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診家直訣》~ 卷下 (5)
卷下 (5)
1. 初診久按不同(出張石頑)
問脈有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有下指濡軟,按久搏指者;有下指微弦,按久和緩者,何也?答曰:夫診客邪暴病,應指浮象可證。若切虛羸久病,當以根氣為本。如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正氣大虛之象,無問暴病久病,雖證顯灼熱煩擾,皆正衰不能自主,隨虛陽發露於外也。
下指濡軟,按久搏指者,里病表和之象,非臟氣受傷,即堅積內伏,不可以脈沉誤認為虛寒也。下指微弦,按久和緩者,久病向安之象,氣血雖殆,而臟氣未敗也。然多有變證多端,而脈漸小弱,指下微和,似有可愈之機者,此元氣與病氣俱脫,反元病象發見,乃脈不應病之候,非小則病退之比。大抵病人之脈,初下指雖乏力,或弦細不和,按至十餘至漸和者,必能收功。
若下指似和,按久微澀,不能應指,或漸覺弦硬者,必難取效。設病雖牽纏而飲食漸進,便溺自調,又為胃氣漸復之兆。經云:安穀者昌。又云:漿粥入胃,則虛者活。此其候也。
白話文:
詢問脈象時,有時會摸到一開始浮大,但久按後卻顯得空虛無力的;有時一開始摸到柔軟,但久按後卻感到搏動強烈的;也有時一開始微感弦硬,但久按後卻變得和緩的。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是:在診斷急病或外來病邪時,一開始的浮象可以作為證據。但如果是在診斷長期虛弱的病人,就應該以根基氣息為主要參考。例如,一開始摸到浮大,但久按後卻顯得空虛無力的,這正是身體正氣嚴重虧虛的徵兆,無論是急病還是慢性病,即使病人表現出高燒、煩躁等症狀,都是因為正氣衰弱無法自持,只能隨著虛弱的陽氣在外顯現。
一開始摸到柔軟,但久按後卻感到搏動強烈的,這顯示了體內有病,但表面看似平和,可能是臟器受到損傷,或是有固結的病竈潛藏在體內,不能單純因為脈象沉下去就誤以為是虛寒。一開始微感弦硬,但久按後卻變得和緩的,這是長期病患正在康復的跡象,雖然氣血可能仍然虛弱,但臟腑的功能尚未完全衰敗。
然而,有很多情況下,病人的脈象會出現各種變化,脈象漸漸變得細弱,摸上去微感和緩,似乎有了康復的機會,這其實是元氣和病氣都在流失,反而顯露出原本疾病的徵兆,這是脈象不符合病情的信號,並不是說脈象細弱就是病情減輕的表現。通常,如果病人的一開始脈象雖弱,或者脈象弦細且不和諧,但在按壓十多秒後逐漸變得和緩,那麼病情一定可以得到改善。
反之,如果一開始脈象看似平和,但久按後卻感到稍微滯澀,不能順利地應對手指的按壓,或者漸漸感覺到弦硬,那麼病情就難以得到改善。然而,如果病雖纏綿,但飲食逐漸增加,排泄功能自行調節,這就表示胃氣正在逐漸恢復。古人有言:能吃飯的人身體健康。又說:如果稀粥能進入胃部,那麼虛弱的人就能存活。這就是其中的道理。
2. 單診總按不同
脈有單診、總按不同者,或單診強,總按弱也;或單診弱,總按強也;或單診細,總按大也;或單診大,總按細也。凡單按弱,總按強者,此必其脈弦滑。一指單按,氣行自暢,無所搏激。三指總按,則所按之部位大,氣行不暢,而搏激矣。此脈本強,而總按更強於單按也。
單按強,總按弱者,此必其脈氣本弱,但食指較靈,單按指下較顯。名中二指較木,總按即不顯其振指也。此脈本弱,而總按更弱於單按也。單按細,總按大者,是其脈體弦細,而兩旁有暈也。總按指下部位大,而暈亦鼓而應指矣。單按大,總按細者,必其人血虛氣燥,脈體細弱,而兩旁之暈較盛也。
