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傳外科集驗方

《仙傳外科集驗方》,又名《仙傳外科秘方》,這是一部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外科方書,特別是對於理解元末明初時期的外科理論與實踐,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全書共十一卷,其成書過程頗為特別,源於元代楊清叟的撰述,後由明代趙宜真集結並加以推廣。根據書中趙宜真的自序,他於洪武戊午(1378年)寫下序言,而由其徒劉淵然在謝安達的資助下最終完成刊印,時間則遲至壬戌(1382年)的夏天,這顯示了此書的傳承與問世,是經過多位醫者與樂善之士共同努力的結果。

此書的緣起,可追溯至趙宜真少時好讀方書、為人施藥的經歷。他秉持先君子「施人以藥,不若施人以方」的教誨,注重醫方驗效的累積與傳播。雖然他後來一度屏棄舊學而專於方外(道家修煉),但在歷經兵燹散失後,唯獨楊清叟所編的《外科集驗方》一帙得以倖存,足見其珍貴及重要性。趙宜真偶然得到此方,因其「簡要」而獨予保留,並在機緣巧合下,運用書中方劑治癒了其道友劉致柔(順川)積年不癒的瘡疾,這促使他的另一位徒弟蕭天倪(鳳岡)發心捐資刊刻,以廣為流傳,裨益世人。刊刻的艱難與延遲,以及最終由劉淵然繼承遺志並在謝安達的慷慨資助下完成,這些細節不僅呈現了此書問世的不易,也體現了書中倡導的「濟人」精神。

作為一部外科專書,《仙傳外科集驗方》的核心內容聚焦於當時常見且危險的外科疾病,尤其是癰疽發背。卷一即開宗明義地總論癰疽發背的病因、病機及其陰陽虛實的辨證。在傳統中醫外科中,癰疽是最為棘手的病證之一,其病勢變化迅速,關乎性命。《仙傳外科集驗方》對此的論述甚為詳盡,強調癰疽雖有多種名目,但其本質不離陰陽二證:發於陽者為癰、屬熱、屬實,表現為皮薄、色赤、腫高、疼痛;發於陰者為疽、屬冷、屬虛,表現為皮厚、色淡、腫硬、不痛。書中不僅區分了典型的陰陽證,更深入剖析了「陽中之陰」與「陰中之陽」等複雜情況,指出其臨床表現的差異,以及體質(肥人多陽中之陰虛,瘦人多陰中之陽實)的影響。這種細緻入微的辨證觀點,對於指導臨床用藥至關重要。

書中特別指出,癰疽的發生皆由「氣鬱」而成,其原因包括內因(七情內郁)、外因(體虛外感、身熱搏於風冷)、不內外因(天行時氣、食炙爆飲酒丹石等熱毒)等多方面。診斷上則通過人迎、氣口脈象來區分內外因,並結合望診、觸診來判斷病情及預後,如「外形如粟,中可容谷;外貌如錢,里可著拳」等形象的比喻,描述了病灶的特徵及其內部結構。書中也警示了誤用藥物的危險,如陽證誤用涼藥可能導致「陽變為陰」,陰證誤用熱藥可能導致「陰變為陽」,強調辨證論治,隨證施治的重要性。

在治療原則上,《仙傳外科集驗方》主張內外兼顧,陰陽並調。卷一在總論癰疽發背後,立即引入了內服主方——榮衛返魂湯(又名通順散、何首烏散)及其加減法。這顯示了此書在治療外科病時,高度重視從整體調理身體內部氣血的重要性。榮衛返魂湯由何首烏、當歸、木通、赤芍藥、白芷、茴香、土烏藥、陳枳殼、甘草九味組成,被譽為「真神仙妙劑」。書中詳細闡述了其功效在於「大能順氣勻血」,認為氣為陽、血為陰,氣運則血行,氣滯則血凝。此方通過調暢氣機、和調營血,達到治療流注、癰疽、發背、傷折等多種外科疾病的目的,甚至能「救壞病、活死肌,弭患於未萌之前,拔根於既愈之後」。書中明確指出,只調陽而不和陰(如五香連翹之類)可能耗氣致血凝,肌肉不活;只和陰而不調陽(如內補十宣之類)可能血旺而氣弱,疾易再作。而榮衛返魂湯的精妙之處,在於其能扶植胃本、不傷元氣、盪滌邪穢、自然順通,體現了陰陽調和的治療思想。書中還根據具體病證,如流注加獨活,發背久不愈且由涼藥所傷者去木通、少用當歸、倍加厚朴、陳皮等,提供了具體的加減方法,極具實用價值。

