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診家直訣》~ 卷下 (7)
卷下 (7)
1. 脈有俯側
平人之脈,寸浮尺沉,關脈在中。診時,食指略輕,名指略重,此常法也。若所謂俯仰者,或寸沉尺浮,是前俯後仰也。或寸更浮,尺更沉,是前仰後俯也。此三部之俯仰也。又有一部二部,前後相為俯仰,此皆常有之事。《脈經》曰:從少陰斜至太陽者,陰維也。(尺沉寸浮。
)動苦肌肉痹癢,僵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從少陽斜至厥陰者,陰維也。(尺浮寸沉。)動若癲癇,肌肉淫痹,汗出惡風。此前後俯俯之專脈也。二維有病,即見其脈,其實尋常診脈,多用此法,以審氣之升降強弱,奚必二維哉。又《內經》陰陽結斜,多陰少陽,其義亦可通,此謂尺寸脈緊澀而傾斜,前仰後俯,浮少沉多,所謂肝腎並沉為石水也。扁鵲曰:不俛不仰,不低不昂,此為平脈,此俯仰二字所本也。
白話文:
[脈有俯側]
正常人的脈象,寸脈浮、尺脈沉,關脈則居於中間。診脈時,食指放置的力度稍輕,而無名指的力度則較重,這是一般的診脈方法。所謂的「俯仰」,可能是寸脈沉而尺脈浮,這種情況就像前俯後仰一樣;或者寸脈更浮,尺脈更沉,這就類似於前仰後俯的情況。這就是三部脈象中的俯仰現象。另外,一部或兩部脈象也可能出現前後俯仰的變化,這些都是常見的現象。
《脈經》中提到,如果脈象從少陰斜向太陽,這是陰維脈的表現(尺脈沉、寸脈浮)。當陰維脈出現異常,可能會導致肌肉疼痛、瘙癢、突然倒地、發出像羊叫的聲音,甚至手腳不由自主地抽搐,嚴重時可能無法發聲或說話。如果脈象從少陽斜向厥陰,同樣是陰維脈的表現(尺脈浮、寸脈沉)。這時,可能會出現癲癇似的症狀,肌肉不適、多汗、怕風等症狀。以上兩種情況,就是典型的前後俯仰脈象。
當陰維脈出現問題時,其特徵性的脈象就會顯現。實際上,在日常診脈中,這種診斷方法被廣泛使用,以判斷氣的升降和強弱。然而,我們不一定非得等到陰維脈出現問題才用這個方法。此外,《內經》中也有提到陰陽交錯的情況,其中的定義也是相通的,指的是寸脈和尺脈緊繃且傾斜,前仰後俯,浮脈較少而沉脈較多,這通常是指肝腎兩臟同時沉滯,形成石水的狀況。扁鵲曾說過,脈象既不俯也不仰,既不低也不高,這就是正常的脈象。"俯仰"這兩個字,正是由此而來。
2. 脈有內曲外曲
「脈要精微論」曰: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所謂外者,脈外近臂前廉,手陽明大腸脈之部也。所謂內者,脈內近大筋,手厥陰心包脈之部也。是脈形之弓曲,或外羸,或內朒也。寒結之則脈形內曲,熱鼓之則脈形外曲,與小兒診三關脈紋內外之法,其義同。
「陰陽別論」曰: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向來注者,罔知斜曲之義。夫結者,堅而澀也。斜者,如弓之曲也。多陰少陽者,謂其斜之弓曲向內,近於少陰,而遠於陽明也。石水少腹腫,是為單腹脹,即心腹寒積之類也。張石頑診趙明遠曰:左手三部,弦大而堅,從人迎斜內向寸,是為三陽經滿溢入陽維之脈也,當有顛仆不仁之虞。所謂斜內向寸者,必先外越,乃折而內向上寸也。
三陽滿溢,即《內經》身熱之類也。《脈經》曰:從尺邪入陽明者,大風寒熱也。(大風,厲風,亦曰寒熱,詳見「風論」。)邪入少陰者,女子漏下赤白,男子溺血,陰痿不起,引少腹疼,是正氣虛則內曲,邪氣實則外曲也。扁鵲《脈法》曰:外句者,久癖也;內卷者,十日以還,是又以內曲外曲,分食積之新久也。大抵脈之曲者,皆因於積,而又中氣虛也。
偏於熱多則外撐,偏於寒多則內倚。嘗診一婦病胃脘痛,過服泄氣之劑,右脈內倚,藏於筋下,左手弦勁,問之曰左腹素有塊也。用溫元補中二劑,而脈復常。
白話文:
