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重訂診家直訣》~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卷上

2. 指法總義

診脈之指法見於經論者:曰舉,曰按,曰尋,曰推,曰初持,曰久按,曰單持,曰總按。無求子消息七法:曰上竟、下竟,曰內推、外推,曰浮按、中按、沉按。更有側指法、挽指法、輾轉指法、俯仰指法,舉而覆按、按而復舉,是操縱指法。若是者,皆有舊論可考也。至於私心所創穫,與得諸益友所訓示者,則又有移指法、直壓指法。

夫脈有四科:位、數、形、勢而已。位者,浮沉尺寸也。數者,遲數促結也。形者,長短廣狹厚薄粗細剛柔,猶算學家之有線面體也。勢者,斂舒伸縮進退起伏之有盛衰也。勢因形顯,斂舒成形於廣狹,伸縮成形於長短,進退成形於前後,起伏成形於高下,而盛衰則貫於諸勢之中以為之綱者也。此所謂脈之四科也。

指法即由此而辨,曰舉按,以診高深也;曰上下,以診長短也;曰尋推,以診廣狹厚薄曲直也;曰初持久按,以診遲數滑澀止代也;曰單持總按,以診去來斷續也。病者氣口處骨肉不平,須用側指法。病者不能平臂而側置,須用挽指法。俯仰者,三指輕重相畸也。輾轉者,一指左右相傾也。

操縱者,舉按迭用,以察根氣之強弱。《難經》所謂:按之軟,舉指來疾者,此也。惟三指總按橫度三關,三指縫中,各有其隙。若三部脈形不同,如寸澀尺滑、前小後大,即無由得其接續之真跡。昔有同學示以移指法:如先診三關,再略退半部,以食指加寸關之交,中指加關尺之交,終以有隙而其真不見。後乃自創一指直壓之法:以食指直壓三關,而真象迸露矣。

小兒脈位狹小,以食指橫度脈上,而展轉以診之。

白話文:

【指法總義】

在經典論述中提到的診脈指法有:舉、按、尋、推、初持、久按、單持、總按。無求子的七種診脈法則為:上竟、下竟、內推、外推、浮按、中按、沉按。此外還有側指法、挽指法、輾轉指法、俯仰指法,以及舉而覆按、按而復舉的操縱指法,這些都有舊有的理論可以查證。而我個人創新的方法,加上從益友那裡學習到的,則有移指法和直壓指法。

脈象主要分為四個方面:位、數、形、勢。位指的是脈搏的浮沉及部位。數則是脈搏的快慢、促結。形,是指脈象的長短、寬窄、厚薄、粗細、剛柔,這就像數學中的線、面、體的概念。勢,指的是脈象的收縮、伸張、進退、起伏的強弱。形態是由勢力決定的,收縮和舒張形成脈象的寬窄,伸張和縮短形成脈象的長短,進退形成脈象的前後,起伏形成脈象的高低,而強弱則貫穿於各種勢力中作為統領。這就是脈象的四大範疇。

根據這些原則,我們使用不同的指法:舉按,用來診斷脈象的深淺;上下,診斷脈象的長短;尋推,診斷脈象的寬窄、厚薄、直曲;初持久按,診斷脈象的快慢、滑澀、止代;單持總按,診斷脈象的來去、斷續。當患者氣口處的骨骼肌肉不平整時,應使用側指法。當患者無法平放手臂而需側置時,應使用挽指法。俯仰法,是三指間輕重的不均。輾轉法,是一指左右的傾斜。

操縱法,即舉按交替使用,用來觀察根氣的強弱。《難經》提到:按之軟,舉指來疾,正是這種情況。只有當三指總按橫度三關,三指縫隙中,各有一個空隙。如果三個部位的脈象不同,例如寸脈澀而尺脈滑,前脈小後脈大,就無法得到脈象接續的真實狀況。過去有同學展示一種移指法:先診三關,然後稍微退回半部,用食指加在寸關之間,中指加在關尺之間,但因為有縫隙存在,所以真實脈象並不明顯。後來我自己創造了一種一指直壓的方法:用食指直壓三關,真實的脈象就會顯現。

