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澈

藥症忌宜

中醫古代典籍:藥症忌宜

作者:陳澈

朝代:清朝

基本介紹:

內科著作。二冊。清·陳澈撰。刊於1872年。本書根據不同的病理情況,將病癥分為風、寒、暑、濕、燥、火、陽虛、陰虛、表虛、里虛、陽實、陰實、陽厥、陰厥、上盛下虛、心虛、肝虛、脾虛等五十門。每門中又分列多種病證,每種病證均選列應用藥物,並對這些藥物的藥性、功效及藥物的宜忌作相應的論述,末附諸病應忌藥總例,綜述各類藥性。現存清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內容:

本書根據不同的病理情況,將病癥分為風、寒、暑、濕、燥、火、陽虛、陰虛、表虛、里虛、陽實、陰實、陽厥、陰厥、上盛下虛、心虛、肝虛、脾虛等五十門。每門中又分列多種病證,每種病證均選列應用藥物,並對這些藥物的藥性、功效及藥物的宜忌作相應的論述,末附諸病應忌藥總例,綜述各類藥性。

風證

風為百病之長,風邪之性,善行而數變,其變有六:風寒、風熱、風濕、風燥、風火。風寒為六風之首,其性主散,其病主表,其治宜散寒解表。風熱為六風之次,其性主升,其病主里,其治宜清熱解表。風濕為六風之主,其性主濡,其病主關節,其治宜祛風除濕。風燥為六風之末,其性主燥,其病主皮毛,其治宜潤燥養陰。風火為六風之變,其性主熱,其病主血分,其治宜清熱涼血。

風寒證

風寒證是指感受風寒之邪所致的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舌苔薄白、脈浮緊。

風寒證的治療原則是辛溫解表。常用藥物有麻黃、桂枝、白朮、生薑、大棗等。

風熱證

風熱證是指感受風熱之邪所致的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身痛、鼻塞流黃涕、咳嗽痰黃、舌苔黃、脈浮數。

風熱證的治療原則是辛涼解表。常用藥物有薄荷、桑葉、菊花、連翹、金銀花等。

風濕證

風濕證是指感受風濕之邪所致的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屈伸不利,或伴有發熱、惡寒、頭痛身痛、舌苔白膩、脈濡緩。

風濕證的治療原則是祛風除濕、舒筋活絡。常用藥物有蒼朮、防風、白芷、牛膝、木瓜等。

風燥證

風燥證是指感受風燥之邪所致的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乾燥、瘙癢、鼻咽乾燥、乾咳少痰、舌苔薄白、脈細數。

風燥證的治療原則是潤燥養陰。常用藥物有沙參、麥冬、玉竹、百合、白芍等。

風火證

風火證是指感受風火之邪所致的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高熱不退、神昏譫語、口渴咽乾、舌紅絳、脈洪數。

風火證的治療原則是清熱涼血。常用藥物有黃連、黃芩、梔子、大黃、知母等。

以上是本書風證部分的內容。全書內容豐富,論述精闢,對臨床辨證施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正文 (1)

正文 (2)

正文 (3)

正文 (4)

正文 (5)

正文 (6)

正文 (7)

正文 (8)

正文 (9)

正文 (10)

正文 (11)

正文 (12)

正文 (13)

正文 (14)

正文 (15)

正文 (16)

正文 (17)

正文 (18)

正文 (19)

正文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