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宜真

《仙傳外科集驗方》~ 服藥通變方第二 (1)

回本書目錄

服藥通變方第二 (1)

1. 服藥通變方第二

2. 榮衛返魂湯

(又名通順散,又名何首烏散。)

何首烏(不犯鐵),當歸,木通(去皮節),赤芍藥(炒),白芷,茴香(炒),土烏藥(炒),陳枳殼(麩炒。若噁心,薑汁炒),甘草

上方只此九味各等分,水、酒、湯使隨證用之,水酒相半亦可。惟流注加獨活。每服四錢。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

此一藥,流注、癰疽、發背、傷折,非此不能效。至於救壞病、活死肌,弭患於未萌之前,拔根於既愈之後,中間君臣佐使,如四時五行更相迭旺,真神仙妙劑,隨證加減,其效無窮。何則?此藥大能順氣勻血故也。夫氣陽也,血陰也。陽動則陰隨,氣運則血行;陽滯則陰凝,氣弱則血死;血死則肌死,肌死則病未有不死者矣,必調其陽,和其陰,然後氣血勻,二者不可偏廢。只調陽不和陰,則氣耗而血凝,肌必不活,如五香連翹之類是已。

只和陰不調陽,則血旺而氣弱,疾必再作,如內補十宣之類是已。然二藥亦須參用之,不可執一為妙。此藥扶植胃本,不傷元氣,盪滌邪穢,自然順通,不生變證,真仙劑也。用法開具於後:

一、發背既久不愈,乃前醫用涼藥過也。涼藥內傷其脾,外冰其血。脾主肌肉,脾土受傷,飲食必減,顏色痿瘁,肌肉不生;血為脈絡,血一受冰,則氣不旺,肌肉糜爛。故必理脾,脾健,肉自生。宜於此方中去木通,少用當歸,倍加厚朴、陳皮。盛則用家傳對金飲子,又盛則加白豆蔻之類為妙。

一、凡治流注,可加獨活。流注者,氣血凝滯,故氣流而滯,則血注而凝。加此藥者,可以動盪一身血脈,血脈既動,豈復有流注乎。

一、流注起於傷寒,傷寒表未盡,餘毒流於四肢,經絡澀於所滯,而後為流注也。如病尚有潮熱,則里有寒邪未盡散。此方中可加升麻、蘇葉。如服此而熱不退,可加乾葛。如有頭疼加川芎,並用姜水煎。如無潮熱,可用水酒相半煎,酒大能行血生氣故也。氣生血行,病愈可必然。

流注須表者何也?所以推其因究其源,不忘病之根本也。寒邪既盡,表之太過則為冷流注,尤為難治,故宜略表為妙。表後第二節,宜服溫平之藥,乃十宣內補是已。如不效,第三節宜加附子,或服四桂散數服即止。溫藥亦不可多用,恐增痛苦,反成膿血不幹。第四節仍歸本方收效。

然表未盡,則餘毒附骨而為骨癰。夫流注者,傷寒之餘毒。骨癰者,又流注之敗證也。流注非傷寒之罪,乃醫者表之未盡也。骨癰非流注之過,又庸醫涼藥之過也。庸醫無識,心盲志聾,妄猶明見,雖知為骨癰,而治之無法,又復投之涼藥,烈之毒刃,則毒氣滯,涼藥觸鐵器,則愈附骨而不能愈矣。不然,則人之骨何以有癰。

骨而成癰,非藥所治,故名附骨疽,又名白虎飛屍。留連周期,輾轉數歲,冷毒朽骨,出盡自愈。其不愈者,至於終身有之,此皆失於初也。其骨腐者,多為副骨,尤或可痊。正骨腐則終身廢疾。故膿白而清者,碎骨初脫,肉深難取;膿黃而濃者,碎骨將出,肉淺可取,宜以利刀取之。

白話文:

榮衛返魂湯

此方又名通順散、何首烏散。藥材包括何首烏(忌鐵器)、當歸、木通(去皮節)、赤芍藥(炒)、白芷、茴香(炒)、土烏藥(炒)、陳枳殼(麩炒,若噁心則用薑汁炒)、甘草,九味藥材等量。以水、酒或水酒各半煎煮,視病情而定,流注者加獨活。每次服用四錢。病在上半身者飯後服用,病在下半身者飯前服用。

