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診家直訣》~ 卷下 (2)
卷下 (2)
1. 左右表裡直解
王海藏曰:傷寒以左脈為表,右為里,雜病以右脈為表,左為里。予初診不盡驗,心以為此特一法耳,固不可拘也。近二年來,深察病情脈象,有可得而言者。凡外感風寒濕之邪深者,皆系左脈沉細於右,淺者但兩手浮弦,或右關前浮弦而已。外感暑熱之邪深者,皆系左脈弱散於右,淺者但兩手浮滑,或右關前浮大而已。
白話文:
王海藏說:「傷寒病以左脈為主表證,右脈為主裡證;雜病以右脈為主表證,左脈為主裡證。」
我最初看診時,並不完全以這個標準驗證,心裡覺得這只是一種方法而已,不一定都要遵守。但最近兩年來,我仔細觀察病人的病情和脈象,發現有些規律可以說明。
凡是外感風寒濕邪深重的人,左脈都比較沉細於右脈;輕淺者只有兩手浮弦,或者只有右手關前浮弦。外感暑熱邪氣深重的人,左脈都比較虛弱散亂於右脈;輕淺者只有兩手浮滑,或者只有右手關前浮大。
溫病之由於伏氣內發者,前人皆以右大於左為詞,謂邪從中道胃氣鬱濁之故。以吾歷診春溫、冬溫、喉痧、疫疹諸症,凡右大於左,而左脈不甚細弱者,真陰未損,治之易愈。若左脈沉細而數,斷續不勻,真陰已竭,十難救一。是當以左小於右,定正氣之成敗,不當專以右大於左,定邪氣之微甚也。
白話文:
中醫認為溫熱病是由於體內潛藏的邪氣發作所致。過去中醫學家們都認為右脈比左脈強勁,是邪氣從胃氣鬱結而生的緣故。然而,根據我行醫的經驗,對於春季或冬季發生的溫熱病、喉嚨發炎及傳染性疹等疾病,只要右脈比左脈強勁,而左脈又不特別細弱,則說明患者的正氣(身體抵抗力)尚存,治療起來比較容易。但是,如果左脈沉細且脈搏數目不均勻,則表明患者的正氣已經衰竭,十個患者中很難救活一個。因此,我們應該以左脈是否較右脈弱小來判斷正氣的強弱,而不是一味以右脈是否比左脈強勁來判定邪氣的強弱程度。
又診夏行秋令時疫,有所謂癟螺痧者,其證先見頭痛心嘈,四肢麻冷,螺紋陷下,或吐或瀉,旋即昏厥,重者即死,輕者醒後越一二日而死,醒後心中煩悶,其苦難言,而神識清明,額汗不止,其脈皆兩手沉細,短伏關後,而左手尤甚,此天行肅殺之氣,傷其心肝生陽之氣,亦由其人生陽之本虛也。又診水腫之人,陰邪極盛,亦莫不左脈沉小於右。
白話文:
此外,診斷夏季行秋令時節的瘟疫,有一種叫做「癟螺痧」的疾病。它的症狀是先出現頭痛、心煩,四肢麻木冰冷,指紋凹陷,可能嘔吐或腹瀉,隨即昏迷,病情嚴重的就會立刻死亡,輕微的則醒後一兩天內死去。清醒之後,心裡會感到煩躁不安,痛苦難言,但神智清醒,額頭不斷冒汗,脈象都是兩手沉細,短而伏在關脈之後,而且左手尤其明顯。這是天行肅殺之氣侵襲了心肝生陽之氣所致,也是由於患者本身陽氣不足的緣故。
另外,診斷水腫的人,陰邪過於旺盛,也無不左脈沉小於右。
此外一切大病久病,邪氣深入者,莫非左陷於右。元氣虧甚者,亦莫非左弱於右,其將愈也,則又右脈先盛,左脈後復,必待左脈復盛,乃為元根充固,其病可無慮反復矣。病氣輕淺,左脈決不受傷,惟癥瘕積聚,其病雖深,必隨其經絡之部位,而見於脈,不能拘於此例耳。
白話文:
除此之外,所有的大病久病,邪氣深入體內的,沒有不是左脈弱於右脈的。元氣虧損嚴重的,也沒有不是左脈弱於右脈的。當他們快痊癒的時候,就會出現右脈先強盛,左脈後恢復的情況。必須等到左脈恢復強盛,才能說明元氣根基穩固,病情不會再反覆發作了。如果病氣較輕,左脈一定不會受損。只有癥瘕積聚,這種病雖然較深,但一定會隨著經絡的部位而表現在脈象上,不能拘泥於這個規則。
