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症忌宜

清代醫家陳澈所著的《藥症忌宜》,是一部具有獨特視角和高度實用價值的內科著作,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刊刻問世。本書的書名《藥症忌宜》,直觀地揭示了其核心內容:根據不同的病「症」(或稱病機、證候),詳細闡述藥物的「宜」(適用)與「忌」(禁用或慎用)。這種將辨證論治與藥物使用的「宜忌」緊密結合的編撰方式,使得本書在浩瀚的中醫典籍中,展現出其臨床指導的獨到之處。

《藥症忌宜》全書共分為二冊,其最顯著的特色在於其編排體例。作者陳澈根據中醫理論中的主要病理情況和病機分類,將疾病或證候劃分為多達五十個「門」。這五十個門涵蓋了臨床上常見且重要的病理範疇,例如感受外邪所致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淫證,以及內傷所致的「陽虛、陰虛、表虛、裡虛、陽實、陰實、陽厥、陰厥、上盛下虛、心虛、肝虛、脾虛」等臟腑氣血陰陽失調證候。這種分類方式,是以病機和證候作為綱領,而非簡單地按臟腑或疾病名稱來劃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

在每一「門」之下,本書進一步列出多種具體的病證表現。對於每種病證,作者均精選了應用的藥物,並對這些藥物的藥性、功效進行簡要論述。然而,本書最為人稱道的,也是其名稱所強調的,是對藥物在該病證下的「宜」與「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這種「宜忌」的論述,不僅指出了哪些藥物適合使用,更明確地提示了哪些藥物應避免使用,或者在何種情況下需要慎用。這種對藥物禁忌的高度重視,是陳澈在臨床實踐中對藥物安全性和療效精準性的深刻體悟,也是本書對後世醫家的重要啟示。

全書的末尾,附有「諸病應忌藥總例」。這一總例是對各類藥性及其常見禁忌的綜合性歸納。它不針對具體病證,而是從藥物本身的性質和作用出發,概括性地論述了不同類型藥物(如補氣藥、破氣藥、寒涼藥、溫熱藥、發散藥、收斂藥等)在普遍意義上的使用禁忌或需要注意的事項。這一總例與前面各門中針對具體病證的「宜忌」論述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本書關於藥物安全應用的完整體系。

從提供的內容片段來看,本書在闡述病證時,語言簡潔扼要,直指核心病機和臨床表現。例如在「風證」部分,開篇即引用經典論述「諸暴強直,支痛軟戾,裡急筋縮,皆屬於風」,點明風邪致病的特點。隨後區分了危重證候「真中風」與常見的「類中風」,並明確指出「真中風」的危險信號(如遺尿直視,口開手撒,汗出如珠等不治證),提示醫家辨識預後不良的情況。更為重要的是,對於風證的治療,本書不僅列出常用的辛甘發散或峻補真氣的藥物(如桂枝、附子、人參、黃耆等),還特別強調了禁忌。對於「真中風」忌用「破氣,下,吐,苦寒,酸斂」等藥;而對於臨床更為常見的「類中風」,則提出了更為嚴格細緻的禁忌,如「忌汗,吐,下,大忌破氣,溫熱,苦寒,及一切治風濕辛燥發散,並開竅走真氣行血諸藥,慎勿犯之,犯之則輕必重,重必斃」。同時,類中風的治療宜「滋補」,根據陰陽虛情況選擇補氣、補血或氣血雙補,並兼顧清熱降氣、豁痰、保脾胃等。這段論述深刻體現了陳澈對類中風病機的認識——類中風多與本虛標實有關,根源在於陰陽氣血虧虛,痰濁瘀血內阻,一味辛燥發散或苦寒攻下,反而會進一步損傷正氣,加重病情。因此,治療應以扶正為先,滋補為本,慎用耗散正氣的藥物。這與後世對中風恢復期的治療原則(如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有相通之處,展現了陳澈在當時對此類複雜病證治療的獨到見解和嚴謹態度。

在闡述風證的各個亞型(如風寒、風熱、風濕、風燥、風火)時,本書按照中醫辨證的常規思路,描述其典型症狀、舌脈表現、治療原則,並列舉代表性藥物。例如,風寒證用辛溫解表藥(麻黃、桂枝等),風熱證用辛涼解表藥(薄荷、桑葉等),風濕證用祛風除濕藥(蒼朮、防風等),風燥證用潤燥養陰藥(沙參、麥冬等),風火證用清熱涼血藥(黃連、黃芩等)。這部分內容雖然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體現,但結合其「宜忌」的主題,提示醫家在應用這些常用藥物時,仍需考量具體的病證細節和藥物的潛在影響。

進一步看「寒症」和「暑症」的內容。寒證部分強調寒邪致病的特點(水液清冷、疼痛、收引、腹痛下利等),並指出「凡中寒必本於陽虛」這一重要病機,提示治療寒證的根本在於溫補陽氣。治療原則「宜補氣,散寒,辛甘,溫熱」,藥物如桂枝、乾薑、麻黃、人參、附子、黃耆,並提及傷寒冬月病宜從仲景法,顯示了作者對經典的繼承。同樣,這一部分也列出了明確的禁忌藥物(破氣、苦寒、下、辛寒等)。