食指靈而暈能應指,名中二指木,而暈不能應指矣。更有單按浮,總按沉,單按沉,總按浮者,其浮即暈也。抑或脈體本弱,輕按氣無所搏,力不能鼓,重按氣乃搏鼓也。又有醫者,操作用力,指尖動脈盛大,與所診之脈氣相擊,而亦見盛大者。又有醫者,久行久立,指頭氣滿,皮膚膹起,因與脈力相隔而不顯者。
此皆極瑣細之處,前人所不屑言,而所關正非淺鮮也。大抵單診、總按,而指下顯判大小強弱之有餘不足者,其有餘總屬假象。在無病之人,固為正氣衰微,即有病之人,亦正氣不能鼓載其邪,使邪氣不能全露其形於指下,而微露此幾希也。當以正虛邪實例治之,固不得重於用攻,亦不得以為邪氣輕微,專於用補也。
即如總按大,單診細者,其細多是指下梗梗如弦,起伏不大,其中氣之怯弱可知。單診大,總按細者,其細多是指下駛疾,累累似滑,是氣力不足於上充,而勉強上爭也,其中氣之竭蹶更可知矣,強弱亦如是也。總是稟賦薄弱,或勞倦內傷,或久病氣血困備,胸中窄狹,動作乏力,乃多見之,是因虛生實,清濁混處,氣鬱不舒之象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脈診中的單診和總按的差異,內容如下:
脈象有時在單診和總按時會呈現不同的特徵,可能是單診時脈象強,總按時卻顯得弱;或者單診時脈象弱,總按時卻強;又或者是單診時脈象細,總按時卻變大;又或者是單診時脈象大,總按時卻變得細。如果單診時脈象弱,總按時卻強,那脈象很可能呈現弦滑的特徵。因為單診時,只有一個手指接觸脈搏,氣行流暢,沒有其他因素幹擾。而總按時,三個手指同時接觸,接觸面積增大,氣行受到阻礙,因此脈象會變得更強。
如果單診時脈象強,總按時卻弱,那脈象本來就比較弱,但食指感知更靈敏,因此單診時能更清晰地感受到脈象。而中指和無名指的感知相對遲鈍,總按時就不那麼明顯了。這表示脈象本來就弱,總按時更顯得弱。
如果單診時脈象細,總按時卻大,那脈象本身可能細長且兩側有暈圈。總按時接觸面積大,暈圈也會跟著膨脹,反映在手指下的感覺。
如果單診時脈象大,總按時卻細,那可能是血虛氣燥,脈象細弱,但兩側暈圈比較明顯。食指靈敏,能感知到暈圈的反應,而中指和無名指則無法。
還有單診時脈象浮,總按時卻沉,或是單診時脈象沉,總按時卻浮。浮的脈象通常指的是暈圈。或者脈象本來就弱,輕按時氣行不受幹擾,力量無法使脈象膨脹,但重按時氣行受到刺激,脈象就會膨脹。
有些醫生操作時力度過大,自己的指尖動脈血流加速,和病人的脈象產生衝擊,造成脈象顯得盛大。有的醫生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手指末端血氣充盈,皮膚稍微腫脹,和脈象的力量相隔,脈象就顯得不明顯。
這些都是很細微的差異,前人可能覺得不值得提,但實際上對於診斷非常重要。大抵來說,單診和總按時脈象大小強弱的差異,若出現過剩的現象,通常是假象。在健康的人身上,這可能是正氣衰退的徵兆;在生病的人身上,可能是正氣無法驅除邪氣,使邪氣無法完全顯現在脈象上,只能微微露出一些端倪。這種情況應該按照正氣虛弱,邪氣實在的原則來治療,既不能過度攻擊邪氣,也不能認為邪氣輕微,專門使用補藥。
比如總按時脈象大,單診時卻細,那細的脈象往往像弦一樣梗梗然,起伏不大,可以推測氣力怯弱。單診時脈象大,總按時卻細,那細的脈象往往快速流動,像滑石一樣,顯示氣力無法充分上達,勉強上行。這種脈象顯示氣力更加衰竭。強弱的脈象也是同樣的道理。總的來說,這可能是先天體質弱,或是過度勞累內傷,或是長期疾病導致氣血耗盡,胸中狹窄,行動乏力,多半是虛弱產生實證,清濁混雜,氣滯不暢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