此方能有效治療流注、癰疽、發背、傷折等症,甚至能救治危重病人、恢復壞死的肌肉組織,還能預防疾病發生,鞏固療效。藥物配伍如同四時五行般相生相剋,堪稱神效良方,可根據病情加減藥物,療效無窮。其之所以有效,是因為此方能有效調節氣血。氣屬陽,血屬陰,陽氣活動則陰血隨之,氣血運行則血脈暢通;陽氣停滯則陰血凝結,氣虛則血液瘀滯;血液瘀滯則肌肉壞死,肌肉壞死則病情危急。必須調和陰陽,使氣血運行通暢,陰陽不可偏廢。只調陽不和陰,則陽氣耗損,血液凝滯,肌肉無法恢復,如同五香連翹類藥物;只和陰不調陽,則血液旺盛而氣虛,疾病容易復發,如同內補十宣類藥物。兩種方法都需要兼顧,不可執著於單一療法。此方能扶助脾胃,不傷元氣,清除邪氣,使氣血自然通暢,不會產生不良反應,是真正的仙方妙藥。用法如下:

一、發背久治不愈,多半是之前用涼藥過度所致。涼藥會傷及脾胃,使血液凝結。脾主肌肉,脾胃受損,則飲食減少,面色萎黃,肌肉萎縮;血液循環受阻,則氣血不足,肌肉潰爛。因此必須調理脾胃,脾胃功能恢復,肌肉自然會再生。此方中應去除木通,少用當歸,加倍使用厚朴、陳皮。病情嚴重者,可用家傳對金飲子,病情更嚴重者,可再加白豆蔻等藥物。

二、治療流注可加獨活。流注是氣血凝滯所致,氣血運行不暢,則血液瘀積。加入獨活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血液循環暢通,流注自然會好轉。

三、流注起因於傷寒,傷寒表證未解,餘毒流注四肢,經絡阻塞,則形成流注。如果病情還有潮熱,說明體內寒邪未盡清除。此方中可加入升麻、蘇葉。如果服用此方後熱度不退,可加入葛根。如有頭痛,可加入川芎,並用薑水煎藥。如果沒有潮熱,可用水酒各半煎煮,酒能促進血液循環,生髮陽氣。陽氣生髮,氣血運行,疾病自然痊癒。

治療流注為何要先治表證?這是因為要追根溯源,治病不忘根本。寒邪去除後,表證過度則會形成寒性流注,更難治療,所以應略微處理表證即可。表證處理後,第二階段應服用溫和的藥物,如內補十宣。如果無效,第三階段可加附子,或服用四桂散數劑即可。溫性藥物也不宜過量,以免加重痛苦,反而導致膿血不幹。第四階段再回到本方治療,以期收效。

如果表證未盡,餘毒就會附著於骨骼,形成骨癰。流注是傷寒的餘毒,骨癰則是流注的惡化。流注的產生並非傷寒本身的過錯,而是醫生沒有徹底治療表證所致;骨癰的形成也不是流注的過錯,而是庸醫使用涼藥所致。庸醫缺乏醫術,不明事理,妄自診斷,即使知道是骨癰,卻不知如何治療,又使用涼藥,如同用刀割傷,則毒氣積聚,涼藥遇到鐵器,則毒氣更加附著於骨骼,難以痊癒。否則,人的骨骼怎麼會長癰呢?

骨癰形成後,藥物難以治療,故名附骨疽,又名白虎飛屍。病程長久,反覆發作,冷毒侵蝕骨骼,最終可能自愈。但很多患者終身受其折磨,這都是治療初期失誤所致。骨骼腐爛多為副骨,還有痊癒的可能;正骨腐爛則終身殘疾。膿液白而清者,表示骨骼剛開始脫落,肉深難以取出;膿液黃而稠者,表示骨骼將要脫出,肉淺易取,宜用利刀取出。