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症忌宜》~ 正文 (1)
正文 (1)
1. 正文
風症,諸暴強直,支痛軟戾,裡急筋縮,皆屬於風。真中風猝僵仆,口噤不言,不省人事,如遺尿直視,口開手撒,汗出如珠,屬不治證。西北高寒之地有此,東南無之。
忌破氣,下,吐,苦寒,酸斂,諸藥俱錄後。
宜辛甘發散,峻補真氣。
桂枝,附子,甘草,獨活,羌活,天麻,麻黃,防風,芎藭,細辛,藁本,牛黃,辛夷,白芷,蔓荊實,牡荊實,人參,黃耆
有痰加竹瀝、南星、半夏、薑汁。
類中風,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半身不遂,口噤不言,四肢不舉,痰涎壅盛,昏瞀不省人事。
忌汗,吐,下,大忌破氣,溫熱,苦寒,及一切治風濕辛燥發散,並開竅走真氣行血諸藥,慎勿犯之,犯之則輕必重,重必斃。
麝香,蘇合香,檀香,龍腦香,安息香
余忌藥俱錄後。
宜滋補,陽虛者補氣,陰虛者補血,陰陽兩虛則氣血雙補,兼宜清熱降氣豁痰,及保脾胃。
天門冬(脾胃薄弱者勿多用),麥門冬,荊瀝,蘇子,栝蔞根,枇杷葉,貝母,霞天膏,橘紅,甘草,竹瀝,童便,梨汁,黃柏
次益血於前藥中加胡麻仁,石斛,生地黃,牛膝,薯蕷,五味子,甘菊花,丹參,枸杞子,竹葉,鱉甲,菟絲子,何首烏,木瓜,山茱萸,芍藥,遠志,白蒺藜,酸棗仁,青蒿,栝蔞仁,沙參,茯苓,巴戟天,柏子仁,人參,車前子,茯神,羚羊角
如便閉加肉蓯蓉、當歸,倍麻仁,兼氣虛加人參、黃耆,有肺熱者,勿入人參。
感冒風寒,俗名傷風,其症或頭疼身熱,輕者則兩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惡風寒,或聲重或聲啞,甚者痰壅氣喘咳嗽。
忌補氣,酸斂,閉氣,諸藥錄後。
宜發散,辛甘,溫。
芎藭,細辛,藁本,防風,甘草,荊芥,白芷,前胡,桔梗,紫蘇,薄荷,杏仁
傷風熱
忌同感冒風寒。
宜辛寒,甘寒,發散。
石膏,知母,甘草,竹葉,麥冬,前胡,桔梗,薄荷,葛根,桑白
久而不愈者屬虛,陽虛者加人參、黃耆,陰虛者加五味、地黃,倍麥冬、白芍。
寒症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癥瘕㿗疝堅痞,腹滿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凡中寒必本於陽虛。
忌破氣,苦寒,下,苦寒,辛寒,諸藥錄後。
宜補氣,散寒,辛甘,溫熱,輕者解表,重者溫補。
桂枝,乾薑,麻黃,人參,附子,黃耆,傷寒冬月即病,宜從仲景法。
暑症諸病,喘嘔暴注下迫,霍亂轉筋,身熱瞀郁,小便濁赤,皆屬於暑。
忌破氣,升,復忌下,濕潤,辛溫,辛燥,熱散,閉氣,熱,諸藥錄後。
宜清暑益氣,健脾,甘寒,苦溫,辛寒,酸寒,苦寒。
黃連,香薷,葛根,石膏,知母,甘草,人參,黃耆,白朮,扁豆,神麯,橘皮,茯苓,木瓜,麥門,五味,白芍,白梅,烏梅
白話文:
風症:
-
風症:各種突然發生的身體僵硬、肢體疼痛或軟弱無力、腹部絞痛或筋脈收縮,都屬於風症。真正的中風是突然倒地、全身僵硬、口噤不語、失去意識,可能出現大小便失禁、眼睛直視、口張開、手鬆開、大量出汗等情況,這種屬於無法治癒的重症。這種情況在高寒的西北地區常見,在東南地區很少發生。
