以為邪氣輕微,專於用補也。
白話文:
這些都是非常細微的地方,前人都不屑於討論,但這些問題其實非常重要。一般來說,通過單獨診脈或全面按壓,可以通過手指的觸感判斷大小強弱的剩餘和不足。其中剩餘的部分通常是假象。對於無病的人來說,這可能是因為正氣衰弱;對於有病的人來說,也是因為正氣不能驅動邪氣,導致邪氣無法完全在手指觸診下顯現,只能微弱地流露出來。因此,應當以正虛邪實為原則進行治療。固然不能過於使用攻伐之法,也不應該認為邪氣很輕微,而專用補益之法。
即如總按大,單診細者,其細多是指下梗梗如弦,起伏不大,其中氣之怯弱可知。單診大,總按細者,其細多是指下駛疾,累累似滑,是氣力不足於上充,而勉強上爭也,其中氣之竭蹶更可知矣,強弱亦如是也。總是稟賦薄弱,或勞倦內傷,或久病氣血困備,胸中窄狹,動作乏力,乃多見之,是因虛生實,清濁混處,氣鬱不舒之象也。
白話文:
在診脈時,如果總體按起來覺得脈搏壯大,單獨診查時發現脈搏細小,這種細脈通常是指脈搏緊張而僵硬,起伏不大,由此可見脈中之氣虛弱。如果單獨診查脈搏覺得脈搏壯大,總體按起來卻發現脈搏細小,這種細脈通常是指脈搏流動快速,一粒粒像滑動的珠子一樣,這是因為氣力不足以充實上方,勉強往上沖擊造成的,由此更可見氣力已經衰竭。
脈搏的強弱也是如此。脈搏總體表現出虛弱,可能是因為天生的稟賦不足,或者因為勞累過度而導致內傷,或者因為長期的疾病導致氣血虧虛,胸中氣機狹窄,動作無力,這都是常見的情況。這是因為虛弱會導致實證,清濁混雜,氣機鬱結不暢的緣故。
3. 脈有兩側
「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王冰云:兩旁,兩尺外側也。李中梓曰:內外二字,諸家皆說兩側,此必脈形扁闊,或有兩條,否則於義不通矣。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裡說:尺脈內側兩邊,代表季肋。尺脈外側用來診斷腎臟,尺脈內側用來診斷腹部。尺脈處於中間偏上,左邊外側用來診斷肝臟,內側用來診斷橫膈膜。右邊外側用來診斷胃,內側用來診斷脾臟。尺脈處於上部偏上,右邊外側用來診斷肺臟,內側用來診斷胸腔。左邊外側用來診斷心臟,內側用來診斷膻中穴。王冰解釋說:兩旁,指的是兩尺脈的外側。李中梓說:古籍中「內外」這兩個字,各家都說是兩側部位,這一定是脈象寬闊,或者有兩條脈象,否則與意義上說不通。
觀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上三爻,為外卦,下三爻為內卦,則上下之為內外,不昭然乎!故內者,每部之後半部也,外者,每部之前半部也。李氏之解經,誠新穎矣。然脈實有兩側診法,非扁闊與兩條之謂也。凡指平按脈上,其形如此,及側指於內側拍之,而其形如彼,及側指於外側拍之,而其形又如彼矣。
白話文:
從易經的六爻來看,由下往上,上面三爻為外卦,下面三爻為內卦。因此,上面的為外卦,下面的為內卦,難道這還不顯而易見嗎?所以,內卦指的是每部卦的後半部,外卦指的是每部卦的前半部。李氏的經絡理論解讀,確實很有新意。但是,診脈實際上是有兩側診法,並非指扁脈與兩條脈象。凡是平按在脈位上,其脈象如這個樣子;側指按在脈位內側,脈象如另一個樣子;側指按在脈位外側,脈象又如另一個樣子。
此可以脈之緩急滑澀,察病之虛實寒熱,內側主裡,外側主表,祗可取以與正脈合參,不能專恃此以決病,亦不能如正脈之分二十八脈,各有主病也。每診正脈微弱,側診弦而兼滑,則知有痰飲矣,其微弱,乃氣虛,又為痰飲所困耳。又如外側見弦,內側見滑,便是表寒裡熱,與浮弦沉滑同斷。
白話文:
根據脈搏的緩急、滑澀,可以判斷疾病的虛實、寒熱,內側脈搏主裡,外側脈搏主表,只能作為判斷疾病的一種輔助依據,不能完全依賴它來確定疾病,也不能像正脈那樣分為二十八脈,各有主治的疾病。
每當診斷正脈時發現脈搏微弱,側診卻有弦脈並兼有滑脈,就說明有痰飲。脈搏微弱可能是氣虛,同時也被痰飲所困。假如外側脈搏見弦脈,內側脈搏見滑脈,表明表寒裡熱,這與浮弦沉滑同屬一類。
余仿此。頃讀《韓氏醫通》有云:左寸指法,按如六菽之重,在指頂為陰,屬心,在指節為陽,屬小腸。餘部仿此。此即兩側診法也,但不言側指內、側指外,而言指頂、指節,似從正面平按,未免蹈李氏扁闊兩條之誚耳。