由此觀之,左里右表者,百病之通診,傷寒豈能獨異耶?故吾以左脈察邪氣之淺深,即以左脈察元氣之虛實,其脈象須各因病而定,不得專以大小二字賅之。寒邪以細而急為甚,熱邪以薄而散為甚,陰虛以浮散而短為甚,陽虛以沉細而短為甚,其敗也,總歸於躁疾散斷,全無神力而已矣。
白話文:
由此可見,左手脈象與右手脈象不同的狀況,是所有疾病的通則,傷寒怎麼能夠例外呢?所以我透過檢查左脈來瞭解邪氣的嚴重程度,再透過左脈來瞭解正氣的虛實。脈象必須根據不同的疾病來具體判斷,不能只用「大」和「小」這兩個字來概括。寒邪最明顯的脈象是又細又急,熱邪最明顯的脈象是又薄又散,陰虛最明顯的脈象是又浮又散而且短,陽虛最明顯的脈象是又沉又細而且短,無論是哪一種情況,脈象最後都會變得躁亂急促而斷續,完全沒有神氣。
海藏之劈分傷寒雜病者,彼蓋以雜病為勞倦內傷也,由氣分漸傷入血分,血傷而左脈敗矣,故左為里也。寒為陰邪,先傷於陽,內傳胃實,而右脈大矣,故右為里也。殊不知陽明胃實證,乃陽氣之內鬱而盛,有撐邪外出之機,不得謂之寒邪內陷。寒邪內陷者,少陰厥陰之寒證是也,是仍當在左手矣。
白話文:
《海藏論》上說,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是,認為雜病是由於勞累和內傷引起的。這種病症從氣分逐漸損傷到血分,導致血液受損,左手脈就會異常,所以左手脈被認為是「裏證」。而寒邪是一種陰邪,首先會損傷陽氣,然後傳入胃部,而右手脈就會強盛,所以右手脈被認為是「裏證」。但是要明白,陽明胃實症是由於陽氣內鬱而過盛,有將邪氣驅趕出去的趨勢,不能認為是寒邪內陷。真正的寒邪內陷,是指少陰厥陰的寒證,這種病症仍應從左手脈來判斷。
大凡病之始生也,屬陽虛與寒甚者,左脈常沉小於右;屬陰虛與熱甚者,右脈常浮大於左。若沉小之極,而右脈亦陷,則胃陽絕矣。浮大之極,而左脈亦散,則腎氣絕矣。故喉痧之死脈,皆右關與左脈,同其短數。癟螺痧之治脈,皆右關緩滑有力,左脈雖伏,而不至散斷者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疾病剛開始發作時,如果屬於陽虛和寒氣過盛,左邊的脈搏通常會比右邊的沉細;如果屬於陰虛和熱氣過盛,右邊的脈搏通常會比左邊的浮大。
如果沉細到了極點,而右邊的脈搏也消失不見,說明胃部的陽氣已經衰竭。如果浮大到了極點,而左邊的脈搏也散亂無力,說明腎氣已經衰竭。
因此,喉痧的死亡脈象,都是右關脈和左脈一起短促、無力。癟螺痧的治療脈象,都是右關脈緩和有力,左脈雖然虛弱,但沒有到散亂、斷續的程度。
左脈重尺,右脈重關。盛啟東以新病之死生,主乎右手之關脈;久病之死生,主乎左手之關尺,義正如此。此皆取其偏重者言之也。若夫邪氣之猝至,雖兩手脈伏,尚不為凶,病久邪雜,陰陽臟腑俱困者,但一部脈壞,即為不吉,是又在於圓機應變者。
白話文:
左邊的脈搏重於尺脈,而右邊的脈搏重於關脈。盛啟東認為,新發疾病的生死,主要看右手關脈;長期疾病的生死,主要看左手關尺脈。這種說法是正確的,這些都是取其脈象偏重的情況來說的。如果邪氣突然出現,即使兩手的脈搏都沉伏,也不算凶兆。但如果是長期疾病,邪氣複雜,陰陽臟腑都虛弱的情況下,只要有一部的脈象不好,那就表示不吉利。這種情況就需要靈活應變。