對於兒童的狹小脈位,可用食指橫向放在脈搏上,並轉動手指來診斷。

3. 二十四象會通

浮沉,以診氣之升降也。陽不能降,則脈見於浮;陰不能升,則脈見於沉。前人每以脈之在浮、在沉,與脈之能浮、能沉相混。能浮能沉,乃高深之義也。

遲數,以診氣之躁靜也。躁有因熱,有因燥;靜有因寒,有因虛,而皆有因郁。按:《內經》手躁足靜與遲數不同,手經之道近,其氣至也迫;足經之道遠,其氣至也緩,故有躁靜之殊也。然先至者不能先去,必待後至者去,而始能與之俱去,故無遲數之異也。滑伯仁謂:察脈須識上下去來至止,至止即察躁靜之事也,察其停於下者之久暫,又察其鼓於上者之久暫,而陰陽噓吸之躁靜瞭然矣。

強弱,以診勢之盛衰也。應指有力謂之強,無力謂之弱。前人每以脈形之軟硬與脈勢之盛衰相混,《內經》凡言脈之大小,多指動勢之盛衰也。

剛柔,以診形之軟硬也。形軟有因血虛,有因濕熱;形硬有因血實,有因風寒,此即《內經》之所謂緩急也。

滑澀,以診形之枯潤也。血有餘則脈滑,血不足則脈澀,然血由氣行,故亦可徵氣之盛衰云。(氣血必有津以載之,始能推行滑利。故《內經》以滑為陰有餘,澀為陽有餘,陰即津液也。)

斷續,以診氣血之通塞盛衰也。有形之斷續,長短是也;有動之斷續,促結澀代是也,此條專言動之斷續。應指有力、有神,屬於通塞;無力、無神,關於盛衰;亦有無力而有神者,微衰而兼塞也。來去停勻、五十不代謂之續;參伍不調、有來有去謂之斷。其敗也,蝦游、魚翔、屋漏、雀啄,塞者血塞也,衰者氣衰也,敗者氣血俱敗也。

長短,以診氣之郁暢也。氣暢則雖弱而亦長,氣鬱則雖強而亦短。按:氣有出入,有升降。出入,橫也;升降,直也。風寒外束,氣出不利,脈來弦緊;痰飲中結,氣升不利,脈來厥厥如豆,是長短皆有氣鬱也。經曰:長則氣治,短則氣病,亦言其大概而已。

高深,以診氣之噓吸也,此指來去之遠近。所謂息之深深,達之亹亹者,氣之操縱也。浮沉是陰陽噓噏之已然,高深是陰陽噓噏之方然。一言氣之所在,一言氣之所至。

厚薄,以診血之盈虛也。以形體言,非浮沉之謂也。故有浮而厚,有沉而薄。浮中沉三候俱有,按之不斷,謂之厚;僅在一候,按之即斷,謂之薄。

寬窄,以診氣血之寒熱盈虛也。氣熱則血漲,氣寒則血消,血實則氣充,血虛則氣怯。

斂散,以診氣之寒熱也,以兩旁之邊際言,非寬窄之謂也。寬窄,指脈體之大小;斂散,指脈邊之清濁。故氣寒血盈,寬而亦清;氣熱血虛,窄而亦濁,亦非剛柔之謂也。剛柔,指脈體之硬軟;斂散,指脈邊之緊松。故血虛氣寒,軟而亦緊。血實氣熱,硬而亦鬆,脈中有脊,而兩邊渾渾不清也。

白話文:

二十四象會通

浮沉: 用來診斷氣的上升和下降。陽氣無法下降,脈象就會顯現在表面;陰氣無法上升,脈象就會顯現在深處。過去的人常常把脈的浮與沉,跟脈的能夠浮與能夠沉混淆。能夠浮能夠沉,是一種很深奧的道理。

