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重訂診家直訣》~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八法總義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以緩急大小滑澀立綱,而以微甚緯之,實開千古診法之奧。後世有以浮沉遲數分綱者,則其義淺而不備矣。今擬合二者共十字,仍以微甚緯之。於十字中縱橫離合,即二十八脈不待擬議而形狀瞭然,然此特其形狀耳,未足以盡脈理之妙也。滑氏曰:凡察脈須識得上下去來至止。

蓋求明脈理者,須先將位數形勢,講得真切,便於百脈無所不賅。不必立二十八脈之名可也。位者,浮沉前後也。數者,遲數也。形者,虛實滑澀也。勢者,即滑氏所謂上下去來至止也。四者為經,更緯之以微甚兼獨,百病之虛實寒熱全從此八字上分合剖析。每診一人,即於各部中按此八字,次第求之,反復尋之,則真假無遁情。

而氣分血分之病,亦到指便見矣,此真泄天地之秘者也。指到脈上,即心先擬其脈浮耶沉耶,在寸在尺耶;繼存其息,遲耶數耶;繼察其體,長耶短耶,虛耶實耶,滑耶澀耶,審此三者,指下必已有定象。即就定象上,揣其微耶甚耶,獨見一脈耶,兼見何脈耶,至此而象更定矣。

於是玩其上下起伏之盛衰,動止之躁靜,而本原無不迸露焉。大抵診脈,以察來去之勢為最要。此陰陽噓噏之真機也。

白話文:

【八法總義】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以脈象的緩急、大小、滑澀作為分類標準,再以輕重程度來補充,實際上揭開了歷代診脈方法的深奧之處。後世有人用浮沉、遲速來作為主要區分,這樣的義理顯得較淺且不完備。現在我們計劃結合這兩種方式,共計十種脈象,再以輕重程度來補充。

在這十種脈象中,縱橫交錯、變化多端,二十八種脈象的形態便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然而這只是脈象的外在形態罷了,還不足以完全展現脈象理論的精妙之處。滑氏曾說:「凡是診脈,必須懂得脈象的流向、起止。」

若想明瞭脈象的原理,必須先掌握脈象的位置、速度、形態和趨勢,這樣才能對各種脈象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不必刻意區分二十八種脈象。位置指的是脈象的浮沉、前後;速度指的是脈象的遲速;形態指的是脈象的虛實、滑澀;趨勢就是滑氏所說的脈象的流向、起止。這四點是基本,再以輕重、兼併、單獨等作為補充,所有疾病的虛實、寒熱都能從這八字上分析判斷。

每次診斷一個人時,就在各部位按照這八字,依次探尋,反覆琢磨,這樣真假脈象就無處遁形。

氣血的疾病,也能一目瞭然,這確實是揭示了天地之間的奧祕。手指搭在脈搏上,心中先預測脈象是浮還是沉,是在寸脈還是尺脈;然後感受呼吸,是遲還是速;接著觀察脈體,是長還是短,是虛還是實,是滑還是澀,通過這三個步驟,手指下必然有確定的脈象。再根據這個確定的脈象,揣摩其輕重、是否單一或複合,到這裡脈象更加確定了。

然後觀察脈象上下起伏的強弱、動靜,病源就會無所遁形。大體上,診脈最重要的是觀察脈象的流動趨勢,這是陰陽運行的真實機制。

2. 位數形勢

位數形勢者,正脈之提綱也。位即三部九候也,或在寸,或在尺,或在浮,或在沉。數以紀其多寡也,數與滑促,其數皆多;遲與澀結,其數皆少;即屋漏、雀啄、蝦游、魚翔,舉該於數之類也。至於形勢,分見互見,各有妙蘊。挺亙於指下而靜乾者,形也,血之端倪也。起伏於指下而動者,勢也,氣之徵兆也。

《內經》曰:渾渾革革,至如湧泉。又曰:脈至如火新然。《脈經》曰:三部脈如釜中湯沸,此血不維氣,勢之獨見者也。《內經》曰:真肝脈至,如循刃刃責責然;真心脈至,如循薏苡子累累然,此氣不運血,形之獨見者也。故形勢分見者,皆氣血偏絕之死脈也。若在平人,無不氣血相融,形勢相洽者。