【脈有內曲外曲】
根據「脈要精微論」所述,如果脈搏由內推向外,但脈象只顯現在內側而無法至外側,這可能表示患者有心腹部位的積聚病變。反之,若脈象由外推向內,卻只能在外部感知,無法達到內部,這可能顯示患者體內有熱象。這裡所說的「外」,是指靠近手臂前緣,屬於手陽明大腸脈的部位。而「內」,則是指靠近大筋,屬於手厥陰心包脈的位置。這是脈象形態的弓曲,或者呈現外部鬆弛,或者內部緊縮的情況。
當寒氣凝結時,脈象會呈現內側的彎曲;當熱氣充斥時,脈象會呈現外側的彎曲,這種情況和兒童診斷三關脈紋內外的方法意義相同。
「陰陽別論」中提及,陰陽兩氣交結偏斜,陰氣多而陽氣少的情況,被稱為「石水」,通常伴隨小腹部的腫脹。過去的註釋者,都未能理解斜曲的含義。這裡的「結」,指的是脈象堅硬且滯塞;「斜」,如同弓箭的彎曲。陰氣多而陽氣少,指的是脈象的斜曲向內,靠近少陰,而遠離陽明。石水引起的小腹腫脹,是一種單純的腹部脹大,類似心腹部位寒積的病症。張石頑在診斷趙明遠時,發現他的左手三部脈象弦大且堅韌,從人迎穴斜向寸口,顯示三陽經脈滿溢進入陽維脈,可能會有昏倒無力的風險。所謂斜向寸口,一定是先向外部擴散,再轉向內部向上至寸口。
三陽經脈滿溢,就和《內經》描述的身體發熱症狀相似。《脈經》中指出,從尺部邪氣侵入陽明經脈,會出現大風、寒熱等症狀。邪氣進入少陰經脈,女性會有白帶夾雜血絲的漏下,男性則會有尿血,以及性功能衰退,牽扯到小腹疼痛。這就是正氣虛弱時脈象向內彎曲,邪氣旺盛時脈象向外彎曲的情況。
扁鵲在《脈法》中提到,脈象向外彎曲,代表長期的慢性疾病;脈象向內彎曲,則表示病情在十天內會有轉變。這是以脈象內曲外曲來判斷食積的新舊程度。總體來說,脈象彎曲的情況,大多是由於體內有積聚,且中氣虛弱所致。
若是體內熱氣較多,脈象會向外膨脹;若是寒氣較多,脈象就會向內傾斜。曾經診斷過一位胃脘疼痛的婦女,因為服用過量的泄氣藥物,她的右手脈象向內傾斜,隱藏在筋骨之下,左手脈象則呈弦勁。詢問後得知,她左側腹部一直有硬塊存在。使用溫元補中的藥方兩劑後,她的脈象恢復正常。
3. 脈有無數綱絲
此痰脈也。氣過指下,似覺拖帶黏涎,宛然中有無數細絲,此心包絡與肺胃之有痰也。必有嘈雜惱憹,呼吸不利之證。若平人常見此脈,且兼洪弦,又貪厚味,多房室,身肥項短,時覺骨節不便,胸膈不舒,眼目少神,夢寐不安,久必有類中風證。此脈形勢,介在滑澀之間,而實不可以滑澀名也。
痰多氣弱,故其形似滑,而其勢甚澀也。王叔和以系水交馳為死脈,真陽盡,而脈中律液,悉化為痰也。系水者,懸水多股,即無數細絲,其絲忽斷忽續而不聚,故遂主死矣。又有風馳脈,其氣衝指而過,如大風馳驟狀,此血虛而痰火相搏也。宜補血化痰主之。
白話文:
這是在描述一種與痰相關的脈象。當氣流經手指下的脈搏時,會感覺像帶著黏稠的痰液,清楚地感受到無數的細絲,這表示心包、肺或胃可能有痰的存在。患者可能會有心煩、呼吸困難等症狀。
如果健康的人經常出現這種脈象,並且伴有洪大且弦硬的脈象,加上喜歡吃重口味的食物、過度性生活、身體肥胖、脖子短、偶爾感到關節活動不靈活、胸部悶痛、眼睛缺乏神采、睡眠品質不佳,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這種脈象的特徵介於滑脈和澀脈之間,但實際上不能單純用滑脈或澀脈來定義。
因為痰多且氣虛,所以脈象看似滑脈,但實際上卻更傾向於澀脈。王叔和認為,水交馳的脈象是死亡的徵兆,這是因為體內的真陽耗盡,脈中的津液全轉變為痰。所謂的「水交馳」,就像懸掛的水流一樣,有無數細絲,這些細絲時斷時續無法凝聚,因此預示著死亡。另外還有風馳脈,其氣流快速通過,就像強風吹過,這通常是血液不足與痰火相互作用的結果,應以補血化痰為主要治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