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重訂診家直訣》~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脈有兩側

「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王冰云:兩旁,兩尺外側也。李中梓曰:內外二字,諸家皆說兩側,此必脈形扁闊,或有兩條,否則於義不通矣。

觀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上三爻,為外卦,下三爻為內卦,則上下之為內外,不昭然乎!故內者,每部之後半部也,外者,每部之前半部也。李氏之解經,誠新穎矣。然脈實有兩側診法,非扁闊與兩條之謂也。凡指平按脈上,其形如此,及側指於內側拍之,而其形如彼,及側指於外側拍之,而其形又如彼矣。

此可以脈之緩急滑澀,察病之虛實寒熱,內側主裡,外側主表,祗可取以與正脈合參,不能專恃此以決病,亦不能如正脈之分二十八脈,各有主病也。每診正脈微弱,側診弦而兼滑,則知有痰飲矣,其微弱,乃氣虛,又為痰飲所困耳。又如外側見弦,內側見滑,便是表寒裡熱,與浮弦沉滑同斷。

余仿此。頃讀《韓氏醫通》有云:左寸指法,按如六菽之重,在指頂為陰,屬心,在指節為陽,屬小腸。餘部仿此。此即兩側診法也,但不言側指內、側指外,而言指頂、指節,似從正面平按,未免蹈李氏扁闊兩條之誚耳。

白話文:

在《脈要精微論》中提到,手腕內側的兩邊區域,對應的是季脅。手腕外側反映的是腎臟的狀況,而內側則是腹部的情況。中間偏上的位置,左手外側反映肝臟,內側反映膈肌。右手外側反映胃部,內側反映脾臟。再往上的位置,右手外側反映肺部,內側反映胸部。左手外側反映心臟,內側反映膻中。王冰解釋道,兩旁指的是兩手腕外側。李中梓進一步說明,「內外」二字,各家學說都解讀為兩側,這必定是脈象扁闊,或者有兩條脈動,否則就無法理解了。

若觀察易卦的六爻,從下到上,上面的三個爻是外卦,下面的三個爻是內卦,上下即是內外,這不是很清楚嗎?所以「內」是指每個部位的後半部,「外」則是指每個部位的前半部。李氏的經典解釋,確實新穎。然而,實際上脈象確實存在兩側診法,並不是指脈象扁闊或有兩條脈動。只要手指平放於脈搏之上,其形狀便是一種,然後用側指在內側輕拍,其形狀又是另一種,再用側指在外側輕拍,其形狀又再次變化。

透過這種方式,可以根據脈象的緩急滑澀,來判斷疾病是虛實寒熱。內側反映的是身體內部,外側反映的是表皮。只能拿來與正常的脈象結合參考,不能單獨依賴這個來判斷疾病,也不能像正常脈象那樣,分成二十八種脈象,各自代表不同的病症。例如,當診察正常的脈象微弱,而側診的脈象卻呈現弦且帶滑,就知道是有痰飲的情況,微弱的脈象表示氣血虛弱,同時又被痰飲所困擾。再如,外側脈象呈弦,內側脈象呈滑,這就是表寒裡熱,和浮弦沉滑的診斷相同。

我模仿這種方法。最近閱讀《韓氏醫通》,書中有這樣的描述:在左寸的位置,以六粒豆子的重量按壓,如果在指尖感受到的是陰性,屬於心臟的範疇;如果在指節感受到的是陽性,屬於小腸的範疇。其他部位的診察方法也是類似的。這就是兩側診法,只是他沒有提到側指內側、側指外側,而是提到指尖、指節,似乎從正面平按脈搏,不免會陷入李氏所提出的脈象扁闊或有兩條脈動的爭議。

2. 脈有頭本

《內經》曰:脈之動也,陽氣前至,陰氣後至。「辨脈」曰:脈來頭小本大者,名曰覆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蓋脈之來也,自筋骨之分,而上於皮膚之際,乍擊於指,此陽氣之前至也。謂之頭,既應於指,而脈尚未去,橫度指下,此陰氣之後至也。

謂之本,有來之初勢有力,而旋即衰弱,不見脈氣之橫趨者,此頭大本小也。有來之初勢不甚有力,而旋見脈氣湧湧續上者,此頭小本大也。脈如曰:動前脈盛氣有餘,動前脈衰氣不足,應後脈盛血有餘,應後脈衰,血不足。此正與頭本之義相發明。故頭本者,就脈來之際分前後,以別陰陽氣血,非謂來為頭、去為本也,舊說有指為寸尺,指為浮沉者,皆未合云。