然氣血稍病,即於相融相洽之中,不無彼此勝負之致,尤不可以不辨。如形勁於外者,氣悍於中,是動與大也。氣不甚悍,是弦與緊也。若氣甚歉則為細矣,為芤矣,形微勝於氣者此也。如形弱於外者,氣悍於中,是洪與滑也。氣不甚悍,是濡與弱也,若氣甚歉則為散矣,為微矣,氣微勝於形者此也。

是故人之診脈也,指到脈上,先察其形之粗細硬軟,再審其氣之至也。充於脈管之中,微溢脈管之外,既將脈形撐寬,而又起伏高深有力,無來去盛衰之參錯,斯為氣血和同焉。何者?脈之正管,其四旁必有無數微絲細管,以達其氣於肌肉,所謂腠理也。若寒盛而陽氣不敵,則微絲細管先為寒束,脈氣之來不能旁溢,此即緊脈之象也。

更有脾肺中氣不足,不能充於脈中,往往脈形挺然指下,而氣來如線,從脈中馳過,既不能撐寬,更不能起伏矣,此脈形雖粗,脈氣自細也。更有中焦痰飲停結,其濕熱濁氣,上蒸肺中,肺氣不能清肅,脈管為之膹莞,其形挺然指下,而中氣為痰飲格拒,不能暢達,其來如綿,過於指下,既不能撐寬,亦不能起伏矣,此脈形雖硬,脈氣自軟也。此非脈管自硬,乃濁氣壅塞使然,是動脈之中有推蕩不動之氣也。

李士材論芤脈有云:其狀如按慈蔥,以指浮候之,著上面之蔥皮;中候之,正當蔥之中空處;沉候之,又著下面之蔥皮矣。此非獨芤脈之診也,脈管本自如此,但有時緊時鬆時虛時實之異。芤脈中虛,遂易顯耳。芤脈屬浮,只動於上面之皮,其下面之皮不動也。此脈形雖厚,脈氣自薄也。

勢有來去,有起伏;形有中邊,有底面。是故平人之身,榮衛調和,脈中脈外,氣行度數相應。指下每不見脈之硬管及氣之來,乃覺正管既充,而又微見旁溢焉,且微絲管之所繫大矣。倘衛陷入榮,中外隔絕,脈在指下,一條扛起,是壯火耗津,孫絡不能濡潤而閉塞也,往往有眩冒、顛仆、偏枯、痿易之虞。

昔者俞春山嘗言:老人虛人,久病將死,其脈皆獨然一條扛起,似與肌肉不相連絡,是氣血不交,榮衛相離,猶老樹將枯,根上旁須,先見憔悴,不得土氣矣。此察形之至微者也。至於察脈之勢,非但察其來去之盛衰也,必且來去之間,循環相續,自沉從容上浮,自浮從容下沉,其情如環,無驟折之跡。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脈學中的「位數形勢」理論,用現代語言重新表述如下:

「位數形勢」是理解正常脈象的核心。其中的「位」指的是脈搏在寸、關、尺三個部位,以及浮、中、沉三個深度的不同表現。「數」則是指脈搏頻率的多少,包括快速的數、滑、促脈,以及慢速的遲、澀、結脈,還有屋漏、雀啄、蝦遊、魚翔等特異脈象。至於「形勢」,則涉及脈象的形態和動態變化,其中靜止的形態反映血液狀態,動態的起伏則反映氣的流動。

《內經》中提到,脈象渾厚有力,就像湧泉一樣,或是像新燃的火焰。《脈經》描述三部脈象如沸騰的鍋中湯水,這是氣血失衡,氣勢單獨顯現的情況。《內經》還說,肝脈像沿著刀刃滑動,心脈像滾動的薏苡籽,這是氣血運行不暢,形態單獨呈現的脈象。這些分別顯現的形勢,通常代表氣血偏廢的危急脈象。但在健康人身上,氣血通常是相互融合,形勢協調的。

然而,當氣血出現問題,這種融合和協調就會受到影響,產生強弱的差異,這就需要仔細辨別了。例如,脈象外在形態堅硬,表明內部氣力旺盛,這是動脈或大脈的特徵。如果氣力不是非常旺盛,就是弦脈或緊脈。如果氣力極度不足,脈象會變得細小或芤,這就是脈形稍微勝過氣力的情況。相反,如果脈象外在形態柔弱,而內部氣力旺盛,就是洪脈或滑脈。如果氣力不是非常旺盛,就是濡脈或弱脈。如果氣力極度不足,脈象會變得散亂或微弱,這就是氣力稍微勝過脈形的情況。