2. 說神
脈貴有神,由來舊矣。其說約有數端:一曰應指有力也,一曰來去從容也,一曰來去如一也,(亦曰陰陽俱停,陰陽同等。)一曰形體柔和也。四者固俱本聖經,而皆有似是而非之處,不可以不辨。所謂有力者,謂其氣來應指之際,充然有餘,而無怯然不進之象,若謂搏擊滑大,失本意矣。所謂從容者,謂其來去中途和緩,而無一擊即來,一掣即去,躁疾不安之象。
白話文:
脈絡的靈動性很重要,這是一條古老的原則。關於這一原則,大約有以下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脈搏感覺有力;第二種說法是,脈搏的去來不急不緩;第三種說法是,脈搏的去與來都保持一致;(另一種說法是,陰陽兩氣都處於靜止狀態,陰陽兩氣平等。)第四種說法是,脈絡的形態柔軟。這四種說法雖然都源自於經典醫籍,但是都存在似是而非的地方,不能不加以辨別。所謂有力,指的是脈氣在觸摸手指時,充盈有餘,沒有怯弱不前之感,如果說搏動有力並感覺到脈絡寬大滑潤,那是誤解了本意。所謂從容,指的是脈氣的去與來節奏和緩,沒有急促到一觸即來、一收即去的躁動不安之感。
若怠緩之脈,其氣來至中途而不欲前,去至中途而即欲止,豈從容之謂耶?所謂如一者,來能高滿於其分,去能深極於其底,而無來盛去衰,與來不盛去反盛之嫌也。若來如釜沸,去如弦絕,則非是矣。形體柔和者,真氣充於脈中,而脈管之四傍,又與肌肉相親也,外緊內空,內結外散,均非是矣。獨是四者之義,乃指平脈之神,非病脈之神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表現出遲緩無力的狀態,它的氣血運作,行進到一半就不想再向前,退行到一半就想立即停止,這難道是從容平和的表現嗎?所謂「如一」的脈象,是指脈氣到來時能高滿到應有的程度,退行時能深沉到底部,不會出現到來強盛退行衰弱,或到來不強盛退行反而強盛的現象。如果脈氣到來像水沸騰一樣急促,退行像弦斷了般迅速,那就不是「如一」的脈象了。
形體柔軟的人,脈管中充滿了充沛的真氣,脈管的四圍也與肌肉相互親合。脈象外緊內空,或內結外散的,都不是「柔和」的表現。只有上述四種脈象的含義,是指正常脈象的狀態,而不是病態脈象的表現。
病者正氣若虛,應指豈必有力,況乎陽盛陰衰、陰盛陽衰、血虛氣實、氣虛血實,又豈能從容如一而柔和耶?然則何以見其神也?神妙萬物,平脈之神,尚難揣摩,病脈之神,孰能擬議?神不可言,言神所見之處可乎。前人謂應指有力,是脈既動之後也。吾謂神不在既動之後,而在方動之初。
白話文:
如果患者的身體正氣虛弱,脈象不強勁也是正常的,更何況在陽氣盛而陰氣衰、陰氣盛而陽氣衰、血氣虛而元氣實、元氣虛而血氣實的情況下,脈象怎麼可能總是平穩而柔和呢?那麼,脈象的奧妙在哪裡呢?脈象的神妙變化無窮,健康人的脈象尚且難以揣摩,何況是病人的脈象,誰能準確地說出來呢?脈象的奧妙難以言語,但可以通過觀察脈象表現出的特徵來推測脈象的變化。前人認為應指有力,那是脈象已經跳動之後的表現。我認為脈象的奧妙不在脈象跳動之後,而在脈象剛剛開始跳動的時候。
其來也,意似浩然湧出,無力倦不能來與迫欲急來,不安於內之情。其去也,意似坦然折入,無怠不欲去與應指即散,不見其去之象。如此,則應指即令少力,即令不能從容如一,而柔和、而神自卓然在也。來去二者之中,又以去為尤要何者?去乃真陰之內吸也。若回折有勢,如石投水,是陰氣猶全,元根未撼,此察神於方動之頃也。