-
禁忌:不可使用破氣、瀉下、催吐、苦寒、酸澀收斂等藥物。
-
宜用:適合使用辛甘發散、峻補真氣的藥物。
-
藥物:桂枝、附子、甘草、獨活、羌活、天麻、麻黃、防風、芎藭、細辛、藁本、牛黃、辛夷、白芷、蔓荊實、牡荊實、人參、黃耆。
-
有痰:若有痰,可加竹瀝、南星、半夏、薑汁。
-
類中風:出現口眼歪斜、說話困難、半身不遂、口噤不語、四肢無力、痰多壅塞、意識模糊不清。
-
禁忌:不可發汗、催吐、瀉下,尤其忌用破氣的藥物,以及溫熱、苦寒,和一切治療風濕的辛燥發散、開竅走竄真氣、活血等藥物,一定要謹慎,否則病情會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
宜用:適合使用滋補的藥物,陽虛者補氣,陰虛者補血,陰陽兩虛則氣血雙補,同時宜用清熱降氣、化痰、保護脾胃的藥物。
-
藥物:麝香、蘇合香、檀香、龍腦香、安息香。
-
其他忌藥:請見後文記載。
-
滋補藥物:天門冬(脾胃虛弱者不宜多用)、麥門冬、荊瀝、蘇子、栝蔞根、枇杷葉、貝母、霞天膏、橘紅、甘草、竹瀝、童便、梨汁、黃柏。
-
加強補血藥物:在前述藥物基礎上,加胡麻仁、石斛、生地黃、牛膝、薯蕷、五味子、甘菊花、丹參、枸杞子、竹葉、鱉甲、菟絲子、何首烏、木瓜、山茱萸、芍藥、遠志、白蒺藜、酸棗仁、青蒿、栝蔞仁、沙參、茯苓、巴戟天、柏子仁、人參、車前子、茯神、羚羊角。
-
便秘:若便秘,可加肉蓯蓉、當歸,加倍麻仁;氣虛,可加人參、黃耆。若有肺熱,則不宜加入人參。
-
感冒風寒:俗稱傷風,症狀包括頭痛、發燒,輕微者會鼻塞流清涕,怕冷怕風,聲音嘶啞或沙啞,嚴重者會痰多、氣喘咳嗽。
-
禁忌:不可使用補氣、酸澀收斂、閉氣的藥物。
-
宜用:適合使用發散、辛甘、溫性的藥物。
-
藥物:芎藭、細辛、藁本、防風、甘草、荊芥、白芷、前胡、桔梗、紫蘇、薄荷、杏仁。
-
感冒風熱:
-
禁忌:同感冒風寒的禁忌。
-
宜用:適合使用辛寒、甘寒、發散的藥物。
-
藥物:石膏、知母、甘草、竹葉、麥冬、前胡、桔梗、薄荷、葛根、桑白。
-
久病不癒:若久病不癒,多屬虛症,陽虛者加人參、黃耆,陰虛者加五味子、地黃,加倍麥冬、白芍。
寒症:
- 寒症:凡是體內上下所排出的水液清澈寒冷,或出現腫塊、疝氣、腹部脹滿疼痛、腹瀉清稀、吃過東西沒有飢餓感、嘔吐物腥臭、身體彎曲伸展不便、手足冰冷、四肢僵硬等症狀,都屬於寒症。凡是患上寒症,必定是陽虛所導致。
- 禁忌:不可使用破氣、苦寒、瀉下、辛寒的藥物。
- 宜用:適合使用補氣、散寒、辛甘、溫熱的藥物,輕微者解表,嚴重者溫補。
- 藥物:桂枝、乾薑、麻黃、人參、附子、黃耆。如果是冬天感冒受寒,應遵從張仲景的治法。
暑症:
- 暑症:症狀包括氣喘、嘔吐、腹瀉、霍亂、轉筋、身熱昏沉、小便渾濁發紅等,都屬於暑症。
- 禁忌:不可使用破氣、升提、瀉下,也要避免使用濕潤、辛溫、辛燥、熱散、閉氣、溫熱的藥物。
- 宜用:適合使用清暑益氣、健脾、甘寒、苦溫、辛寒、酸寒、苦寒的藥物。
- 藥物:黃連、香薷、葛根、石膏、知母、甘草、人參、黃耆、白朮、扁豆、神麯、橘皮、茯苓、木瓜、麥門冬、五味子、白芍、白梅、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