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診家直訣》~ 卷上 (4)
卷上 (4)
1. 位數形勢
嘗見有一種脈,其來也,有頃而一掣,其去也,有頃而一掣,一息亦不過四五至,未嘗數於常脈,而指下鶻突,無容與迴環之度,此為津虛血熱,氣燥而旋轉不利也,《內經》謂之躁脈。故夏脈如鉤者,以其來盛去衰,不能如環之圓,鉤即環之缺一面者也。躁則來去如一,並無所缺,而驟來驟去,不為圓轉而為直折,蓋扁鵲所謂其至跳者,《內經》又謂脈之動也。陽氣前至,陰氣後至,是又於脈氣方動之頃,分別前後,以察陰陽之微機。
於是《難經》有前大後小,頭痛目眩;前小後大,胸滿短氣之論。仲景有脈來頭小本大,其病在表之談。後人有動前脈盛氣有餘,脈衰氣不足,應後脈盛血有餘,脈衰血不足之辨。是皆剖析微芒,脈學之上乘,診家之慧業也。
白話文:
我曾經見過一種脈象,它的來勢,過一會兒會突然抽動一下,它的去勢,也是過一會兒突然抽動一下,一呼吸之間脈搏跳動的次數也不會超過四五次,並沒有比正常的脈搏快,但是手指感覺脈搏跳動很突兀,沒有緩慢迴旋的感覺,這就是因為津液虛少,血中有熱,氣燥熱而運行不順暢。《黃帝內經》把它稱為躁脈。
所以說,夏天脈象像彎鉤一樣,是因為它來勢強盛,去勢衰弱,不能像圓環一樣圓滿,彎鉤就像圓環缺少了一面。而躁脈的來勢和去勢一樣快,沒有缺少的部分,而是突然來突然去,不會圓滑地轉動,而是直來直往,這就是扁鵲所說的「脈來跳動」的脈象。《黃帝內經》又說,脈搏的跳動,是陽氣先到,陰氣後到,這是在脈氣剛開始動的時候,分辨前後,來觀察陰陽的細微變化。
因此,《難經》有「脈搏前段大後段小,表示頭痛目眩;前段小後段大,表示胸悶氣短」的說法。張仲景有「脈搏來的時候頭小尾巴大,表示病在體表」的說法。後人又有「脈搏前段強盛代表氣有餘,脈搏衰弱代表氣不足;脈搏後段強盛代表血有餘,脈搏衰弱代表血不足」的區分。這些都是深入分析細微之處,是脈學的最高境界,也是醫者診斷的精髓。
2. 微甚兼獨
微甚兼獨者,變脈之提綱,即體察形勢之權衡也。凡物之輕重也,非特極輕極重之並處也,必有微輕微重者介乎其間,故微甚不可不知也。如《難經》所論一脈十變,與《靈樞》之論緩急大小滑澀,其義大矣。第脈有以微見為善者,有以甚見為善者,固不盡微即皆輕,甚即皆重也。
萬象之變化無定也,形形色色。舉在分分合合之中。故有一象而兼數象者,直須辨明主客,知其孰為正象,孰為兼象,庶幾施治用藥之輕重,乃有所准矣。李東垣云:脈之相合,各有虛實,不可只作一體視之。假令弦洪相合,弦主也,洪客也,子能令母實也。洪弦相合,洪主也,弦客也,母能令子虛也。
餘脈仿此,可以類推。夫所謂主客者,臟腑之病氣,皆各有主脈。如肝臟與風氣之病,其脈皆弦。心臟與熱氣之病,其脈皆洪。若其間有挾痰、挾食、挾血、挾虛之異,即其脈之所見,必有兼象,所謂客也。是故脈無單見。古人立二十八脈,亦不過懸擬其象,以明大綱,使學者有所據以為講明之地。
講明乎五臟六氣之主脈,斯知臟脈之變有萬,無非各主臟之脈所互乘也。病脈之變有萬,無非各主病之脈所互乘也。倘執著而不知會通,紙上之象,幾無一合於指下之象;指下之象,更無一合於紙上之象矣。開卷瞭然,臨診茫然,是何為者?況微甚有因兼獨而分,兼獨每因微甚而見。
故寬而兼厚,以實兼實,是甚實也。薄而兼窄,以虛兼虛,是甚虛也。厚而兼窄,是微實也。薄而兼寬,是微虛也。更有大謬之語難為外人道者,厚而兼薄也,寬而兼窄也,粗而兼細也,滑而兼澀也,長而兼短也,浮而兼沉也,遲而兼數也,於萬萬相反之事,而忽並見於三指之下,此又何說以處之?曰:此有一微一甚也,此必一見於形,一見於勢也,亦有相間而迭呈者,即《難經》所謂陽中伏陰,陰中伏陽也。
故常有於綿軟之中,忽夾一至挺亙指下,如弦之象,此有因氣逆上衝,有因氣鬱猝發,有因氣脫不返,宜察其脈之神而決之。此即來大時小,來小時大之類也。又常有於遲緩之中,忽夾一至躁疾,上馳如射,此亦有鬱氣之猝發,或伏熱之乍升,宜察其脈之沉分而參之。《脈經》曰:尺脈上應寸,時如馳,半日死,此又氣之脫也。