白話文:
它們的來臨,就像浩然之氣湧現,無力倦怠,迫不及待地趕來,內心不安。它們的離去,就像坦然地內斂,毫不懈怠地離開,應指而散,不見其離去之跡。這樣,即使應指而動,力量稍有不足,不能從容自如,但仍舊柔和,神氣自若。在來去二者之間,去除尤為重要。為什麼呢?去除是真陰內收。如果回折有勢,就像石頭投進水中,表明陰氣依然充足,元根未動搖,這是在方動之際觀察神氣的狀態。
《內經》曰:靜者為陰,動者為陽。所謂靜者,脈氣方停,未來未去之間也。察其未來之先,停於下者之久暫,而知真陰之盈虧,即可知真陽噓力之盛衰也。察其既來之後,停於上者之久暫,而知真陽之衰旺,即可知真陰吸力之強弱也。此察神於未動之始也,方來也,方去也,未來也,未去也,皆神所流露之處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安靜屬於陰,活動屬於陽。所謂安靜,是指脈搏氣息剛剛停止,還沒來也沒走的那個時刻。觀察脈搏停止的時間長短,可以瞭解真實的陰氣是否充足,進而得知真實的陽氣是否旺盛。觀察脈搏來臨之後,停留於上方的時間長短,可以瞭解真實的陽氣是否衰退,進而得知真實的陰氣是否強壯。這是在事物還沒活動的時候觀察它的神氣。脈搏剛剛要來、剛剛要走、還沒來、還沒走,都是神氣顯露的地方。
聖經未嘗不明言之。但後人讀書,不能領會,今略為拈出,以俟來哲之發揮,豈敢謂義盡於此耶?至於神之發源,生於胃氣,本於命門,前人論之夥矣,不煩絮聒。
白話文:
《聖經》從未缺乏明確的教誨。然而後人讀書時無法領會,現在我簡單地摘錄出來,期待後輩們進一步闡釋。我怎敢說對《聖經》的理解僅限於此呢?至於神的起源,發端於胃氣,根源於命門,前人已廣泛論述過,我就不多贅述了。
3. 辨止
凡癥瘕積聚,痰凝水溢,胕腫痞滿,喘促咳逆,畜血停食,風熱癮疹,寒濕筋骨疼痛,心胃氣痛以及憂愁、抑鬱、大怒、久思久坐,夜深不寐,與夫因病過服涼泄,胃氣遏伏不通,婦人月閉妊娠,脈皆常有停止。有停一二至者,有停二三十至而復來者,即仲景所謂厥脈也。又小兒脈多雀鬥不勻,此其多寡疏密,舉不足為吉凶之據也。
白話文:
凡是各種腫瘤、積塊、痰濕凝聚、水腫浮腫、癰瘡腫痛、氣喘咳嗽、血塊滯留、宿食不化、風熱發疹、寒濕導致筋骨疼痛、心胃疼痛,以及憂愁、抑鬱、大怒、久思、久坐、夜間失眠,加上因病服用過多寒涼瀉下藥物,導致胃氣閉塞不通,婦女月經閉止或懷孕,這些情況下,脈象常常會間歇停止。有的脈象停止一兩次後就恢復,有的停止二三十次甚至更久後才恢復,這就是仲景所說的厥脈。另外,小孩子的脈象常常跳動不均勻,快慢不一,因此不能以脈象的強弱、頻率來判斷吉凶。
詳考其辨,蓋有四端:一察其不停之至,應指之有力無力,起伏之有勢無勢也。力與勢盛,即為有神。力與勢衰,即為無神。一察其停至之頃,是在脈氣下伏之後,其力不能外鼓而然者,是為邪所遏,陽不能噓。若在脈氣上來之後,其力不能內返,因從指下即散,如弦之絕,而不見其下去者,是元根已離,陰不能吸,其餘氣遊奕經絡之中,而將外脫也。一察其停至之至,是於脈氣下伏之後,全不能起,徑少一至,是邪氣內結也。
白話文:
仔細分辨脈象,主要有四種方法:
-
**觀察脈動的力度和勢頭:**如果脈動力度強勁且勢頭飽滿,則為有神。如果力度和勢頭弱小,則為無神。
-