因此,在診斷脈象時,首先要觀察脈象的形態,包括粗細硬軟,然後感受氣的流動,看它是否充滿脈管,是否從脈管中微微溢出,是否能夠撐開脈管,並且有力地起伏,沒有來去盛衰的混亂,這纔是氣血和諧的表現。為什麼呢?因為正常的脈管周圍,有無數的微小血管,將氣輸送到肌肉組織,也就是所謂的腠理。如果寒氣太重,陽氣無法抵抗,這些微小血管就會被寒氣束縛,導致氣血無法順利流通,這就是緊脈的現象。

此外,如果脾肺的中氣不足,無法充分填滿脈管,脈象雖然看起來挺立,但氣的流動卻像一條細線,迅速穿過脈管,無法撐開脈管,也無法有力地起伏,這就是脈形雖然粗壯,脈氣卻很細微的情況。再者,如果中焦有痰飲積聚,濕熱濁氣上衝肺部,導致肺氣無法清肅,脈管變得鬆弛,脈象雖然挺立,但中氣被痰飲阻擋,無法暢通,氣的流動像綿綿不斷,無法撐開脈管,也無法有力地起伏,這就是脈形雖然堅硬,脈氣卻很柔和的情況。這並不是脈管本身變硬,而是濁氣堵塞所致,是動脈中有氣流無法推動的現象。

李士材在描述芤脈時曾說,芤脈就像按壓蔥的感覺,輕按時只觸及蔥皮,中等力度時正好在蔥的中空部分,深按時又觸及蔥皮。這不僅是芤脈的特徵,所有脈管都有類似的結構,只是會有時緊時鬆、時虛時實的差異。芤脈中間空虛,所以更容易顯示出來。芤脈屬於浮脈,只在表面活動,底部並無動感,這就是脈形雖然厚實,脈氣卻很薄弱的情況。

脈象的形勢包含來去、起伏,以及中邊、底面的變化。在健康人身上,營氣和衛氣協調,脈內脈外的氣血流動均衡,手指下的感覺不僅是脈管的硬管和氣的流動,而是脈管充分充盈,並且微微溢出,這與微小血管的作用密不可分。但如果衛氣滲入營氣,內外隔絕,脈象在手指下就像一條獨立的管道,這是壯火消耗津液,孫絡無法滋潤而閉塞的表現,可能伴隨眩暈、跌倒、半身不遂、肌肉萎縮等症狀。

古時俞春山曾說,老人、虛弱的人,或長期疾病瀕臨死亡時,脈象會獨立地挺立,似乎與肌肉組織失去聯繫,這是氣血不再交換,營氣和衛氣分離的現象,就像老樹即將枯萎,根部旁邊的細根先出現萎縮,無法得到土壤的養分。這是對脈象形態極為細微的觀察。至於脈象的動態變化,不僅要觀察來去的盛衰,還要留意來去之間的循環相續,從深處緩慢上升,再從淺處緩慢下降,就像環狀的流動,沒有突然折返的痕跡。

曾經見過一種脈象,來時會有一瞬間的抽搐,去時也會有一瞬間的抽搐,每分鐘只有四五次跳動,雖然不算快,但手指下的感覺卻是突然起伏,缺乏平穩流暢的特性,這是津液虛弱、血液熱盛,氣燥而無法順利旋轉的現象,《內經》稱之為躁脈。夏季的脈象像鉤,因為來時強烈,去時減弱,無法形成圓潤的環狀,鉤就是環的一部分缺失。躁脈的來去都一樣強烈,沒有任何缺失,但突然來去,不形成圓轉,而是直線折返,這就是扁鵲所說的「跳脈」,《內經》中稱之為脈的振動。陽氣先到,陰氣後到,這是對脈氣剛開始動時,區分先後,以探查陰陽微妙變化的方法。

因此,《難經》中有「前大後小,頭痛目眩;前小後大,胸滿短氣」的論述,仲景也有「脈來頭小本大,其病在表」的說法,後世有「動前脈盛氣有餘,脈衰氣不足;應後脈盛血有餘,脈衰血不足」的區分。這些都是深入分析脈象的精微,屬於脈學的高級領域,診斷醫生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