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診家直訣》~ 卷下 (8)
卷下 (8)
1. 脈有變易無定
虛損久病,脈象早晚不一,時遲時數,時大時小,甚至起坐之間,舉手換診,亦有改變,此由元氣不能自主,或痰飲屍注所為。易思蘭曰:久病氣虛,早晚脈同,雖危可療。韓飛霞曰:重大之病,一日三脈多變,難治沉疴,日日脈不移,亦難治。《脈經》曰:左手寸口,乍大乍小,朝來浮大,暮夜沉伏,往來無常者,榆葉枯落而死。
慎柔曰:癆瘵脈,酉戍時洪盛,寅卯時細弱者,陽氣虛陷也。忌用苦寒,當助陽以復其寅卯之位。微加瀉陰火而已。此皆虛勞鬼疰之類。此外,更見有兩種:一種婦人初孕一二月內,脈來忽大忽小,忽如病危,忽如無病,其證亦時而逼急欲死,時而舒暢如常也。
一種血虛內燥之體,火灼於內,濕閉於外,陰陽升降失度,腠理開合不時,心常懊憹,身常癮疹,上下往來,遊移無定,其脈或寸大尺小,或寸小尺大,或左盛右弱,或右盛左弱,長短浮沉,逐日變易,連日診之,無一同象。凡遇此脈,即宜細心察神審證,或是燥火內燔,或已屍氣內伏,一當養陰宣陽,一當理血殺蟲也。
大抵脈象無定,在困病為陰陽之不交,在平人為血氣之不和,當求所以不交不和之故而治之。
白話文:
[脈有變易無定]
對於長期虛弱或患病的人來說,他們的脈搏在一天當中的不同時間會出現變化,有時跳動緩慢,有時又顯得急促,有時脈搏強勁,有時又變得微弱,甚至在起身、坐下或換手診脈的時候,脈象也會有所不同。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體質衰弱,無法自我調節,或者受到痰濕、屍注等因素的影響。
易思蘭表示,對於長期氣虛的患者,不管早晚,脈象都是一樣的,這種情況即使病情嚴重,也是可以治療的。韓飛霞則認為,對於病情嚴重的病人,如果一天當中脈象多次變化,通常代表病情難以控制;相反地,如果每天的脈象都沒有改變,同樣也意味著病情難以改善。
《脈經》指出,如果左手的脈象忽大忽小,早上跳動浮大,到了夜晚又變得沉伏,脈象來回無常,就像榆樹葉子枯萎一般,通常代表生命垂危。
慎柔提到,肺結核病人的脈象,在酉時到戌時(下午五點至晚上九點)期間會顯得洪大旺盛,但在寅時到卯時(凌晨三點至上午七點)又變得細弱,這代表體內的陽氣虛弱。對於這樣的病情,不應該使用苦寒藥物,而應該補助陽氣,讓寅卯時的脈象恢復正常,稍微添加一些降火的藥物即可。這些都是虛勞或鬼疰等疾病的特徵。
除此之外,還有兩種特殊的情況:一種是女性在懷孕初期的一兩個月內,脈象會忽大忽小,有時看起來像病情危急,有時又似乎完全無恙,身體的狀況也時而緊張欲死,時而又恢復平靜。
另一種是體內血液不足、內部燥熱的體質,體內火熱,外部濕氣封閉,陰陽失調,皮膚毛孔開合失常,心情常常煩悶,身體經常出現疹子,脈象上可能出現寸脈大而尺脈小,或者寸脈小而尺脈大,也可能出現左邊脈象強而右邊弱,或者右邊脈象強而左邊弱,脈象長短、浮沉每天都會有所變化,連續幾天診脈,脈象都不相同。遇到這種脈象,必須要仔細觀察病情,可能是因為體內燥火過旺,或者是體內已有潛在的病氣,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調理陰陽或殺滅體內的寄生蟲。
