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症忌宜》~ 正文 (14)
正文 (14)
1. 正文
黃連,黃柏,蒲黃,生地黃,生甘草,牡丹皮,連翹,玄參,牛膝,紅藍花,鼠黏子,赤芍藥,藍汁,苧根,童便,牡丹皮
宜兼外治,砭出熱血,及用漆姑草,慎火草,搗爛敷之,即易愈。
諸瘧,熱多。
忌辛熱。
宜清熱。
貝母,石膏,橘紅,乾葛,滑石,麥門冬,竹葉,牛膝,知母,黃芩,柴胡,何首烏,茯苓,烏梅,牡蠣,鱉甲
寒多。
忌苦寒。
宜辛溫。
桂枝,姜皮,白朮,蒼朮,草豆蔻,人參,黃耆,當歸,半夏,炙草,白豆蔻,橘紅
汗多。
忌散。
宜補斂。
人參,白朮,黃耆,秋冬加桂枝
無汗。
忌補斂。
宜疏散。乾葛,柴胡,石膏,羌活,姜皮,人參,蒼朮
瘧母
忌純補。
宜補中行滯。
鱉甲,射干,牡蠣,三稜,桂,縮砂密,橘皮,青皮,人參
諸痢
忌破,閉氣,收澀,燥,溫熱,鹹寒,滑膩。
宜清熱消積,開胃氣,升,利小便。
黃連,黃芩,白芍,紅曲,山楂,廣橘紅,升麻,葛根,滑石,蓮肉,甘草,白扁豆,烏梅
如胃弱加人參三四錢,蓮子四十粒,橘紅二錢,升麻二錢。如腹痛,以黃連四錢,白芍三錢,炙草一錢五分,黃柏一錢,升麻七分煎服。如裡急,同上藥加當歸二錢。如後重甚,加檳榔一錢五分,枳殼一錢五分,木香汁七匙。如口渴去木香倍滑石。如小便赤澀短少,或不利亦倍之。
赤多倍烏梅、山楂、紅曲,白多加吳茱萸七分。噁心欲嘔,即噤口痢,多用人參、蓮肉、扁豆、白芍,以綠色升麻七分佐之。久痢不止,加肉豆蔻一錢,人參三錢,砂仁一錢五分,白茯苓二錢。
泄瀉
忌濕潤,破氣,下,苦寒,滑利。
宜安胃(補脾),升,利小便。
人參,茯苓,蓮肉,白朮,升麻,車前子,橘紅,藿香,木瓜,乾葛,炙草,白萊菔,扁豆
虛寒者,加肉豆、茯苓、補骨脂、吳茱萸。虛熱者,去白朮加川黃連,倍芍藥、蓮肉。
暑濕為病,則小水短赤或口渴,倍用薑黃連為君,佐以乾葛、升麻。繇於感風寒者,二朮、吳茱萸、砂仁、陳皮、乾薑、紫蘇主之。若繇飲食停滯者,兼消導,山楂、麥芽、神麯、陳皮,肉豆蔻。
諸疸
忌破氣,閉氣,下,咸,滑利,滯膩,潤燥熱。有瘀血者,兼忌酸寒。
宜清熱,利水,除濕,養胃氣。有停滯者,宜消積滯。有瘀血者,宜行血。
茵陳蒿,黃連,苜蓿(酒疸非此不愈),梔子,紫草,滑石,栝蔞根,秦艽,車前子,白鮮皮,黃芩,茯苓,仙人對坐草,連錢草(一名蟹靨草,一名九里香。取汁入薑汁少許,飲之良。)
虛者加人參,停滯者加紅曲、橘、谷、麥、柏、山楂,瘀血加琥珀、牡丹皮、紅曲、紅花,桃仁、玄胡索,蒲黃,五靈脂、韭。元氣壯實者,服前藥,瘀血不行,可加熟地黃,虛勿用。
白話文:
[正文]
治療發熱性疾病,例如瘧疾,熱象較明顯:
應內服並配合外敷治療。可以用砭石刺破皮膚放出熱血,並用漆姑草、慎火草搗爛後敷在患處,這樣容易痊癒。
應避免辛辣燥熱的食物。
宜食用清熱的藥物。
發熱性疾病,寒象較明顯:
應避免苦寒的藥物。
宜食用辛溫的藥物。
發熱性疾病,出汗多:
應避免使用發散的藥物。
宜食用補益和收斂的藥物。
發熱性疾病,不出汗:
應避免使用補益和收斂的藥物。
宜食用疏散的藥物。
瘧疾,形成瘧母(脾腫大):
應避免單純補益的藥物。
宜食用補中氣並幫助消導積滯的藥物。
治療各種痢疾:
應避免使用破氣、閉塞氣機、收澀、燥烈、溫熱、鹹寒、滑膩的藥物。
宜食用清熱消積、開胃氣、升舉陽氣、利小便的藥物。
若脾胃虛弱,可加人參,蓮子,橘紅,升麻。如腹痛,可服用黃連,白芍,炙甘草,黃柏,升麻煎服。如裡急後重,可加當歸。如後重嚴重,可加檳榔,枳殼,木香汁。如口渴,去除木香,並增加滑石用量。如小便赤澀短少或不利,也應增加滑石用量。
大便赤色多時,應增加烏梅、山楂、紅曲的用量;大便白色多時,應增加吳茱萸的用量。如噁心欲嘔吐,即是噤口痢(無法進食的痢疾),多用人參、蓮肉、白扁豆、白芍,並以少量升麻輔助。久痢不止,可加肉豆蔻、人參、砂仁、白茯苓。
治療腹瀉:
應避免使用滋潤、破氣、瀉下、苦寒、滑利的藥物。
宜食用安胃(補脾)、升舉陽氣、利小便的藥物。
若屬虛寒,可加肉豆蔻、茯苓、補骨脂、吳茱萸。若屬虛熱,可去白朮,加川黃連,並加倍芍藥、蓮肉。
若因暑濕引起,症狀為小便短赤或口渴,應以大量薑黃連為主藥,並輔以乾葛、升麻。若因感受風寒引起,應以二朮、吳茱萸、砂仁、陳皮、乾薑、紫蘇為主。若因飲食停滯引起,應兼具消食導滯作用,可使用山楂、麥芽、神麯、陳皮、肉豆蔻。
治療各種黃疸:
應避免使用破氣、閉氣、瀉下、鹹味、滑利、滯膩、滋潤燥熱的藥物。有瘀血者,同時避免酸寒藥物。
宜食用清熱、利水、除濕、養胃氣的藥物。有食積停滯者,宜消食導滯;有瘀血者,宜活血化瘀。
若屬虛者,可加人參;有停滯者,可加紅曲、橘皮、穀芽、麥芽、柏子仁、山楂;有瘀血者,可加琥珀、牡丹皮、紅曲、紅花、桃仁、玄胡索、蒲黃、五靈脂、韭菜。元氣強壯者,服用上述藥物後,瘀血仍無法消散,可加熟地黃,但虛弱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