**觀察脈動暫停的節奏:**如果脈氣下伏後,由於邪氣阻遏導致陽氣無法外鼓而脈動暫停,這是「邪所遏」。如果脈氣上來後,陽氣無法內返,從指尖一經觸摸就散開,像弦弦斷裂一樣,不見其下沉,這是「元根已離」。而身體剩下的一點氣血在經絡中遊走,即將外脫。
-
**觀察脈動暫停的程度:**如果脈氣下伏後,完全不起,甚至缺失,這是邪氣內結所致。
若非全不能起,已至中途,不能上挺指下,喘喘然搖擺而去者,是中氣內陷不振,而將上脫也。稍遲,即當變見蝦游、魚翔之象矣。一察其既停之後,復來之至,將起未起之際,有努力上掙,艱澀難起之意者,即知其停,是邪氣所阻也。若起伏自然,如常流利,略無努掙難澀之情,是其停為元根已離,其餘氣徘徊於三焦胸腹之空中,進退無定,而將上脫也。稍遲,即當變見雀啄、屋漏之象矣。
白話文:
如果病人無法完全起身,或只能進行到一半就起不來了,喘著氣晃動著離開,這表示中氣內陷虛弱,同時還有脫氣的情況。再稍微晚一點,就會出現「蝦遊」或「魚翔」的徵兆。
觀察病人停止呼吸後,再次呼吸時,在起身初期是否有努力掙扎、起身困難的感覺,如果有,就說明停止呼吸是因為邪氣阻滯。
如果呼吸平穩自然,像平常一樣流暢,沒有任何掙扎或困難的感覺,這表示停止呼吸是因為元氣已經離散,剩下的氣息在三焦和胸腹中遊走,進退不定,同時還伴有脫氣的情況。再稍微晚一點,就會出現「雀啄」或「屋漏」的徵兆。
更察其脈之形,無論為緊斂,為洪大,但能通長勻厚,應指有力,高下停勻,或來微衰而去盛者,吉也。若應指少力,來盛去衰,及寬大中挾一細線,指下挺亙不移,或上駛如馳如射,又斷而累累如珠,及指下如引數線不能斂聚者,是中氣敗散,為痰所隔而不合,即所謂解索也。故有偶停一二至,而即決其必死者,為其氣敗而不續也。
白話文:
進一步觀察脈象的形態,不論是緊實還是洪大,只要脈象通暢有力,厚度均勻,按壓有感,高低停頓均勻,或者脈象起初微弱後續漸盛,都是吉兆。然而,如果按壓脈象時力度不足,脈象起先強盛後續衰弱,或者寬大之中夾雜一條細線,按壓時脈象挺拔不移,或者脈象快速跳動如奔射,又或者脈象斷斷續續如串珠,或者按壓時脈象如拉動數條線無法聚攏,說明中氣敗散,受痰阻滯而無法合攏,也就是所謂的「解索」。因此,如果有脈象偶爾停頓一兩至,就可以判斷此人必定死亡,因為其氣已敗而無法延續。
有久停二三十至,而仍決其可治者,為其氣閉而內伏也。更察其證有病之人,必痰塞氣逼,不得宣暢,神識昏迷,譫妄躁擾,狂越可駭者,吉也。若氣高不下,時時眩冒及神識清明而靜者,凶也。無病之人,必胸膈不清,肋脹腹痛,氣悶不舒,心中驚惕,寐中肢掣,夜夢紛紜及見惡物入暗洞者,吉也。
若四肢無力,稍動即喘,氣高不能吸納,胸中時時如飢,而又不欲食,二便清利頻數者,凶也。
白話文:
如果有人病了很久,已經二三十年了,但還是可以治好的話,是因為他們的氣血閉塞,積聚在身體內部。
如果是生病的人,一定會有痰液堵塞,氣血運行不暢,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躁動不安,甚至是狂暴駭人的症狀,這是吉兆。
如果是氣勢強盛,不會消退,時不時眩暈噁心,神志清醒而安靜的人,這是凶兆。
如果沒有生過病的人,一定會有胸膈不適,肋骨脹痛,腹部疼痛,氣悶不舒,心中驚恐不安,睡覺時手腳抽搐,夜裡做奇怪的夢,或是夢見可怕的東西進入黑暗的洞穴,這是吉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