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症忌宜》~ 正文 (16)
正文 (16)
1. 正文
宜降氣,清熱,涼血益陰,兼行血,鹹寒,酸寒,甘寒。
蘇子,天冬,麥冬,橘皮,枇杷葉,生地黃,降香,鬱金,沙參,牛膝,熟地黃,枸杞子,五味,阿膠,鱉甲,青蒿,牡丹皮,犀角屑,芍藥,剪草,童便,茅根,白藥子,側柏葉,稷灰,藕節,當歸蒲黃,小薊
蓄血發熱,積瘀不行。
忌破氣,復忌補氣,下,苦寒,辛燥,諸藥錄後,辛行血,辛溫,佐以鹹寒。
瘀血行後,宜補血益脾和肝。
紅藍花,桃花,鬱金,乳香,玄胡索,桂(有火勿用),當歸尾,沒藥,䗪蟲,蒲黃,蘇方木,番降香,穿山甲,紅曲,韭汁,童便,五靈脂,麒麟竭,赤芍藥,桃梟
甚者用大黃、花蕊石,瘀行則止,勿過劑。如元氣虛,脾胃素弱者,慎勿輕用大黃。如瘀血行後宜。
生地黃,川續斷,當歸身,牛膝,大黃,芍藥,酸棗仁,龍眼肉,枸杞子,石棗,炙草
頭痛挾風寒者
忌補斂,諸藥錄後。
宜辛溫發散。
羌活,防風,細辛,蔓荊子,荊芥,薄荷,川芎,藁本,升麻,白芷,生薑,蔥白
頭痛挾邪熱者
忌同挾風寒。
宜辛寒,苦寒,解散。
石膏,薄荷,芽茶,黑豆,甘菊花,土茯苓,烏梅,黃芩(酒炒)
熱極目昏便燥者,加酒蒸大黃。
頭痛挾痰者
忌升,補斂,酸甘,滯膩,諸藥錄後。
宜豁痰降氣,辛燥。
蘇子,橘紅,術,貝母,半夏,前胡,竹瀝,天麻
頭痛陰虛者
忌辛熱發散,諸藥錄後。
宜補血益陰,甘寒,酸寒。
生地黃,甘菊花,當歸,黃柏,天門冬,麥門冬,枸杞子,忍冬,烏梅,白芍,五味子
眉稜骨痛
忌宜俱同陰虛。
齒痛
忌升,補斂,燥熱,辛溫,諸藥錄後。
宜清熱涼血,苦寒,甘寒,辛寒,鹹寒。
竹葉,知母,黃連,黃芩,麥門冬,生地黃,黃柏,玄參,石膏,薄荷,赤芍藥,牡丹皮,蘇子,甘草,童便
上下齦,屬胃與大腸火。
宜熟地黃,石膏,黃芩,黃連,麥門冬,赤芍藥,青黛,細辛,甘草,薄荷,生地黃,枇杷葉,蘇子,木通,西瓜皮灰
真牙浮動及黑爛,屬腎虛有火,已見腎虛條內,忌宜俱同。
胃脘痛,因火者。
忌補斂,燥熱,諸藥錄後。
宜降,苦寒,甘寒,鹹寒,辛寒。
蘇子,橘紅,黃連,山梔,麥門冬,炙甘草,石膏,知母,玄參,童便
因寒者。
忌破氣,滯膩,苦寒,諸藥錄後。
宜辛溫發散。
草豆蔻,橘紅,益智,丁香,桂,白朮,白蔻,吳萸,厚朴,香附,乾薑,縮砂密,藿香
因宿食者。
忌升,補斂,苦寒,諸藥錄後。
宜消導,兼降氣,因脾胃虛弱食停者消導。
加人參,山楂,草果,紅曲,草豆蔻,穀麥糵,枳實,檳榔,青皮,厚朴,術,縮砂密,橘皮
因瘀血者。
忌補氣,酸斂,諸藥錄後。
宜辛溫,苦溫以行血。
白話文:
[正文]
適合用來降氣、清熱、涼血滋陰,同時兼顧活血,藥性以鹹寒、酸寒、甘寒為主。
可選用蘇子、天冬、麥冬、橘皮、枇杷葉、生地黃、降香、鬱金、沙參、牛膝、熟地黃、枸杞子、五味子、阿膠、鱉甲、青蒿、牡丹皮、犀角屑、芍藥、剪草、童便、茅根、白藥子、側柏葉、稷灰、藕節、當歸蒲黃、小薊等藥材。
蓄血發熱,是因為體內積瘀阻礙氣血運行。
忌用破氣的藥,也忌用補氣的藥,禁用性下、苦寒、辛燥的藥物,相關藥物記載在後面。宜用辛味藥來活血,並佐以鹹寒的藥物。