遲數: 用來診斷氣的躁動或安靜。躁動有因為熱引起的,也有因為乾燥引起的;安靜有因為寒引起的,也有因為虛弱引起的,而這些都可能跟氣的鬱結有關。《內經》說的手躁足靜,跟脈的遲數不同,手部經脈的路徑比較近,氣到達的也比較快;腳部經脈的路徑比較遠,氣到達的也比較慢,所以才會有躁動和安靜的差別。然而,先到達的氣並不會先離開,一定會等到後到達的氣也離開,才能一起離開,所以脈沒有遲數的差別。滑伯仁說,觀察脈象要了解氣的上下來去和停止,停止就是觀察躁動和安靜的狀況。觀察氣停留在下面的時間長短,也觀察氣在上面跳動的時間長短,這樣陰陽氣息的躁動和安靜就明白了。

強弱: 用來診斷氣勢的盛衰。指感應到脈搏有力就叫做強,感覺無力就叫做弱。過去的人常常把脈的軟硬形狀跟脈勢的盛衰混淆。《內經》凡是說到脈的大小,多是指脈動氣勢的盛衰。

剛柔: 用來診斷脈形體的軟硬。脈形軟弱有因為血虛的,也有因為濕熱的;脈形堅硬有因為血實的,也有因為風寒的,這就是《內經》所說的緩急。

滑澀: 用來診斷脈形體的潤澤或乾枯。血充足脈就會滑潤,血不足脈就會澀滯。然而血是靠氣來運行的,所以也可以從脈的滑澀來推測氣的盛衰。(氣血一定有津液來承載,才能順利運行。所以《內經》認為滑是陰液充足,澀是陽氣有餘,陰就是津液。)

斷續: 用來診斷氣血的暢通或阻塞、盛或衰。有形狀上的斷續,像是脈的長短;有跳動上的斷續,像是促、結、澀、代這些脈象,這裡指的是跳動上的斷續。感應到脈搏有力且有精神,屬於暢通;無力且無精神,屬於衰敗。也有無力但有精神的,是稍微衰弱但兼具阻塞。脈搏的來去均勻,每跳動五十次沒有間歇,叫做連續;跳動參差不齊,有來有去,叫做斷續。脈象衰敗的,像是蝦游、魚翔、屋漏、雀啄這些脈象,阻塞是因為血阻塞,衰弱是因為氣衰弱,敗壞是因為氣血都敗壞。

長短: 用來診斷氣的舒暢或鬱結。氣暢通即使脈弱也較長,氣鬱結即使脈強也較短。氣有出入,也有升降。出入是橫向的,升降是直向的。風寒從外束縛,氣向外發散不利,脈象就會呈現弦緊;痰飲在中部結聚,氣上升不利,脈象就會呈現厥厥如豆,這些長短都跟氣鬱結有關。《內經》說,脈長表示氣調和,脈短表示氣有病,這也只是說個大概而已。

高深: 用來診斷氣的噓吸。這裡指的是脈搏來去的遠近。所謂氣息深深,到達綿綿不斷,是指氣的操縱。浮沉是陰陽氣息已經發生的現象,高深是陰陽氣息正在發生的現象。一個說的是氣所在的位置,一個說的是氣到達的地方。

厚薄: 用來診斷血的充盈或虛少。指的是脈的形體,不是指浮沉。所以有脈浮而厚,也有脈沉而薄。浮、中、沉三候都有脈象,按下去不會斷,叫做厚;只有在一候有脈象,按下去就斷,叫做薄。

寬窄: 用來診斷氣血的寒熱和盈虛。氣熱血就會膨脹,氣寒血就會消退,血充足氣就充沛,血虛弱氣就虛怯。

斂散: 用來診斷氣的寒熱。是指脈搏兩旁的邊界,不是指寬窄。寬窄是指脈體的大小,斂散是指脈邊界的清澈或混濁。所以氣寒血充足,脈象寬大且清澈;氣熱血虛弱,脈象窄小且混濁,也不是指脈的剛柔。剛柔是指脈體質地的硬軟,斂散是指脈邊界的緊鬆。所以血虛氣寒,脈象軟弱也可能緊繃;血實氣熱,脈象堅硬也可能鬆散,脈中間有脊,兩邊渾濁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