若沉分大而有神,只是氣滯熱伏耳。總之,講脈學者,先求脈在人身為何等物,再將脈象之綱領條目,從自心中,一一為之分析,不必倚傍舊說,而自推見本原。如位也數也,形也勢也,此綱領也。位之在寸在尺在浮在沉也。數之為遲為數為疏為密也。形之長短,廣狹厚薄粗細,軟硬堅松也。
勢之強弱高深也。此條目也,於此各推求其所以然之故。瞭然心中,然後彼此參互,如微甚兼獨之迭見者,亦皆有以得其變化之本,臨診自有條理,不致眩惑。大凡人之病也,邪甚脈甚,邪微脈微,不待言矣。而且,兩邪合病,則兩脈並見;三邪合病,則三脈並見。如仲景論脈諸文,所謂脈弦而大,弦則為寒,大則為虛。
白話文:
[微甚兼獨]的
"微甚兼獨"是解讀脈變的綱領,也就是權衡形勢的關鍵。事物的輕重,並不只是極端輕重的對比,一定會有微妙的差異存在其間,因此理解“微”與“甚”的概念至關重要。如同《難經》討論的一脈十變,和《靈樞》中的緩急大小滑澀,其含義深遠。然而,有些脈象微現是好的,有些甚現是好的,不能一概而論微即是輕,甚即是重。
萬物的變化無定,千姿百態。這一切都在分合之間。因此,一種現象可能包含多種現象,必須分辨出主次,瞭解哪是主要現象,哪是次要現象,這樣在治療用藥時纔能有準確的輕重標準。李東垣說過:脈象的結合,各有虛實,不能僅視作一體。例如弦脈和洪脈結合,弦爲主,洪爲客,子能令母實。洪弦結合,洪爲主,弦爲客,母能令子虛。
其他脈象依此類推。所謂主客,臟腑的病氣各有主脈。比如肝臟與風氣病,其脈皆弦。心臟與熱氣病,其脈皆洪。如果其中夾雜痰、食、血、虛等不同情況,其脈象必然有兼象,就是所謂的客。因此,脈象並非單獨出現。古人設立二十八脈,不過是爲了設定一個模型,明確大綱,讓學習者有所依據。
理解了五臟六腑和六氣的主脈,就能知道髒脈的變化無窮,無非是各自主脈的交互作用。病脈的變化無窮,無非是各自主病脈的交互作用。如果固守成規,不懂融會貫通,書上的脈象幾乎無法與手指下的脈象相符;手指下的脈象,也無法與書上的脈象相符。看書時一目瞭然,臨診時卻一片茫然,這是爲什麼呢?況且,“微”與“甚”,“兼”與“獨”往往相互影響。
因此,寬厚並存,實脈加實脈,這是甚實。薄窄並存,虛脈加虛脈,這是甚虛。厚而窄,是微實。薄而寬,是微虛。更有難以對外人說的大謬之論,厚薄並存,寬窄並存,粗細並存,滑澀並存,長短並存,浮沉並存,遲數並存,在萬萬相反的現象中,突然同時出現在三指之下,這該如何解釋呢?答案是:這是一種微一種甚,一種見於形,一種見於勢,也有交替出現的情況,就是《難經》所說的陽中伏陰,陰中伏陽。
因此,常會在柔軟中,突然夾雜一至挺亙指下的脈象,如同弦狀,可能是氣逆上衝,或是氣鬱猝發,或是氣脫不返,應觀察脈象的神韻來判斷。這就是來大時小,來小時大的一類。又常會在遲緩中,突然夾雜一至躁疾,向上急馳,這可能是氣鬱猝發,或潛藏熱氣的驟升,應觀察脈象的沉分來參考。《脈經》說:尺脈上應寸,時如馳,半日死,這也是氣的脫失。
如果沉分大且有神,只是氣滯熱伏。總之,學習脈學的人,首先要知道脈在人體中是什麼樣的物質,然後將脈象的綱領條目,從自己的內心,一一進行分析,不必拘泥於舊說,而是自行推敲本源。比如位置、次數、形狀、趨勢,這些都是綱領。位置在寸在尺在浮在沉,次數爲遲爲數爲疏爲密,形狀長短廣狹厚薄粗細軟硬堅松。
趨勢的強弱高低,這些都是條目。對於這些,要推求其原因。心中清楚後,再互相參照,像微甚兼獨交替出現的,也能瞭解其變化的根本,臨診自然有條理,不會迷惑。一般來說,人的病,邪甚脈甚,邪微脈微,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兩種邪氣合併發病,則兩種脈象同時出現;三種邪氣合併發病,則三種脈象同時出現。如仲景討論脈象的文章,脈弦而大,弦則爲寒,大則爲虛。
脈浮而緊,浮爲衛氣實,緊爲榮中寒。這些都是分析各種脈象的主要症狀,然後確定主病的正確脈象。因此,學者必須先求其分,再求其合,分者如果能剖析細微,那麼合者,只是分者的交錯而已,如果一開始就不知道探索根源,拘泥於文字,追求末節忘記根本,即使將脈名增加到百種,也無法窮盡天下的變化,恐怕一生都無法看到真正的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