當瘀血運行後,適合用補血、健脾、和肝的藥物。
可用紅藍花、桃花、鬱金、乳香、玄胡索、桂(有火氣的人勿用)、當歸尾、沒藥、䗪蟲、蒲黃、蘇方木、番降香、穿山甲、紅曲、韭汁、童便、五靈脂、麒麟竭、赤芍藥、桃梟等藥材。
情況嚴重者,可用大黃、花蕊石,瘀血排出後即停止用藥,不可過量。如果元氣虛弱,脾胃原本就不好的人,要謹慎使用大黃。瘀血排出後再補。
可用生地黃、川續斷、當歸身、牛膝、大黃、芍藥、酸棗仁、龍眼肉、枸杞子、石棗、炙甘草等藥材。
頭痛挾帶風寒,
忌用補益收斂的藥物,相關藥物記載在後面。
適合用辛溫發散的藥物。
可用羌活、防風、細辛、蔓荊子、荊芥、薄荷、川芎、藁本、升麻、白芷、生薑、蔥白等藥材。
頭痛挾帶邪熱,
忌用和風寒性質相同的藥物。
適合用辛寒、苦寒,有解散作用的藥物。
可用石膏、薄荷、芽茶、黑豆、甘菊花、土茯苓、烏梅、黃芩(用酒炒過)等藥材。
如果熱邪太盛導致眼睛昏花、大便乾燥,可加入酒蒸過的大黃。
頭痛挾帶痰濕,
忌用升提、補益收斂、酸甘、滯膩的藥物,相關藥物記載在後面。
適合用來化痰、降氣,藥性以辛燥為主。
可用蘇子、橘紅、白朮、貝母、半夏、前胡、竹瀝、天麻等藥材。
頭痛屬於陰虛,
忌用辛熱發散的藥物,相關藥物記載在後面。
適合用補血滋陰的藥物,藥性以甘寒、酸寒為主。
可用生地黃、甘菊花、當歸、黃柏、天門冬、麥門冬、枸杞子、忍冬、烏梅、白芍、五味子等藥材。
眉稜骨痛,
禁忌和適合使用的藥物都和陰虛頭痛相同。
牙痛,
忌用升提、補益收斂、燥熱、辛溫的藥物,相關藥物記載在後面。
適合用清熱涼血的藥物,藥性以苦寒、甘寒、辛寒、鹹寒為主。
可用竹葉、知母、黃連、黃芩、麥門冬、生地黃、黃柏、玄參、石膏、薄荷、赤芍藥、牡丹皮、蘇子、甘草、童便等藥材。
上牙齦和下牙齦的疼痛,多屬於胃和大腸有火。
適合用熟地黃、石膏、黃芩、黃連、麥門冬、赤芍藥、青黛、細辛、甘草、薄荷、生地黃、枇杷葉、蘇子、木通、西瓜皮灰等藥材。
如果是牙齒鬆動或發黑腐爛,屬於腎虛有火,在腎虛相關條目中已說明,禁忌和適合使用的藥物都相同。
胃脘痛,如果是因為火熱引起的。
忌用補益收斂、燥熱的藥物,相關藥物記載在後面。
適合用來降氣,藥性以苦寒、甘寒、鹹寒、辛寒為主。
可用蘇子、橘紅、黃連、山梔、麥門冬、炙甘草、石膏、知母、玄參、童便等藥材。
如果是因為寒冷引起的。
忌用破氣、滯膩、苦寒的藥物,相關藥物記載在後面。
適合用辛溫發散的藥物。
可用草豆蔻、橘紅、益智、丁香、桂、白朮、白蔻、吳茱萸、厚朴、香附、乾薑、縮砂密、藿香等藥材。
如果是因為宿食積滯引起的。
忌用升提、補益收斂、苦寒的藥物,相關藥物記載在後面。
適合用來消食導滯,兼顧降氣,如果是因脾胃虛弱導致的食物積滯,要用健脾胃消食導滯的藥物。
可加入人參、山楂、草果、紅曲、草豆蔻、穀芽麥芽、枳實、檳榔、青皮、厚朴、白朮、縮砂密、橘皮等藥材。
如果是因為瘀血引起的。
忌用補氣、酸收的藥物,相關藥物記載在後面。
適合用辛溫、苦溫的藥物來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