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症忌宜
中醫古代典籍:藥症忌宜
作者:陳澈
朝代:清朝
基本介紹:
內科著作。二冊。清·陳澈撰。刊於1872年。本書根據不同的病理情況,將病癥分為風、寒、暑、濕、燥、火、陽虛、陰虛、表虛、里虛、陽實、陰實、陽厥、陰厥、上盛下虛、心虛、肝虛、脾虛等五十門。每門中又分列多種病證,每種病證均選列應用藥物,並對這些藥物的藥性、功效及藥物的宜忌作相應的論述,末附諸病應忌藥總例,綜述各類藥性。現存清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內容:
本書根據不同的病理情況,將病癥分為風、寒、暑、濕、燥、火、陽虛、陰虛、表虛、里虛、陽實、陰實、陽厥、陰厥、上盛下虛、心虛、肝虛、脾虛等五十門。每門中又分列多種病證,每種病證均選列應用藥物,並對這些藥物的藥性、功效及藥物的宜忌作相應的論述,末附諸病應忌藥總例,綜述各類藥性。
風證
風為百病之長,風邪之性,善行而數變,其變有六:風寒、風熱、風濕、風燥、風火。風寒為六風之首,其性主散,其病主表,其治宜散寒解表。風熱為六風之次,其性主升,其病主里,其治宜清熱解表。風濕為六風之主,其性主濡,其病主關節,其治宜祛風除濕。風燥為六風之末,其性主燥,其病主皮毛,其治宜潤燥養陰。風火為六風之變,其性主熱,其病主血分,其治宜清熱涼血。
風寒證
風寒證是指感受風寒之邪所致的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舌苔薄白、脈浮緊。
風寒證的治療原則是辛溫解表。常用藥物有麻黃、桂枝、白朮、生薑、大棗等。
風熱證
風熱證是指感受風熱之邪所致的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身痛、鼻塞流黃涕、咳嗽痰黃、舌苔黃、脈浮數。
風熱證的治療原則是辛涼解表。常用藥物有薄荷、桑葉、菊花、連翹、金銀花等。
風濕證
風濕證是指感受風濕之邪所致的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屈伸不利,或伴有發熱、惡寒、頭痛身痛、舌苔白膩、脈濡緩。
風濕證的治療原則是祛風除濕、舒筋活絡。常用藥物有蒼朮、防風、白芷、牛膝、木瓜等。
風燥證
風燥證是指感受風燥之邪所致的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乾燥、瘙癢、鼻咽乾燥、乾咳少痰、舌苔薄白、脈細數。
風燥證的治療原則是潤燥養陰。常用藥物有沙參、麥冬、玉竹、百合、白芍等。
風火證
風火證是指感受風火之邪所致的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高熱不退、神昏譫語、口渴咽乾、舌紅絳、脈洪數。
風火證的治療原則是清熱涼血。常用藥物有黃連、黃芩、梔子、大黃、知母等。
以上是本書風證部分的內容。全書內容豐富,論述精闢,對臨床辨證施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