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重訂診家直訣》~ 卷下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1)

1.

醫學之有叢書,莫著於吳勉學之《古今醫統》,而近則《東垣十書》《當歸草堂醫學叢書》《醫林指月》諸刻,不一而足。古人苦心良法,得以類聚而不朽,洵醫林之盛業也。獨是校讎不精,則一字之訛,害深白刃。如吾初校《脈經》第四卷「診損至脈篇」脈再動為一至,「再」誤為「一」,則於黃帝、扁鵲論脈諸語有難通者矣。故《素問·玉機真臟論》一息五六至者死,林億不知,轉以為誤文也。

一動一至者,蓋始於《難經》也。又如第三卷「腎部篇」中,引《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入咽還出,「洞」下增「下」字。《中藏經》《甲乙經》亦增「泄」字。夫洞,即《靈樞·根結篇》所謂膈。洞專為食入復出證名,與洞下何與耶?徐靈胎《蘭臺軌範》有膈洞條,即引「根結篇」及此文也。

又如《脈訣刊誤》,戴同甫極詆《靈樞·衛氣行篇》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二刻在少陽,三刻在陽明,四刻在陰分之語,以為衍文。不知此必當時別法有以晝夜為二百刻者。衛氣,二刻一度,百刻五十度,此易曉也。而細析其行陰行陽之數,則又以別法之二百刻者四分之,尤易曉也。

太陽、少陽、陽明、陰分云者,非十二經之三陰三陽也。蓋人身最外一層即為太陽,次為少陽,再次為陽明,里膜近臟腑者為陰分。戴氏謂二刻一度,當是一刻在三陽,二刻在三陰。豈知衛氣本不循經,即營氣之循經者,亦是陰陽互注,無截然先行三陽,後行三陰之事也。

此皆醫學之大者也,豈可悖謬至此?蓋凡取此書之善本以校此書,其脫誤常不可見;合眾書之善本以校一書,其是否猶未可決,必博覽深思,心通其意,庶灼然有以見其得失而釐正之。然而舊本如是,則例又不得而擅改。甚矣!校讎匪易也。又如《難經·八難》寸口脈平而死,徐氏詆之,謂如是則寸口何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哉?不知此正推進一義,以見診脈貴察其神,勿泥形也。平者,非真平也,但不見死法耳,其形雖平,其神必敗。

「十八難」曰:內有積聚,脈不結伏;外有痼疾,脈不浮結,脈不應病,是為死病也。張石頑曰:常有變證多端,而脈見小弱,指下微和,似有可愈之機,此元氣與病氣俱脫,反無病象發見,此脈不應病,法在不救。慎柔和尚曰:凡久病人,脈大、小、洪、細、浮、沉、弦、滑,或尺浮寸沉,或寸浮尺沉,但有病脈,反屬可治。如久病,浮、中、沉俱和緩,體倦者,決死。

此皆與經旨相發也。又「六十六難」曰: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八難」亦同此說。是越人明明以兩腎中間為命門矣,復以右腎為命門者,指命門真陽發動之機,始於右腎,以明診於右尺之故也。後世執右腎命門之語以詆越人,豈未見腎間動氣云云耶?好名好勝之私,填滿胸中,務以新奇動人耳目,遂有不暇求詳者也。

白話文:

[跋]

醫學叢書中,吳勉學的《古今醫統》是最為著名的,而近代的《東垣十書》、《當歸草堂醫學叢書》、《醫林指月》等,也是數量眾多。古人用心良苦的醫學方法,能被匯聚一堂,永垂不朽,確實是醫學界的豐功偉績。但是,如果校對工作不夠精細,一個字的錯誤,可能就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就像用刀劍傷人一樣。

例如我在校對《脈經》第四卷的「診損至脈篇」時,發現「脈再動為一至」中的「再」字,原本被誤寫為「一」字。這樣一來,對於黃帝、扁鵲討論脈象的許多言論,就變得難以理解了。因此,《素問·玉機真臟論》中提到的一息五六至者死,林億並不知道,反而認為是誤解的文句。