總的來說,脈象的不穩定,對於病情嚴重的病人來說,可能是陰陽失調的表現;對於健康的人來說,可能是血氣不和的現象。在治療上,我們應該找出導致陰陽失調或血氣不和的原因,並針對原因進行治療。
2. 脈有起伏中途變易
舊說脈之浮沉不同者,不過浮大沉小、浮小沉大、浮滑沉澀、浮澀沉滑而已,未有於起伏之間,察其中途變易者也。近來診視,曾見有兩種脈:一種其氣之初起,自沉分而至於中也,滑而踴躍有勢,及至中分,忽然衰弱無力緩緩而上至於浮,形如泥漿;其返也,亦自浮緩緩而下於中,由中至沉猾而有勢,輕按重按,指下總是如此。
其證身體困倦,終日昏迷,似寐非寐,心中驚惕,惡聞人聲,目畏光明,面帶微熱,四肢微冷,不飢不欲食,但口渴索飲不止,此衛濕營熱,風燥在肺,痰熱在胃也。身中伏有濕邪,而又吸受亢燥之新邪也。以防風、藁本通衛陽,驅表濕;紫苑、白薇、杏仁、蔞皮宣泄肺中濁氣;焦楂、竹茹、煅石膏、煅瓦楞子降滌胃中熱痰;兼以白芍清肝,天竹黃清心,而神清氣爽,身健胃開矣。
一種脈氣正與此相反,其初起自沉而中也,艱澀少力,由中而浮也,躁疾如躍;其返也,亦由浮而疾下於中,由中而沉,遲弱無勢,輕按重按,指下總是如此。其人嗜好洋菸,飲食不強,陰痿不起,此表分無病,而里有痰飲,又上虛熱,下虛寒也,治當疏中溫下。此二脈者,皆古書所未言也。
豈真古人未見此脈哉?見之而詞不能達,徒以浮滑沉澀、浮數沉遲了之,不知浮沉之間,遲數不能有二,滑澀各自不同,與此之起伏中變者迥別也。故凡著醫案,於脈證曲折處,必不憚反復摩繪,方能開發後學也。
白話文:
舊有的解釋認為脈搏的浮和沉表現不同,僅限於浮大對沉小、浮小對沉大、浮滑對沉澀、浮澀對沉滑等現象,但並未深入探討在脈搏起伏過程中的中途轉變。最近在診斷中,我發現了兩種特別的脈象:
第一種脈象,其脈動開始時從深層往中層移動,脈象滑順且有力,但到了中層位置,突然變得軟弱無力,緩慢地往淺層移動至表面,形態猶如泥漿。迴流時,也是從表面緩緩往中層下沉,再從中層到深層時,脈象又恢復滑順且有力,無論輕按或重按,脈象始終保持這種狀態。
病人的症狀為身體疲倦,整天精神恍惚,似睡非睡,心中常有驚恐感,不願聽到人聲,眼睛畏懼光亮,臉部略顯微熱,四肢有些冰冷,沒有饑餓感也不想進食,但是口渴且不停喝水。這是因為體內有濕氣影響衛氣,肺部有風燥,胃中有痰熱。治療上,使用防風和藁本以調節衛氣,驅除表層濕氣;紫苑、白薇、杏仁、蔞皮用以宣泄肺中濁氣;焦楂、竹茹、煅石膏、煅瓦楞子用以清除胃中熱痰;加上白芍清肝火,天竹黃清心火,達到神清氣爽,身體健康,胃口開的效果。
另一種脈象與前者完全相反,其脈動開始時從深層往中層移動,脈象艱澀且力道不足,由中層往表面移動時,脈象卻急促跳躍;迴流時,同樣由表面急速下降至中層,再由中層至深層,脈象又變得遲緩且無力,無論輕按或重按,脈象始終保持這種狀態。病人有吸食洋菸的習慣,食慾不佳,男性有勃起功能障礙。這表示表層無病,但體內有痰飲,且上半身有虛熱,下半身有虛寒。治療應以調理中焦和溫暖下焦為主。這兩種脈象,在古籍中未曾提及。
難道古人真的未曾遇見這種脈象嗎?他們可能遇到過,但無法精確描述,只用浮滑、沉澀、浮數、沉遲等詞語概括,忽略了在脈搏浮沉之間,遲數不能同時存在,滑澀各自不同,與這種在起伏中轉變的脈象截然不同。因此,醫生在記錄病例時,對於脈象和病症的細節,必須反覆詳細描繪,才能啟發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