卷二至卷四是此書關於外用藥方的重要部分。書中重點論述了溫、熱、涼性三類外用藥方的用法。中醫外科的外治法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包括敷藥、洗滌、烘烤、針刺、艾灸等。區分藥物的溫、熱、涼性,是根據病證的寒熱虛實來選用不同藥性的藥物進行局部治療。例如,對於屬熱、屬實、紅腫熱痛的陽證癰疽,常選用涼性藥物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屬寒、屬虛、皮色不變或淡白、腫硬不痛的陰證疽,則選用溫熱性藥物以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潰堅排膿。這三卷詳細介紹了具體的藥方組成及使用方法,是本書臨床應用的核心內容之一。此外,這幾卷還包含了一些其他外科通用的方劑,可能涉及清創、收口、生肌等方面的常用方。

卷五至卷七及卷八至卷九,則更為具體地列舉了各種外科常見疾病的治方。除了反覆強調的癰疽、發背外,還包括了疔瘡、瘰癧、咽喉病、瘋狗咬傷等。疔瘡是一種形小而根深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其病勢發展迅速,易成內陷危證;瘰癧則是指頸部淋巴結結核,屬於慢性疾病;咽喉病雖然多屬內科範疇,但急性發作時常需外科處理(如刺血排膿);瘋狗咬傷在中醫外科中屬於一種特殊的創傷,伴有潛在的疫病風險,治療方法與一般金瘡不同。這幾卷的內容豐富,提供了針對不同病證的具體方藥與治療手段,體現了當時外科醫學的廣泛診療範圍。將癰疽、發背、疔瘡等重點疾病的治療方分散在不同卷中,也印證了書中「體例較零亂」的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卷十至卷十一的內容超出了傳統外科的嚴格定義,包含了急救及婦、兒科雜病治方。急救方可能涉及外傷出血、骨折、中毒等緊急情況的初步處理;婦科和兒科雜病治方則顯示了編者和集者將其收集的驗方廣泛應用於其他領域,或認為某些外科病與婦科、兒科疾病有相關性,需要一併治療。這部分內容的收錄,雖然使得書的體例顯得不夠純粹,但也反映了當時醫者臨床實踐的複雜性,以及民間醫者常需面對多種病證的實際情況,同時也可能保存了一些不屬於外科但同樣有效的民間驗方。

《仙傳外科集驗方》的一大特色是保存了不少「民間驗方」。這些驗方是歷代醫家和民間智慧的結晶,往往來源於長期的臨床實踐,具有療效可靠、用藥簡便易得的特點。在方書體系尚未完全規範化的時代,民間驗方是醫學發展的重要源泉。此書將這些驗方集結成冊,使得許多寶貴的臨床經驗得以流傳,對後世醫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然而,此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前所述,「體例較零亂」是其明顯的缺點,各類病證和方劑的編排不夠系統,給讀者查閱和學習帶來一定不便。此外,書中「雜有道家色彩」。這種色彩可能體現在書名中的「仙傳」二字,暗示醫方得自仙人傳授或具有神奇療效;也可能體現在趙宜真作為道家修煉者的身份,其醫學觀點或治療方法中融入了道家的思想元素,例如對氣血陰陽的理解可能受到內丹學說的影響,或者某些藥物、治療手段帶有符籙、存思等道教醫學的痕跡。雖然具體的道家內容需要深入考證,但這種「仙傳」和「道家」的屬性,既可能增加了方子的神秘感和吸引力,也可能包含了一些非純粹醫學理論的成分。

儘管存在體例零亂和道家色彩等特點,《仙傳外科集驗方》作為一部元末明初時期的外科專書,其價值不容忽視。它不僅系統地總結了當時對於癰疽發背等危重外科病的認識和治療經驗,特別是對陰陽虛實的精細辨證以及內外兼治思想的強調,為後世外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書中保存的大量民間驗方,更是中醫外科臨床經驗的重要寶庫。此書的刊刻與流傳,對當時及以後的外科診療產生了積極影響,是研究中國傳統外科學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它的問世,是醫者仁心與集體努力的成果,旨在以實用的醫方拯危急、利倉卒,避免因醫術不精或無方可用而導致的遺憾,體現了崇高的醫德精神。


序 (1)

序 (2)

敘論癰疽發背第一 (1)

敘論癰疽發背第一 (2)

服藥通變方第二 (1)

服藥通變方第二 (2)

服藥通變方第二 (3)

服藥通變方第二 (4)

用敷貼溫藥第三 (1)

用敷貼溫藥第三 (2)

用敷貼溫藥第三 (3)

敷貼熱藥第四 (1)

敷貼熱藥第四 (2)

敷貼熱藥第四 (3)

敷貼涼藥第五 (1)

敷貼涼藥第五 (2)

合用諸方第六 (1)

合用諸方第六 (2)

合用諸方第六 (3)

增添別本經驗諸方 (1)

增添別本經驗諸方 (2)

增添別本經驗諸方 (3)

增添別本經驗諸方 (4)

增添別本經驗諸方 (5)

增添別本經驗諸方 (6)

增添別本經驗諸方 (7)

增添別本經驗諸方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