暑症部分則描述了暑邪的致病特點(發熱、喘嘔、霍亂、神昏、小便不利等),其治療強調「清暑益氣,健脾」,因為暑邪最易傷氣耗津,損傷脾胃功能。常用的治療藥物和方劑包括清暑益氣湯、香薷飲、生脈散,以及黃連、香薷、葛根、石膏、知母、人參、黃耆、白朮、扁豆等藥物。特別提及「凡病暑之人,其氣必虛,暑傷氣,無氣以動,故當補氣為本」,再次強調了扶正的重要性。但同時給出重要提醒:「惟肺熱多火者,忌參、術」,體現了辨證的靈活性和禁忌的重要性。對於中暑、太陽病中暍、霍亂、疰夏等具體暑病,也分別列出了應用的方藥和更為細緻的宜忌。例如,中暑猝昏暈可用童便、絲瓜葉鹽梅等急救方;中暍(暑熱傷人)宜用人參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肺病忌參者);疰夏(脾胃濕熱留飲)則宜益氣健脾、佐以淡滲。這些內容貼近臨床,為醫家提供了具體的治療指導。

最值得深入分析的是「諸病應忌藥總例」。這部分內容系統地列舉了多種藥物分類,並將具體藥物歸入其中。例如,補氣藥(人參、黃耆、二術等),溫補藥(人胞、紅鉛、鹿茸、附子等),大熱藥(附子、肉桂、烏頭、硫黃等),破氣藥(青皮、枳實、檳榔等),閉氣藥(銀杏、二術、黃耆等),降氣藥(蘇子、沉香、橘紅等),破血藥(桃仁、紅花、大黃、三稜等),升提發散藥(升麻、柴胡、麻黃、防風等),辛溫辛熱發散藥(乾薑、桂枝、細辛等),攻下藥(大黃、芒硝、巴豆等),利水藥(豬苓、澤瀉、茯苓等),損津液藥(白礬、半夏等),斂攝固澀藥(白芍、五味、龍骨、牡蠣等),消導藥(山楂、麥芽、神麯等),開竅藥(麝香、龍腦香等),香燥藥(沉香、麝香、藿香等),辛燥藥(火酒、半夏、南星等),辛熱藥(乾薑、胡椒、巴豆等),濕潤藥(地黃、當歸、麥冬等),滯膩藥(地黃、豬脂等),滑利藥(榆皮、牛乳、梨等),發濕藥(鱖魚、南面),苦寒傷胃藥(山梔、黃柏、黃芩、黃連等),補命門相火藥(鹿茸、附子肉桂等),補腎水苦寒藥(黃柏、玄參、知母、天冬等),以及酸寒、鹹寒、生冷、甘等性味類別下的藥物。

這個總例實際上是陳澈對常用中藥藥性、作用傾向及其潛在不良影響的高度概括。通過將藥物分類並列出其典型代表,醫家可以快速查詢到某類藥物或某個藥物的主要作用方向,並結合其所在的分類(如「破氣」、「損津液」、「苦寒傷胃」、「滯膩」等),聯想到其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或在特定病機下應避免使用。例如,一個氣虛的病人應慎用破氣藥,一個陰虛津虧的病人應慎用辛燥或損津液藥,一個脾胃虛弱的病人應慎用苦寒傷胃藥或滯膩藥。這種分類和列舉方式,極大地提高了臨床用藥的安全性,也體現了中醫「無使有過」、「中病即止」的審慎用藥原則。

總體而言,《藥症忌宜》是一部集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臨床指導性著作。其以病機證候為綱的編排體例,體現了作者對辨證論治精髓的把握。而其最大的特色和價值,在於對藥物「宜忌」的詳盡論述,尤其是將藥物禁忌系統化,並在文末附以「諸病應忌藥總例」。這不僅是對前人經驗的繼承和總結,更是陳澈個人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對藥物療效與安全性的深刻洞察。在強調用藥有效性的同時,陳澈更將用藥的安全性置於重要位置,提醒醫家在辨證準確的基礎上,還必須考慮藥物的性味歸經、作用傾向與病機狀態是否匹配,避免誤用藥物而損傷正氣或加重病情。這種嚴謹的用藥態度,對於保障患者安全、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書內容豐富,論述精闢,對於當時及後世的醫家學習和應用中藥,精進臨床辨證施治水平,避免用藥失誤,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不僅是一部藥物學著作,更是一部融合了臨床經驗和辨證論治思想的實用醫典,至今仍對中醫臨床用藥具有啟發意義,特別是其對藥物禁忌的系統梳理和高度重視,在當今強調用藥規範和安全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珍貴。


正文 (1)

正文 (2)

正文 (3)

正文 (4)

正文 (5)

正文 (6)

正文 (7)

正文 (8)

正文 (9)

正文 (10)

正文 (11)

正文 (12)

正文 (13)

正文 (14)

正文 (15)

正文 (16)

正文 (17)

正文 (18)

正文 (19)

正文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