白話文:

根據《內經》所述,脈搏的跳動是先由陽氣到達,隨後陰氣纔跟上。「辨脈」一章指出:如果脈象呈現前端細小、後段較粗大的情況,這被稱為覆病,表示病在體表。若脈象上端輕微且前端細小,則可能有出汗的情況。若脈象下端輕微而後段較粗大,可能代表關格不通,也就是無法正常排尿。脈象的來源,通常是由筋骨部分開始,然後向上到達皮膚表面,初次觸及手指的那刻,就是陽氣率先到達的時刻。我們稱之為「頭」。當脈象已經觸及手指,但尚未完全離開,橫向通過手指下方,這就是陰氣隨後到達的情況。

我們稱之為「本」。有的脈象初現時強勁有力,但隨即減弱,無法看到脈氣橫向趨勢的,這就是「頭大本小」的情況。有的脈象初現時並不太有力,但隨即有脈氣源源不斷往上湧的情況,這就是「頭小本大」。脈象就像這樣:若前段脈象強烈,表示氣有餘;若前段脈象衰弱,表示氣不足;若後段脈象強烈,表示血有餘;若後段脈象衰弱,表示血不足。這正好與「頭」「本」的意義相呼應。所以,「頭」「本」是根據脈象出現的時機,區分前後,以此辨別陰陽氣血的狀態,並不是指脈象來時為頭,去時為本。過去有些人認為「頭」「本」是指寸和尺,或指浮和沉,這些說法都不盡正確。

3. 脈有動搖

此所謂動搖是脈之本象,非如緊脈之因病而見也。扁鵲曰:少陽之脈,動搖六分,正月、二月王。太陽之脈,動搖九分,三月、四月王。陽明之脈,動搖三分,其至跳,五月、六月王。少陰之脈,動搖六分,七月、八月王。太陰之脈,動搖九分,九月、十月王。厥陰之脈,動搖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王。

此動搖之本於自然者也。夫常脈之動搖,人人所共有,亦人人所必有,必有動搖,而後見其氣來之盛也。須於指下脈來應指初回之際,細審之自見矣。泰西有審脈表,凡脈之起,而將落未落旋轉之際,必有振撼之跡。此氣之噓力大盛,與吸力兩相激盪之勢也。若緊脈,熱為寒束,其動搖,即在脈勢初起之始,乃熱力與寒相搏,脈形挺亙,故動搖之勢益顯,世遂以動搖事屬之緊矣。更有濕熱痰盛,氣鬱而搖者,氣不暢也。

有腎熱內沸,氣喘而搖者,氣不靜也。有命火脫泄,氣怯而搖者,氣已無根,如人之力弱而舉重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脈象中的「動搖」現象,這種動搖是脈象的原本特徵,並不是因為生病才會出現的現象。扁鵲曾說過,不同月份,不同的經脈會呈現出不同的動搖程度。比如在正月和二月,少陽之脈的動搖會達到六分;三月和四月,太陽之脈的動搖則會達到九分;五月和六月,陽明之脈的動搖只有三分且脈搏會跳動;七月和八月,少陰之脈的動搖也是六分;九月和十月,太陰之脈的動搖為九分;十一月和十二月,厥陰之脈的動搖只有三分。

這種動搖現象是自然規律的反映。正常的脈象都應該有動搖,這是每個人必然有的現象,必須有動搖,才能顯示氣血旺盛的情況。我們在診脈時,當脈搏開始回應手指的觸感,仔細觀察就能看到這種動搖現象。西方有脈象表,脈搏在上升然後將要下降的過程中,一定會有一個震動的過程。這是因為體內氣息的呼與吸力量相互碰撞造成的。

如果脈象呈現緊繃,那可能因為身體受到寒氣束縛,這種情況下的動搖,會在脈象剛開始的時候就出現,這是體內的熱量與寒氣在搏鬥,導致脈象挺直,所以動搖的趨勢更加明顯,世人便認為動搖是緊脈的特徵。另外,也有因為濕熱痰多,氣血鬱結而產生動搖,這是因為氣血無法順利運行。再者,腎臟熱度過高,呼吸困難而產生動搖,這是因為氣血無法平靜。還有可能是生命力流失,氣血虛弱而產生動搖,這表示氣血已經沒有根基,就像一個體力弱的人要舉起重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