白話文:
我模仿這種方法。最近讀《韓氏醫通》中提到:左寸脈的診斷方法,按壓的感覺如同六顆豆子的重量,指尖部位屬於陰,對應於心臟,指節部位屬於陽,對應於小腸。其他部位以此類推。這就是兩側的診脈方法,但沒有說明內側指和外側指,而只提到指尖和指節,這似乎是從正面平按,難免會受到李氏「扁闊」兩條批評的詬病。
4. 脈有頭本
《內經》曰:脈之動也,陽氣前至,陰氣後至。「辨脈」曰:脈來頭小本大者,名曰覆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蓋脈之來也,自筋骨之分,而上於皮膚之際,乍擊於指,此陽氣之前至也。謂之頭,既應於指,而脈尚未去,橫度指下,此陰氣之後至也。
白話文:
《內經》記載:脈搏的跳動,是陽氣先到,陰氣後到。「辨脈」中說:脈搏的頭部細小而根部粗大,這叫覆脈,表示病在體表。脈搏的頭部細微,表示會出汗。脈搏的根部粗大,表示關節不通,無法排尿。脈搏的運行,從筋骨的分界處,向上至皮膚表面,突然觸擊手指,這時就是陽氣先到。稱為頭,陽氣已接觸手指,但脈搏尚未離開,橫掠手指下方,這時就是陰氣後到。
謂之本,有來之初勢有力,而旋即衰弱,不見脈氣之橫趨者,此頭大本小也。有來之初勢不甚有力,而旋見脈氣湧湧續上者,此頭小本大也。脈如曰:動前脈盛氣有餘,動前脈衰氣不足,應後脈盛血有餘,應後脈衰,血不足。此正與頭本之義相發明。故頭本者,就脈來之際分前後,以別陰陽氣血,非謂來為頭、去為本也,舊說有指為寸尺,指為浮沉者,皆未合云。
白話文:
所謂「本」,是指脈象初來時勢頭強盛,但馬上就衰弱,不見脈氣往橫向走。這種情況被稱為「頭大本小」。
而「來之初勢不甚有力,而旋見脈氣湧湧續上者,此頭小本大也。」
「頭小本大」是指脈象初來時勢頭不強,但很快就能看到脈氣洶湧而上。
《脈經》中提到:「動前脈盛氣有餘,動前脈衰氣不足,應後脈盛血有餘,應後脈衰,血不足。」
這句話正好與「頭本」的含義相呼應。所以,「頭本」是在脈象來臨之際,根據脈象的前後變化來區分陰陽氣血,而不是說來脈為「頭」、去脈為「本」。舊有的說法認為「寸尺」為「頭本」,「浮沉」為「頭本」,這些說法都不正確。
5. 脈有動搖
此所謂動搖是脈之本象,非如緊脈之因病而見也。扁鵲曰:少陽之脈,動搖六分,正月、二月王。太陽之脈,動搖九分,三月、四月王。陽明之脈,動搖三分,其至跳,五月、六月王。少陰之脈,動搖六分,七月、八月王。太陰之脈,動搖九分,九月、十月王。厥陰之脈,動搖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王。
白話文:
所謂的「動搖」是脈象的根本特徵,不像是緊脈那樣因為疾病而出現的。扁鵲說:少陽脈動搖六分,正月、二月會旺盛。太陽脈動搖九分,三月、四月會旺盛。陽明脈動搖三分,甚至跳動,五月、六月會旺盛。少陰脈動搖六分,七月、八月會旺盛。太陰脈動搖九分,九月、十月會旺盛。厥陰脈動搖三分,十一月、十二月會旺盛。
此動搖之本於自然者也。夫常脈之動搖,人人所共有,亦人人所必有,必有動搖,而後見其氣來之盛也。須於指下脈來應指初回之際,細審之自見矣。泰西有審脈表,凡脈之起,而將落未落旋轉之際,必有振撼之跡。此氣之噓力大盛,與吸力兩相激盪之勢也。若緊脈,熱為寒束,其動搖,即在脈勢初起之始,乃熱力與寒相搏,脈形挺亙,故動搖之勢益顯,世遂以動搖事屬之緊矣。更有濕熱痰盛,氣鬱而搖者,氣不暢也。
有腎熱內沸,氣喘而搖者,氣不靜也。有命火脫泄,氣怯而搖者,氣已無根,如人之力弱而舉重也。
白話文:
動脈脈搏的跳動源於人體的自然生理現象。正常的脈搏跳動,人人都有,而且是必然存在的。有了動脈脈搏的跳動,才能顯示出氣血旺盛的狀態。
在把脈時,需要仔細觀察脈搏跳動時剛開始到恢復平靜的過程。西方有脈搏檢查表,記載了脈搏跳動開始和結束時,必有振盪的跡象。這是氣息的呼出力量強盛與吸氣力量激盪的作用。
如果脈搏緊實,是熱氣被寒氣束縛所致。其動搖出現在脈搏開始跳動之初,這是熱力與寒力對抗的結果,脈象僵硬,因此動搖的現象更為明顯。人們通常把動搖的脈象歸屬於緊脈。
另外,濕熱痰盛、氣鬱也會導致脈搏跳動。這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