「一動一至」的概念,最早出現在《難經》中。另外,在第三卷的「腎部篇」中,引用了《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的「腎脈微緩為洞」,其中的「洞」字下被誤加了「下」字。《中藏經》、《甲乙經》也同樣增加了「泄」字。然而,「洞」在《靈樞·根結篇》中指的是膈,專門用來描述食物入口後又排出的症狀,跟「洞下」又有什麼關係呢?徐靈胎在《蘭臺軌範》中有一條關於膈洞的條目,就是引用「根結篇」和這篇文章。

再如《脈訣刊誤》中,戴同甫極力批評《靈樞·衛氣行篇》中的「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二刻在少陽,三刻在陽明,四刻在陰分」的話,認為這是多餘的文字。但他不知道,這可能是當時另一種計算法,將一天定為二百刻。衛氣每二刻流動一次,一百刻流動五十次,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仔細計算它在陰陽之間的流動次數,就會發現這是以二百刻的計算法來進行的,更易理解。

「太陽、少陽、陽明、陰分」這些詞,並不是指十二經絡中的三陰三陽。人體最外層的是太陽,其次是少陽,再其次為陽明,靠近臟腑的部位是陰分。戴氏認為二刻流動一次,應該是一刻在三陽,二刻在三陰。但他卻忽略了,衛氣本來就不遵循經絡運行,即使是循經運行的營氣,也是陰陽互相補充,並沒有先走三陽,後走三陰的規律。

這些都是醫學上的重要觀念,怎麼可以到這種程度的錯誤呢?通常,如果拿本書的善本來校對本書,那些脫漏或錯誤的地方往往不易被發現。即使集合眾多善本來校對一本書,也不能確定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必須要廣泛閱讀,深入思考,用心領會其意義,才能清楚地看出其優缺點,進行修正。然而,舊版的書籍如果存在錯誤,根據慣例又不能擅自修改。校對的工作,實在是非常困難的。

再舉個例子,像《難經·八難》中提到的「寸口脈平而死」,徐氏批評這一點,認為如果這樣,寸口怎麼能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呢?但他不知道,這正是在進一步闡述,診脈時要注重察覺脈象的精神,不要只看表面現象。所謂的「平」,並非真正的平穩,只是看不出死亡的徵兆罷了。脈象雖然平穩,但精神一定已經衰敗。

「十八難」中說道:體內有積聚,脈象卻不結伏;體外有長期疾病,脈象卻不浮結,脈象與病情不符,這就是絕症了。張石頑曾說:有時候,病人的症狀變化多端,脈象卻顯示微弱,看似有康復的機會,這其實是元氣和病氣都已經耗盡,反而沒有病態的表現,這種脈象不符合病情,按照醫理是無法救治的。慎柔和尚曾說:對於長期患病的人,如果脈象顯示大、小、洪、細、浮、沉、弦、滑,或者尺浮寸沉,或者寸浮尺沉,只要有病態的脈象,反而有可能治癒。但如果長期患病,脈象在浮、中、沉三部都呈現和緩狀態,而且感到疲倦,那就可以判定是絕症了。

這些都與經典中的觀點相互印證。另外,「六十六難」中說:臍下腎間的動氣,是人的生命所在。「八難」也有相同的說法。由此可見,越人明確地將兩腎中間定位為命門。後世有人堅持右腎是命門的說法,以此來批評越人,他們難道沒有看到「腎間動氣」的相關描述嗎?他們一心只想追求名聲和勝利,胸中充滿私心,只想用新奇的觀點吸引人們的注意,結果連詳細的研究都來不及做。

此次校對,雖然反覆多次,但遺漏的地方仍然很多;儘管匯集了眾多優秀的觀點,但發掘的新見解仍然有限。但在古籍瀕臨湮沒的危急時刻,能夠讓古人的一絲靈感得以延續,不至於立即消失,這已經很幸運了!

周學海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